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生態旅遊的敏感性分析及操作原則初探

學識都 人氣:1.08W
文化生態旅遊的敏感性分析及操作原則初探
內容摘要:生態旅遊是公認的發展最快的旅遊方式之一。本文在可持續發展理論基礎上,提出文化生態旅遊中存在的敏感性問題。並試圖從需求層次、文化梯度、保護與開發的利益主題等方面探討其形成的原因,並指出在開發文化生態旅遊時應遵循的原則。  關鍵詞:文化生態旅遊 敏感性 可持續發展
  
  生態旅遊這一概念的提出源於人們對於資源和環境問題的關注。它已成爲當今世界旅遊業發展的熱點,年增長率爲20%~25%,是旅遊產品中增長最快的部分,也是旅遊業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內容。生態旅遊在有效地保護環境和發展地方經濟方面發揮了巨大的作用。但必須看到文化在旅遊開發中存在的“高污染、高消耗”的現象。因此遵循可持續發展的原則,在發展生態旅遊的同時,充分尊重文化的敏感性特點。在旅遊規劃和旅遊資源開發中注重文化敏感性分析,從而使旅遊開發、居民正常生活和利益都得以保證最終實現可持續性發展。
  
  文化生態旅遊的概念
  
  基於生態旅遊所涵蓋的內容,可分爲基於自然基礎上的生態旅遊和基於文化基礎上的生態旅遊。基於自然基礎上的生態旅遊產品體現了人與自然的和諧,偏重於旅遊中所體現的環境倫理思想,既充分尊重自然界,謀求環境保護和提高環境倫理意識。基於文化基礎上的生態旅遊體現在旅遊者、旅遊地居民和旅遊開發商之間的和諧關係,它是生態旅遊產品的重要內容,並且蘊涵於旅遊活動的全過程。
  華僑大學的黃安民等人認爲文化生態旅遊可界定爲以瞭解旅遊目的地文化與歷史知識、學習、研究、考察、欣賞特定的文化景觀,促進區域文化特色的保護和區域文明程度的提高,促進區域經濟發展,以使旅遊者獲得文化教益的一種專門層次的旅遊活動。
  筆者認爲,文化生態旅遊相對於旅遊者來說,是其在旅遊過程中的文化體驗,當然這種體驗是基於對文化的認知、尊重基礎上的。相對於旅遊開發者和旅遊社會組織來說,是基於文化保護基礎之上的,維護文化多樣性和吸引力,向旅遊者提供的旅遊產品。
  
  文化生態旅遊的敏感性特點
  
  美國人類學家克羅伯和克魯克洪在其《文化:概念的批評考察》中提出一個對於文化的綜合性定義:“文化是通過符號而獲得,並通過符號而傳播的行爲模型,這類模型有顯形的和隱形的;其符號也像人工製品一樣體現了人類的成就;在歷史上形成和選擇的傳統思想,特別是其所代表的價值關係,是文化的核心;文化系統一方面可以看作是行動的產物,另一方面又是進一步行動的制約因素。”
  文化在文化生態旅遊中處於核心和中心的地位,但是文化極易受外來因素和內在變化因素的影響和制約。在文化生態旅遊中不可避免的面臨着旅遊者和旅遊地居民在文化層面上的交鋒和衝突。
  同時旅遊地文化也要遵循文化現代化的原則和規律,在原有基礎上不斷髮展和完善。因此文化生態旅遊的一個重要特點就是文化在動態發展中所表現出的敏感性。文化生態旅遊影響因子示意圖見圖2。
  
  文化生態旅遊敏感性的原因
  
  (一)旅遊者同旅遊地居民間明顯的文化梯度
  一種表現爲發達地區開發的旅遊區居民的文化包容性和旅遊者的文化趨同所產生的梯度。由於發達地區所代表的先進文化,如:城市景觀、藝術、文化古蹟等所表達的深厚文化底蘊,在外來文化的衝擊和移植中能夠轉化和吸收。從而這種文化梯度對於發達地區發展旅遊業是必不可少的。
  另一種表現爲欠發達地區的居民同來自發達地區旅遊者間產生的文化梯度。一些地區在謀取經濟利益的同時,往往會產生一些“主”“客”關係倒置的問題。一些歷史悠久的傳統文化、工藝和地方文化被肢解、演化甚至扭曲以迎合旅遊者的文化需求。在文化衝突和移植中,較爲發達的文化具有明顯的優勢地位,呈現出文化替代的態勢。當地居民在文化取優的過程中逐漸拋棄和減少了原有的生活習慣、勞動方式和固有的民俗風情和禮儀。而代之以能夠在短期內取得經濟效益的生產、生活方式,如過度商業化的婚禮表演、節慶表演等。因爲這種基於滿足旅遊者較爲低層次旅遊需求的旅遊產品開發缺乏對於旅遊者吸引力的持續性。文化的深層挖掘在表象的旅遊開發中弱化,使其增加了地方文化和民族文化複製、粘貼的可能性。這可以認爲是文化在旅遊開發與利用中的高消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