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達地區與欠發達地區人力資源開發的比較分析

學識都 人氣:2.27W
  

摘要:發達地區和欠發達地區之間在發展水平上存在明顯的差異。從人力資源開發的角度看,我國西部地區的人力資源在受教育程度、營養健康、配置等方面都落後於東部地區。通過比較,認爲欠發達地區應控制人力資源的規模膨脹,普及初等教育和發展職業技術教育,改善營養健康水平,促進人力資源的合理有序流動。

發達地區與欠發達地區人力資源開發的比較分析

關鍵詞:人力資源;開發;比較
  
  一、東、西部地區人力資源開發狀況比較
  
  (一)人力資源數量及變化
  通常用國際標準的勞動力年齡人口(15-59歲)來反映一個地區的人力資源規模。表1是中國及兩類地區在1990年和2000年時的勞動力年齡人口數以及這期間的增長速度。該表顯示,2000年中國的勞動力年齡人口已達8.28億,佔全國總人口的66.64%,無論是全國還是東西部地區,都是勞動力年齡人口增長速度快於總人口的增長速度,勞動力年齡人口的增長仍將持續很長一段時間。從勞動力年齡人口的地區構成來看,東、西部地區分別擁有全國39.78%、27.45%的勞動力年齡人口。
  
  20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人口轉變已進入“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長”階段,但人口年齡結構的慣性作用將使人口規模繼續擴大。20世紀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中期第三次出生高峯期間所出生的人口將在本世紀初陸續進入勞動力年齡,因此,未來一段時間內,全國及東、西部勞動力的絕對增長量仍相當可觀。東、西部地區間人口轉變的差異,將影響15年後人力資源狀況的區域差異。東部地區只有廣東和海南自然增長率高於全國平均水平,上海已經出現負增長,而西部地區有八個省市自然增長率高於全國平均水平,東、西部地區間自然增長率相差近2.5個千分點(見表2)。
  
  
  (二)受教育程度
  人力資源質量包括科學文化素質、身體素質和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主要指一個人口羣體的受教育程度、教育文化結構和水平等。一個國家或地區人口的受教育程度是這個國家或地區人口文化素質的反映,平均受教育年限是評價一個國家或地區人口受教育水平的一項重要指標。表3是2000年東、西部地區15歲及以上人口中各種受教育程度的人口比例和平均受教育年限,它很直觀的反映了東西部地區之間人力資源科學文化素質的差距。
  從表中可以看出,首先,我國人力資源整體受教育程度偏低。15歲及以上人口中初等教育比重較高,小學和初中所佔比重分別爲30.25%、38.86%,兩者已佔全部人口的一半以上,這反映我國整體人力資源受教育程度不高,還處在低層次人力資源開發階段。
  
  資料來源:高書國,楊曉明主編.《中國人口文化素質報告》.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4,第293頁。
  其次,東、西部地區間人力資源受教育水平存在明顯差異。東部地區15歲及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高於全國平均水平,已進入中層次人力資源開發階段。而西部地區15歲及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低於全國平均水平,仍處於低層次人力資源開發階段。東西部地區之間不同受教育程度的差異在高層次人力資源方面較爲突出。東部地區受大專教育者佔全國的48.57%,本科佔全國的53.39%,研究生佔全國比重高達65.63%,東部地區高層次人才佔全國的比重明顯高於其人口總量佔全國人口的比重;西部地區大專、本科、研究生等高層次人才比重分別佔全國的18.43%、17.14%和12.10%,明顯低於其人口總量佔全國人口的?比重。?
  從根本上說,東西部地區間人口受教育水平的差異是果,經濟發展水平的差異是因。教育發展的基礎是經濟的發展。2000年中國人均GDP爲7.823元,東部地區爲11.502元,西部地區爲4.765元,東西部地區間不斷擴大的差距使得兩類地區對人力資本投資和對教育的投入程度也不相同,多渠道籌措教育經費的能力也不相同,進而影響人力資源的開發。從表4中可看出,2000年東部地區的教育經費是西部地區的2.57倍。在教育經費的構成中,西部地區過分依賴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投入,融資渠道單一;東部地區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投入比重低於全國平均水平,通過社會辦學、個人捐助以及來自受教育者個人的投資等投資方式比重較大。
     
