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術課堂教學的重新審視論文

學識都 人氣:1.62W

一、盲目的課程整合

美術課堂教學的重新審視論文

當教科書不再是美術課堂唯一的教學內容後,課程資源的開發與整合也自然受到美術教師的格外關注。教師們千方百計利用各種美術教學資源於課堂教學之中,以體現所謂課程整合。

例如,教學中運用網絡能引起學生濃郁的學習興趣,但如果多數提及的只是如何上網查閱資料,如何存盤、上傳,很少提到如何解決實際問題—即如何構思、表現的藝術手法有那些、怎樣處理好藝術與科學的關係?這樣的課堂就沒有體現出美術學科的特色,就好像是上電腦課,而不是上美術課。

爲了整合所謂課程資源,貪大求全,什麼都搞綜合,什麼都要人文,什麼都要合作,什麼都要表演,什麼都要排場;爲了過多追求感官上的刺激而忽視美術學科技能的提高。有的美術課,“文”被挖掘得淋漓盡致,“雙基”被弱化削減盡失,難怪有的老師在聽過一些美術示範課後感慨,這樣的美術課不是美術老師也能上。學科外部資源的引入,只有與美術課程本身互相融合,才能轉化成爲滿足學生學習需求的課程教學內容。

摒棄“學科本位”“技法至上”的陳舊觀念,積極開發新的課程資源,其意是針對美術教學長期滯於學科內部過分強調美術技能技巧的教育弊端。但是,這並不意味着我們可以忽視美術學科的教學價值,否則,就從一個弊端走向另一個弊端。如同美術教學中的多媒體,無論用處有多大,它始終是一個工具,如果美術教師在課堂上很少提及如何構思、如何創作,那這樣的教學設計就是失敗的美術課堂設計,這樣的美術課就沒有體現出美術教學的特色。美術教師不能忘本,自己的專業是美術,專業素養以外的東西需要教師恰當的把握。多媒體的運用需要教師恰當選擇,合理運用,這樣才能錦上添花。過度的學科本位是錯誤的,但沒有學科特徵的教學更是不對的,學科之間的聯繫要自然、貼切,有使用的必要,否則隱含着美術教育理性的喪失,導致所謂課程整合的種種偏頗。

並非所有的`資源都可以整合到美術課程的某一個具體的活動中來,必須與教學內容、手段、學生的實際水平和能力相適應,如進行“設計、應用”領域的教學,讓學生參觀美術館、畫廊就是不合適的,應當去美術工廠或工藝作坊參觀、調查、取經。再有音樂在課堂中的運用會使課堂教學產生干擾作用,特別是作業完成階段,節奏感很強的音樂會造成很大影響,使他們通過作品來表達感受、情緒的學習目的很難達到。

二、花哨的組織形式

不少教師一上公開課或示範課,就將幾張課桌拉成一堆,讓學生分堆而坐,說是好“合作學習”,難道非要這樣才能體現“合作”嗎?同桌之間,前後同學之間,轉一轉身就可以做到了的,何必非要把桌椅搬來搬去,勞神費力呢?不少課堂搞得很熱鬧,各種活動頻頻“閃亮登臺”。教師以不開展活動就不能突出“學生爲中心”。各種各樣的優質課,示範課頻頻亮相,課堂基本上都是這樣的,一個特別的教室裏,教學環境氛圍的營造獨具匠心,還造價不菲。試想,如果日常的每節課都要這樣來創設教學情境,無論是財力還是精力都是無法達到的。 有些課型、內容不適合與合作,也不能勉強使用。即使使用也要慎用,教師要有充分的準備,周密的計劃和安排,因此合作學習的方式要降溫,更需要思考。爲了讓學生學得更主動、更積極,美術教師要根據實際不斷創設新穎的教學情境,營造適合學生成長的課堂氛圍,創新課堂組織形式,滿足學生髮展的需求。但教學的過程既要有教師預先創設的東西,也要有學生自然生成的東西,這纔是真正的新課堂。許多所謂“示範課”、“優質課”,經過課前的反覆演習,課堂氣氛活躍,教師忙得不亦樂乎,學生忙着表演,什麼審美能力的培養,創造力的激發、個性化形象思維的表現都沒有了,只剩下熱熱鬧鬧的課堂,所有的過程都在按照程式化的預演進行排練,“效果”很好。而這樣的所謂示範課給聽者帶來了什麼,怕很多人都會有同感。

三、新異的造型材料

課程內部資源是學科教學的基礎資源,也是根本資源。繪畫課程資源在美術課程資源內部始終處於主體地位,這是由它的學科特點決定的。即使在新的美術課程標準出臺後,儘管名稱有所變化,但繪畫的體驗與嘗試最爲重要。

現在,在視覺藝術教育觀念的影響下,很多教師把繪畫活動當作舊的傳統美術教育的代名詞,特別是當教師發現有很多造型材料可以利用,而繪畫難以出彩、沒有花樣,於是千方百計蒐集各種新奇的材料,應用於課堂教學活動之中,佔據了原來屬於繪畫造型活動的時間與空間,使課堂教學盡顯繁華。於是,我們在很多美術課堂上看到那麼多新奇的材料和豪華奢侈的製作方式,連我們自己都感到吃驚;用買來的新襯衣做招貼畫,用手提電腦、攝像機拍下自己得意的創作,用各種高級材料製作自己喜歡的賀卡等等,而這樣的製作成本是高昂的,缺乏在平時的常規課上推廣使用的可能,也缺乏了可實施的真正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