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言語行爲研究的歷史、現狀及啓示

學識都 人氣:2.62W

論文關鍵詞:言語行爲 經典理論 傳統研究 新方向

論文摘要:言語行爲是分析思潮中日常學派的一個重要研究領域,強調以言行事。本文首先扼要分析奧斯汀和塞爾的經典言語行爲理論框架及研究特點,次之國內外言語行爲研究的特點及弊端.最後闡述當前出現的研究新方向。言語行爲研究的和傳統告訴人們這已經不再是新生的語用學領域.但是當前出現的新方向反映出言語行爲研究仍然有較大的發展空間。

言語行爲理論是語用學研究的重要部分,其基本觀點是:說話即做事。在它之前的實證哲學家認定,句子只能用於描述某種情況或陳述某項事實,因此只適用正確或錯誤的價值。然而言語行爲理論家卻指出,話語具備在現實中行事的能力,施事句沒有對錯,只有做與不做、恰當與不恰當之分。正是這種以言行事的主張使言語行爲理論脫穎而出,並極大地推動了分析哲學的發展步伐。

英國哲學家奧斯汀(JohnL.Austin,191l1960)被公認爲是言語行爲理論的創始者。在他之後,他的弟子們,尤其是美國哲學家塞爾(JohnR.Searle),則進一步豐富了他的主張並使言語行爲理論系統化。此後,國內外對各式言語行爲都做出一定的研究,如請求、道歉、讚美、感激、婉拒邀請、抱怨、拒絕、建議、批評等,其中有單語種下的研究,也有跨語種、跨的比較分析。這些研究往往與語用學關係緊密,尤其是語際語用學,其中直接爲教學服務的就不在少數。不過,言語行爲研究並沒有侷限於語用學,相反地,它在其他領域也得到了應用和發展,如哲學、學、、、神學等等。

 一、經典言語行爲理論

在經典之作《如何以言行事》一書中,奧斯汀剛開始將話語分爲述謂句(constative)和施事句(performative):述謂句用於描述或陳述事實,具有真假值;施事句則是以言行事,沒有真假值。不過,奧斯汀很快認識到,述謂句也能以言行事。於是,他摒棄述謂句和施事句的區分而將重心轉至言外之力(illocutionary force),並抽象出三種行爲,依次爲說話行爲(1ocution)、施事行爲(illocution)和取效行爲(perlocution),其中他關注的重點便是施事行爲,尤其是顯施事句的施事行爲。

塞爾在《言語行爲:語言哲學論》中修正並發展了奧斯汀的言語行爲理論,他只保留奧斯汀提出的施事行爲和取效行爲,而用命題行爲(propositionalact)取代說話行爲,認爲任何語句都帶有言外之力的特徵。塞爾還以“答應”這一具體的言語行爲爲例,提出了施事行爲應該滿足的四條適切條件,從而豐富了言語行爲理論。20世紀70年代,塞爾又進一步發展了自己的言語行爲理論,他在《表述和意義:言語行爲研究》一書裏批評奧斯汀將施事行爲的分類等同於對施事動詞的分類,提出應按照適切條件來劃分施事行爲。此外,塞爾的另一大理論發展則是他對間接言語行爲的闡述和歸類。

奧斯汀和塞爾在建構完善言語行爲理論的同時也注重案例的分析,這時他們的研究呈現出以下三個主要特點:

第一,以句子爲分析單位。奧斯汀和塞爾都傾向於分析實現某項言語行爲的句子,並把重心放在句子裏的動詞上。不過,他們不是像語法學家或語義學家那樣分析句子中得到普遍約定承認的語法規則或語義類型,事實上,他們關注的是話語,即句子在語境中的具體表現。

第二,研究對象的問題。奧斯汀和塞爾都認爲日常生活的言語行爲是以間接爲主,不過奧斯汀還是以顯施事句爲主要研究對象,如“我命令你們開火”,“我答應我會去”。塞爾前期也是主要研究直接言語行爲,不過他後期發展了間接言語行爲,從而完善了言語行爲理論。不過值得注意的是,他們研究所舉的例子並不是來自真實對話。

第三,以適切條件爲研究目標。言語行爲沒有真假值,只有適切或不適切的問題。奧斯汀和塞爾都強調慣例和習俗對言語行爲的巨大約束作用,言語行爲必須要滿足一定的約定性條件和規則,於是如何總結言語行爲的適切條件就成了他們研究的重點。

[1]    

關於言語行爲研究的歷史、現狀及啓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