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會計信息的穩健性原則

學識都 人氣:1.94W
探析會計信息的穩健性原則
摘 要: 通過對穩健性原則存在的前提、發展曲線、與其他質量特徵的關係和其在會計實踐中的作用作一個粗淺的分析,旨在更好地理解它,爲會計信息使用者合理運用穩健性原則提供參考。

關鍵詞: 會計信息 穩健性原則
  
  一、穩健性原則存在的前提
  1.穩健性原則存在的客觀前提
  經濟環境的不確定性是穩健性原則存在的客觀前提。從宏觀來看,我國市場經濟正處於發展時期,資本市場纔剛剛起步,很多制度尚未完善。加入WTO後要參與國際競爭經濟不確定因素將會更大。從微觀來看,通過企業制度的改革,企業成爲自負盈虧的經濟實體,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企業自身的不確定因素也在增加。企業內外的不確定經濟環境使企業的經營同時存在風險與收益。人們不願意遭受大的風險,因此,穩健原則就客觀地存在了。
  2.穩健性原則存在的主觀前提
  (1)契約理論是會計穩健性原則存在的主觀前提。在企業契約中,主要有所有者與管理層之間的契約和債權人與管理層之間的契約。兩種不同的契約存在兩種不同的矛盾。在所有者與管理人之間的矛盾中,穩健性可以作爲抵減所有者過於樂觀的一種工具,從而管理人可以避免因盈餘過高而帶來的股東訴訟。另外,由於穩健原則可以緩解管理者對資產和利潤的高估,限制對股東清算股利的發放,起到保護債權人利益的作用。由此可見,管理人願意採用穩健性原則,是它能化解上述兩對矛盾。
  (2)稅收是會計穩健性原則存在的主觀前提。除了免稅企業外,一般的企業都繳納所得稅,穩健性可以延遲收入確認和加速費用的確認進而延遲了利潤的確認。這就降低了累計利潤,減少了當期應納稅額,增加了企業價值,這些增值在企業各方面得以分享,同時也擴大了企業管理層的業績。因此,企業的各個方面都樂於採用穩健性原則。
  二、穩健性原則的發展曲線
  會計穩健性思想明確表述起源於中世紀的歐洲,如Bliss(1924)的名言“不預計利潤,但預計所有損失(Anticipate no profits but anticipate all losses)”這是當時財產託管人爲其解脫責任的一種策略。
  1980年美國財務會計準則委員會(FASB)在2號財務會計概念公告中指出:“對於不確定性的一種審慎的反映,以確保對經濟環境中內在的不確定性給與充分的考慮。”穩健型的這一定義只指明需要“審慎反映”沒有說明如何保證風險被“充分的考慮”。
  1983年,財政部制定了《中外合資經營企業會計制度(試行尊案)》。其中提出了穩健原則,如存貨以成本與可變現淨值孰低法計價等。這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第一部借鑑國際慣例而制定的會計制度。1992年經國務院批准,財政部以第五號部長會的形式,簽發了《企業會計準則-基礎準則》。在一般原則的第十八條中表述:會計覈算應遵循謹慎原則的要求,合理覈算可能發生的損失和費用。穩健性原則得到重視並在會計實踐中也得到更多的應用,如長期投資採用權益法;提取壞賬準備,存貨跌價準備等。
  1993年到現在,在這段時間裏,一系列具體會計準則相繼發佈。在這些準則中繼續重視了穩健性原則,我國2001年加入WTO後,會計制度由國際接軌轉向國際趨同。到現在爲止,財政部共發佈了38項具體準則,並與2007年1月1日起執行。這標誌着我國與國際趨同的會計準則體系已經建立起來。在新的會計準則中,穩健性原則被描述爲:企業對交易或者事項進行會計確認、計量和報告應當保持應有的謹慎,不應高估資產或者收益,低估負債或者費用。”在新的會計準則中,穩健性原則的內涵和外延都有了新突破。
  二、穩健性原則與其他信息質量原則的辯證關係
  穩健性原則是一種限制性或者附加條件的會計信息質量特徵,它與其他信息質量特徵統一於會計信息的有用性,共同爲有用性服務,但它們之間又存在着矛盾。
  1.統一性
  對於不確定的會計事項以謹慎的.態度予以披露,其意思是要求會計信息製造者在真實可靠的原則和相關性原則下認真處理不確定的會計事項,以維護會計信息的真實性和相關性。如果沒有穩健性原則,會計信息的真實性將會偏離更遠。另外,由於有了穩健性原則,才使得大量的不確定事項予以披露,儘管不是非常準確,但爲信息使用者提供更多有利決策的數據。 2.矛盾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