  (三)營養健康
  營養健康的改善是提高人力資源身體素質的重要保障。對營養健康投入在經濟發展中的作用,許多學者已從定性和定量的角度進行了深入分析,取得了大量的研究成果(福格爾,1996;張車位,2002,等等)。
  新中國成立後,我國進入了嶄新的發展階段,經濟社會發展推動了醫療衛生事業的蓬勃發展。嬰兒死亡率從解放初期的200‰左右下降到2000年的32‰,下降了80%以上。而平 均預期壽命從1953年的40.3歲提高到2000年的71.4歲,提高了31歲。2我國嬰兒死亡率和平均預期壽命已大大高於世界平均水平,更高於發展中國家,但與發達國家相比仍還有一定的差距。
  我國地區間嬰兒死亡率和平均預期壽命存在明顯差異。改革開放以來,東部地區嬰兒死亡率下降了11個百分點,平均預期壽命提高了近5歲,而西部地區嬰兒死亡率下降了30個百分點,平均預期壽命提高6歲。這反映了改革開放以來西部地區在改善人民生活、醫療衛生事業的發展等方面取得了巨大的進步。但從表5、圖1中仍可以看出,東西部地區之間在身體健康方面的差距仍然很大。東部地區嬰兒死亡率已接近發達國家的水平,而西部地區仍具有發展中國家的典型特徵。東西部地區間平均預期壽命相差達6歲。
  
  透過上述差距,我們看到的是東西部地區間在經濟發展和醫療衛生方面的巨大差異。從表6反映的情況來看,東西部地區間在醫療衛生機構和牀位數的擁有量上差距不是很明顯,衛生院、婦幼保健機構數西部還多於東部。但爲什麼東西部地區間在身體健康素質方面存在如此大的差距呢?原因在於東西部地區間在受教育水平、經濟發展水平、醫療衛生體制等方面的差距。首先,更高的文化程度可以使人們更清楚的認識到營養健康的重要性;更高的文化程度可以使人們獲得更多的營養健康知識,從而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改善其膳食結構和營養水平。1其次,我國總體上已從原來的“看病難、住院難、手術難”轉變爲醫療服務需求不足、供過於求,2東西部地區由於經濟發展水平的差距,導致在醫療服務需求方面的差距很大(見表7)。東部地區城市化水平高,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高,農民人均純收入也高於西部地區,有病不就醫的形象不明顯。而西部地區城市化水平低,農民人均純收入低,由於沒有錢看不起病,對醫療服務的“需求不足”。第三,由於體制不順,衛生醫療服務不到位,藥價猛漲,超出消費者承受能力等問題,導致低收入人羣有病看不起形象普遍存在。


  
  
  (四)人力資源配置
  不僅人力資本的總量對經濟發展有推動作用,而且人力資源配置對經濟發展也有重要的意義。人力資源配置作爲人力資源“投資—生產—使用”這一開發鏈的最後一個環節,人們形象地把它稱爲人力資源開發“長跑比賽最後100米的衝刺”。王浩認爲1,廣東省在教育和醫療衛生等公共投資落後於經濟發展的情況下,由於人力資源配置性開發的明顯競爭優勢,推動了廣東省近20年經濟的飛速發展,取得了良好的`經濟社會預期效益。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社會發展迅速,逐步建立起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越來越明顯。但東西部地區在人力資源的配置性開發方面存在相當的差距。東部地區人力資源的管理制度和使用制度已相當靈活,勞動力的價格—工資基本反映了勞動力市場的供求關係,人們會根據市場狀況進行比較優勢上的選擇,從而實現勞動力在不同行業、不同地區之間的動態優化配置。西部地區勞動力市場化程度低,在人力資源的配置上沒有發揮應有的作用。戶籍制度等一系列僵硬的制度性安排禁錮着人力資源的流動,人才管理過於剛性,造成大量的人力資源閒置、浪費和某些部門、地區的人力資源缺乏。“孔雀東南飛”、“一江春水向東流”現象除了東部地區由於投資增加和經濟發展所帶來的就業機會和經濟報酬的增加外,東部地區寬鬆靈活的人才配置機制也有很強的吸引力。20世紀80年代以來,西部地區人才流出量是流入量的2倍以上,特別是中青年骨幹人才流失。近幾年僅西北地區調往東部沿海發達地區的科技人員就超過3.5萬人,多爲中高級專業人才。
  
  二、對欠發達地區的啓示
  
  (一)積極有效地推進計劃生育工作,控制人力資源的規模膨脹
  由於年齡結構的慣性和西部地區“多子多福”、“傳宗接代”、“養兒防老”等傳統生育觀念尚未根本轉變,西部地區生育率水平並不穩定,人口規模仍將繼續增長。人口的高增長使得西部地區總人口與潛在人力資源數量較大,這給西部地區人力資源素質提高帶來巨大壓力。西部地區人口增長各項指標高於全國水平,除內蒙古、廣西、重慶、四川和陝西五省區外,西部其他省區的人口自然增長率不同程度地高於全國平均水平;一孩率低於全國平均水平,多孩率高於全國平均水平。這些表明西部地區通過實施計劃生育,進一步降低人口增長率的潛力還相當大。按照人口增長率與人均GDP增長率的計算關係:人口增長率每下降一個千分點,人均GDP可提高0.36—0.59個百分點(胡鞍鋼、鄒平,1999)。降低西部地區的人口增長,是西部地區人力資源開發戰略的優先任務,將有利於西部地區的經濟增長和社會發展。
  
