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吶喊》的讀後感1000字

學識都 人氣:2.83W

一直覺得,魯迅先生的體重應該是70公斤左右,其中65公斤在心臟,承載着他對文化發展的思考,對祖國未來的憂思。他把自己的悲憤寫在了《吶喊》之中,以至於現在翻開它,我的心情還是會不住的起伏。

《吶喊》的讀後感1000字

《吶喊》用白描的筆法深刻再現了“兩半”狀態下,中國各個階層精神的扭曲。我甚爲惋惜的首先是兩個秀才,孔乙己和陳士成。有關孔乙己先人們已經討論得很多了,我對他的看法也不出其外,我更有感觸的,是後者——陳士成。陳士成考科舉,目的只是爲了升官發財,得知自己再一次落第後立即陷入了無盡的失望,直至瘋癲狀態。封建的教育已經完全失去了教育本身的意義,讀書不是爲了單純的求知,而是一種求得財富、獲取地位的手段,功名利祿之心充斥在舊知識分子之中,這是一種很可怕的現象。國未亡,教育已經開始腐朽了,最基本的人的美德隨之開始流逝,人們開始變得愚昧、冷漠與麻木。從文化這一角度來看,中國已岌岌可危,所以魯迅先生毅然決然的參加了新文化運動。要想改變中國,必須從文化下手,他明白封建腐朽文化對人的影響之大,辛亥革命的失敗告訴人們,不從精神上革命,現實中的革命是舉步維艱的。

知識界有了兩個典型的人物做了時代的象徵,在農民階級中,也有不得不提的一個人,那就是至今仍“有着千千萬萬子孫”的阿Q。

《阿Q正傳》作爲魯迅先生的代表作流傳甚廣,那個以“精神勝利法”屢戰屢勝的阿Q讓人同情,更讓人憤慨。我同情他的遭遇,即便是真正能做,這個靠體力謀生的男人在社會的沉重壓迫之下仍然有着生存的危機,但是他爲了轉移這種壓力,去欺負比他更弱小的尼姑,並且“十分”得意地笑着,精神上的扭曲可見一斑。而他在最後被槍殺的那一刻依然沒有醒悟,讓我們看到農民階級精神上徹徹底底的黴變,難怪魯迅先生“哀其不幸,怒其不爭”了。然而我更後怕的,是如今依舊存在着的衆多阿Q,他們習慣了提高自己的身份去蔑視一些問題,實則他們是害怕面對那些問題,害怕承擔後果,他們在逃避的同時爲自己披上了一件華美的外套,他們憤世嫉俗,痛斥生活的.不愉快、社會的不公平,卻從來沒有想過要去改變,似乎這一切都是他人造成的,而自己所做都是對的;他們討厭嚴肅的學術問題,更喜歡八卦娛樂,在網絡遊戲的轟鳴聲中醉生夢死;他們追求所謂的輕鬆的學習環境,彷彿砍柴的樵夫僅僅關注自己斧子是否鋒利,卻一步也沒有踏入深山之中。虛榮、浮誇在他們眼裏是理所應當,他們甚至爲此編出了衆多令人不齒的藉口……若是魯迅先生在世看到“阿Q”的泛濫,只怕又要口誅筆伐了。

《吶喊》作爲一部現實主義的文學作品,首先反應的是當時社會的悲劇,雖然魯迅先生的所哀所怒已成過往,但我們要銘記過往,在歷史的投影下借鑑一些東西,時刻激勵自己,達到民之爭、國之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