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英語聽力教學思辯

學識都 人氣:2.73W
高中英語聽力教學思辯
        社會生活的信息化和經濟的全球化,對基礎教育中的英語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誠然,聽、說、讀、寫是語言學科教學的核心,高中英語教學的重心也明顯向讀寫能力傾斜,但聽說能力同步發展的重要性是不可忽視的。中學英語教學大綱把聽說教學放在英語教學的首位,強調聽說是英語教學的重要目的之一,也是有效的手段之一。其中,聽是獲得語言信息和語言感受最主要的途徑,是其他技能的基礎。故而如何有效地組織聽力教學與訓練,大面積提高學生英語聽力水平,是擺在全體教師面前的一個無法迴避的問題,亦是一個持續的挑戰。
        縱觀時下聽力課課堂教學模式,聽力培養的普遍做法可以歸納如下:①運用新教材中的 Warming up和 Speaking 兩部分的內容,組織學生用英語交流和討論,讓學生在口頭運用英語交流的過程中,相互傾聽,互動交流,或者老師就話題內容用英語講述,培養學生的聽力水平;②利用新教材中閱讀材料(Reading,Integrating reading 中的文章)的朗讀帶的播放來提高學生的聽力水平;③利用教材中的Listening 和練習冊中的聽力訓練,通過聽力課來提高學生的聽力水平;④教師堅持用英語授課,課堂上增加學生用耳朵感知英語的機會,以期提高學生的聽力水平;⑤定期舉行聽力測試,以測代練,以提高學生的聽力水平。以上的做法表明教師在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聽力理解水平,並提供大量的聽力實踐機會,以促進學生整體聽力水平的提高。客觀地說,上述做法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其弊端和侷限性也是不容忽視的。其一:老師把聽英語材料與培養聽力能力簡單地等同起來,運用非聽力訓練材料來培養聽力理解能力,存在着材料使用時教學目的錯位的現象。由於材料的內容、難度以及設計目的不適宜,我們只能把它們作爲輔助性的手段;若過多地在教學中把目標指向於聽力能力培養的話,顯然是犯了重大的方向性錯誤,這不但不能有效地提高聽力,還容易挫傷學生的積極性;其二:教師受傳統教學思想的制約,以“本”爲本,受課本的束縛;其三:在以測試代替訓練的做法中,應試指導思想起主導作用。測試題可能提供了豐富的語料,但這種以測代練的形式不宜過多,因爲我們的教學對象是青少年學生,他們是活潑的、熱情奔放的,善於表現且勇於創新,也是易情緒波動、易受挫折的。不能以冰冷的、千篇一律的測試模式壓抑和扼殺學生的天性和創造性;其四:教師在專門的聽力課教學中,存在着方法不科學、過程處理簡單化的現象。葛文山等專家曾在《中小學外語教學》雜誌上撰文指出,目前中學英語聽力教學中存在“教教材”現象。現實也確實如此。教師的做法侷限於“放音、做題、對答案”,教師只是對生詞和難句進行解釋,忽視了聽力技能、策略和情感態度的培養,達不到應有的教學效果;其五:學生接受聽力材料的場所單一(只在教室中),形式單調(錄音磁帶或口語表達內容),時間有限(只在課堂上)。另外,還有一點值得提出,筆者在長期的觀摩聽課中,瞭解到爲數不少的教師和學生口語水平層次較低,這就更提示我們不能單純依賴口語表達內容來提高聽力。      
        由於聽力教學目標的偏差和實踐的盲目性,導致學生普遍反應聽力障礙難以逾越,聽力水平無法提高,聽力效果不夠明顯。通過問卷調查以及與學生座談等方式,筆者瞭解到他們在聽力練習中存在以下障礙:①心理障礙:許多學生在做聽力訓練時,往往感到心理緊張,甚至大腦一片空白,什麼也沒聽進去;②讀音障礙:有些學生對讀音重視不夠,沒有掌握單詞的準確發音,尤其是對語音相同或相近的詞,不能辨聽一些易混淆的音素。有些學生即使掌握了單詞的準確發音,但遇到連讀、弱讀、爆破等朗讀技巧時,又顯得束手無策;③詞彙障礙:在聽力過程中學生難免會遇到一些生詞,有些即使不是生詞,但由於不常用或是有些生疏的詞彙,也會給聽力效果帶來一些障礙;④文化背景知識障礙:由於所屬同家不同,所接觸的異國文化習俗、風土人情、日常生活、傳說、時事、人物、科普等與自己國家有所不同,這也會給聽力材料中某些涉及異國文化背景的片段造成文化上的stock。如聽力材料裏出現了Thanksgiving Day,April Fools Day等,學生如果對西方的感恩節、愚人節不瞭解,就會感到迷茫;⑤方法問題:有些同學的英語基礎很好,可是聽力很難提高,這可能就是方法問題。聽力訓練到了一定階段,要側重於整句、整段甚至整篇的理解,而不能只停留在詞與句的理解上。如果只注重詞與句的理解,語速快了,就跟不上,自然也就聽不懂。      
        經過長期的一線教學實踐和研讀參考大量的相關文獻,我摸索總結了一些排除聽力障礙、提高聽力教學效率的方法,有以下六點:一、教師要認真學習新的教育教學理論,更新觀念,堅持在課堂教學中推行“聽說讀寫四會並舉,有所側重”的原則。在加強讀寫能力培養的.同時,保證聽力技能始終得到適當的鍛鍊,增加聽力實踐機會,把讀、寫、說作爲聽力提高的輔助手段,在各種能力的綜合培養中,全面發展學生的語言技能。在聽力教學實踐中既要提高學生的聽力技能,增長語言知識,更要在聽力教學中關注學生的情感態度、學習策略和英語文化意識的發展。從培養人、發展人的高度以現代課程觀爲指導,注重教學的開放性與過程和評價的發展性。       二、教師在聽力課堂教學中,要具體分析聽力材料的內容和難度是否適合學生,教學材料的內容與新課程教學目標的描述是否相適應,材料是否符合學生的認知水平,並據此對某些材料進行刪減或通過適當的調整,降低難度和要求。比如:在人教版高二(上)第十單元中有一篇聽力材料是要求聽美國的天氣預報。這個材料的話題內容是新課標 8 級的目標要求,難度較大;在課堂上我們可刪去它,或者通過直觀的圖示提示,通過充足的聽前活動設計,降低問題難度,讓學生明確要關注的問題,並向學生明示,這是一篇富有挑戰性的高難度、超要求的材料,以防挫傷學生的信心;同時利用學生的好勝心理,因勢利導,讓他們樹立戰勝困難的信心,體會成功理解後的喜悅。日常教學中,要結合教學內容,適時地把課本所學的知識與社會生活進行聯繫,豐富學生的知識經驗,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和信心,提高對學習和生活的認識。此外,還要在日常教學中始終關注中西方的文化差異,增強文化意識,爲學生的聽力理解提供知識經驗的準備。語言與文化是密不可分的:中西方的餐飲習俗差異;西方公共場所的女士優先的優雅風範;西方倡導的個人奮鬥、自強獨立的價值觀;中西方對贊同和否定的表達方式折射出的思維方式等等。教學中要始終關注中外文化差異。比如, 在farm 這個詞的教學中,教師應該讓學生明白,它在英語中是指一定規模的農、牧、漁、養殖業的生產場地,而不能簡單地教 “農場”這個意義,引起誤解,教師可以更進一步把中西方農業生產活動的差異介紹給學生。漢語中有個習語是“錯過這班車,錯失良機”,而英語中是 miss the boat 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