如何有技巧的應對面試官

學識都 人氣:6.54K

“請問,你認爲自己最大的弱點是什麼?”對面的人事姐姐眯起眼,擲出最具殺傷力的一招。到這兒之前,我曾經拜讀過許多“面經”,經典的回答莫過於“我的最大弱點是太勤奮太拼命了,以至於常常忘掉了休息……”

如何有技巧的應對面試官

面試時,各種精心設置的“陷阱”往往不期而至,如果老老實實一五一十地回答——“我的英語沒過六級”,“我性格內向不善與人交往”,“我學技術學得比較慢”,不幸結局可想而知。因此,除了“誠實”,說話的技巧也是我們應該牢牢把握的。

對此,我深有體會。剛上大學時,我就是個出了名的直腸子,宿舍的老四穿衣服勇於挑戰色彩,一天,她喜滋滋地穿件綠色毛衣來問我:“漂漂嗎?”我斜了一眼:“不,像春天裏的一棵大蔥。”而老五的評價顯然比我聰明得多:“非常超前,我剛剛看過時尚雜誌,某位著名設計大師說綠色將是他下款設計的主打色……”儘管我和老五都沒有說謊話,但由此引發的效果卻截然不同。我的審美眼光從此被老四列入“農民”的那一羣,而老五呢,成了她的知音!

慢慢地,我發現,有時說話的技巧好像比內容還重要,即使學富五車,說話不得其法也是枉然。比如,人們其實只樂於聊自己感興趣的話題,人們總希望自己的見解得到讚美和肯定,比起中規中矩、分毫不差的“科學性陳述”,人們更欣賞幽默話語……我開始試着改變自己說話的方式。別跟我說什麼口才是天生的,連李開復都坦然承認,自己少年時曾畏懼當衆說話,那麼,又有誰是天才演講家?

“我的最大弱點是……”我沉吟了一會兒,緩緩說,“對人太熱忱,以至於朋友太多,私人時間有時會奉獻給朋友和電話。”

人事姐姐眼裏很明顯地掠過一道亮光,“爲什麼選擇加盟我們公司?”“我用的電腦,就是貴公司的產品。這四年來它處理圖像、文字的速度,都讓我非常滿意……”這一招走“親和力”路線,她的眼裏掠過第二道亮光。

“聽說你原來是要投'研發職位'的,是不是沒有通過筆試才投我們銷售部門?”

“不,恰恰相反,我原本的確投的是研發,但中華英才網的人看過我的簡歷後,說我不去做銷售是浪費。今天,我來推銷一個產品,那就是我自己。我想我至少已經體現出銷售人員的一個基本素質——有耐心了,因爲我已經等了40分鐘。”

“那你在只有一份簡歷的情況下爲什麼先投了研發?”這個人事姐姐還真不好對付啊,我只有再次表示自己的誠意:“我只是個小小的本科生,之前如果不把簡歷投給研發的話,很可能連筆試的機會都沒有。而銷售一職,儘管我也很嚮往,但我相信我可以用誠意來打動你們,正如我現在所做的一樣……”

“你期望的工資是多少?”請注意,這是最後一個致命的“陷阱”,差之毫釐,就會謬以千里。說實話,我多想開出一個“天價”,每月的工資能買得起四環內的一平米,該有多好?可幸好話到嘴邊,我及時剎住了車,審慎地答:“我想,一份與我的能力以及與貴公司的盛名相符的薪水,你們能接受吧?”

這次面試,成敗如何呢?當人事姐姐例行公事地說“你有什麼要問我”時,我笑嘻嘻地端出這麼一個問題: “還能再見面嗎?”見四下無人,她衝我微微一笑,輕輕地說:“當然。一個星期後,再見!”

大四畢業生經過“過五關斬六將”,層層廝殺,好不容易就要上班了,但是可別高興太早了,專家提醒,在上班之前千萬別忘了問一些跟你工作密切相關的問題,不然正式上班後,後悔就來不及了。但要注意的是,在堅持自己的原則下,提問的態度要誠懇,不要因小失大,要恰到好處。

問題一:

單位安排給你的工作內容

是什麼樣的工作,一般在看到招聘崗位後就能明白。但是現在的公司工作崗位越分越細,再加上有的招聘企業爲了提高自己的招聘檔次,會將一些名不見經傳的崗位說得誘人無比。比如明明是招聘一般的.維修人員,卻說成是招聘維修工程師。在這種“光環”的照耀下,很多人都會看花了眼,所以在上班前一定要問好你的工作內容是什麼。不然,到時給你增加一些莫明其妙的雜事,會吃啞巴虧的。

問題二:

單位要求的工作地點和時間

在上班前,一定要問清工作地點。如果公司在各地有很多分公司的話,可能需要在不同的地點上班。並且最好能問清楚上下班時間以及加班的時間限度。這樣,你就可以根據自身的條件考慮是否能承受。

問題三:

試用期限和培訓機會

不管你是不是剛畢業的大學生,公司招聘新人時都會提出一定的試用期限,從三個月至一年不等。應聘者可用比較委婉的方式詢問,如:“有些公司有新進員工的試用期限和培訓機會的相關規定,不知貴公司是否也有此規定?”若公司有這些規定,應聘者應確認其試用期限及其待遇。一方面可以避免不講信用的公司欺騙新人,另一方面也可以避免彼此因爲溝通的不暢而引起的尷尬。

問題四:

你的薪水及福利

薪水是求職者很關心的事情。一般來講,在面試時,招聘人員會給應聘者說明試用期、正式聘用期的薪水及福利情況。但有時,也有工作人員會忘了介紹。面對此,若應聘者直截了當地問薪水可能不是很好,因此在上班前,你可以用旁敲側擊的方式,如以同類公司的薪水爲話題,來探詢該公司對新進人員的薪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