  (二)根據發展階段,不斷提高西部地區的科學文化素質
  西部地區發展的瓶頸就是人力資源的素質偏低,把豐富的勞動力轉變爲經濟性人力資源,關鍵在教育。但西部地區在構建完整教育體系的同時,教育發展的戰略重點應放在普及初等教育和發展職業技術教育上,這是因爲經濟發展水平與人力資本投資的邊際效果有直接的關係。(見圖2)通常說來,在經濟發展水平較低的時候,人力資本投資儘管報酬遞減,但邊際收益仍然顯著;而如果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繼續對傳統的人力資本投資領域進行投資就會受到報酬遞減規律較強的約束,此時,對諸如R&D的投資就會有更加明顯的邊際效果。西部地區經濟社會發展水平不高,人口文化程度整體較低,文盲、半文盲人口比例較高,這就決定了西部地區必須根據發展階段來大力開發人力資源,不斷提高人力資源的科學文化素質。
  
  
  (三)加強和改善西部地區衛生保健服務,逐步構建完善的社會保障網絡
  研究表明,營養健康與勞動生產率之間的關係並不是線性的。如果人們處於特別貧困、營養極其匱乏的狀態下,營養的改善和健康水平的提高將對生產率產生很強的邊際效果。初期營養健康水平提高的邊際效果顯著,當營養健康的絕對水平達到一定值的時候,它對勞動生產率的作用效果趨於下降。這一變化關係向我們展示了這樣一個道理:對尚處於貧困狀態的人羣而言,致力於改善他們的營養和健康狀況將會產生更高的生產率效應。因此,國家應加大財政性醫療衛生投入向西部地區的傾斜力度,並提高投入的有效性;重建農村合作醫療制度,保證農民獲得基本的醫療服務,促進西部地區醫療衛生事業的大發展。這將極大地提高西部地區人力資源質量,從而對西部經濟發展產生顯著作用。
  
  (四)建立適合市場經濟運行的人力資源配置機制,促進人力資源的合理有序流動
  由於戶籍制度和城鄉差別的就業、工資、福利制度等阻礙勞動力市場發育的一系列制度改革緩慢,西部地區城鄉二元經濟結構十分明顯,城市與鄉村仍存在兩個明顯的勞動力市場:城鄉勞動力市場和鄉村勞動力市場。同時,西部農村地區人力資源素質較低,遷移流動的能力不強,到目前爲止,西部地區仍存在大規模的農村剩餘勞動力。因此,西部地區應加快戶籍制度等阻礙勞動力市場發育的制度性障礙,使市場在人力資源的配置中真正發揮作用,建立城鄉統一的勞動力市場。同時加大對農村剩餘勞動力的培訓,增強流動能力,促進人力資源的合理有序流動。
  
  參考文獻:
  [1]蔡日方.中國人口問題報告(2001)[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1.
  [2]蔡日方等.制度、趨同與人文發展[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2.
  [3]路遇.新中國人口五十年[M].北京:中國人口出版社,2004.
  [4](美) M•P•Todaro.經濟發展(第六版)[M].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1999.
  [5]高書國,楊曉明.中國人口文化素質報告[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4.
  [6]中國教育與人力資源問題報告課題組.從人口大國邁向人力資源強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7]陸傑華.人力資源開發與緩解貧困[M].北京:中國人口出版社,1999.
  [8]莊亞兒,張麗萍.1990年以來中國常用人口數據集[M].北京:中國人口出版社,2003.
  [9]李實,John Knight.中國城市中的三種貧困類型[J].經濟研究,2002,(10).
  [10]王浩.短缺中的增長:廣東人力資源的配置性開發[J].學術研究,2003,(12).
  [11]經朝軍,蘇紅.欠發達地區經濟增長與人力資源開發的關係研究[J].經濟問題探索,2004,(04).
  [12]廖海莉.論民族地區人力資源開發[J].經濟與社會發展,2005,(03).
  [13]鍾麗霞,鄭長德.論西部人力資源的開發與人力資本的積累[J].四川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0,(05).
  [14]白永秀,郭俊華.論西部大開發中的人力資源開發[J].當代經濟研究,2001,(04).
  [15]王放.中國三大地區人力資源開發狀況比較研究[J].中國青年研究,200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