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

學識都 人氣:2.04W

義務教育,是根據憲法規定,適齡兒童和青少年都必須接受,國家、社會、家庭必須予以保證的國民教育。下面是小編整理的關於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的信息,歡迎大家參考!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

這套教科書是遵照國家教育方針和"三個面向"的指示,根據教育部制定的《國家基礎教青課程改革指導綱要(徵求意見稿〉》和《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的精神編寫的。

這套教科書力圖構建新的編排體系,致力於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和人文素養;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語文學習方式,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遵循語文教育規律,突出學生的語文實踐活動,使學生在實踐中學語文;力求富於開放性和彈性,能夠根據社會的需要不斷調節自我、更新發展。

一、構建新的教科書體系

這套教科書以語文與生活的聯繫爲線索,按人與自我、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三大板塊組織單元。每個單元包括閱讀與綜合性學習、寫作、口語交際兩部分。

1.以語文與生活的聯繫爲編排線索。

語文學習必須與生活密切聯繫,這已成爲共識。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語文是用來反映生活並服務於生活的,語文運用是學生生活的一部分。聯繫生活學習語文,既"導流",又"開源",有利於學生生動活潑地、主動地學習,有利於學以致用和學文育人。脫離了生活,語文就變成毫無意義的空殼,語文學習必然呆板枯燥,勞而寡效。具體地說,讀和聽是通過語文認識生活和學習怎樣生活,一旦脫離生活,讀和聽就成了元意義的活動,吸收和鑑賞都失去了辨別真假、善惡、美醜的標準。寫和說是運用語文反映生活、表達自己的思想,並服務於生活,一旦脫離生活,寫就變成無源之水,變成無所附麗的文字遊戲。而與生活相結合,則讀有嚼頭,寫在源頭,全局皆活。

早在1990年起編寫的義務教育初中語文教科書中,我們就開始了以語文與生活的聯繫爲編排線索的嘗試,但主要限於第一冊。現在,全套書以語文與生活的聯繫爲線索來編排,倡導聯繫生活學習語文。這是對語文與生活相聯繫的進一步加強。

2.按人與自我、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三大·板塊組織單元。

"語文與生活的聯繫"中的"生活",包括社會、自然以及自我。這一點,1990年起編寫的義務教育初中語文教科書的編寫說明中已經提到,但在教科書的內容中,主要是"社會"和"自然"兩大塊,"自我"這一部分非常薄弱,這顯然是不完整的。我們每個人所面對的,一是社會,一是自然,一是自我。教科書語言文字蘊含的內容,也無非是社會方面的、自然方面的和自我方面的。因此,新編教科書按人與自我、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三大板塊來組織單元,順理成章。

3.每個單元由閱讀與綜合性學習兩部分組成。

閱讀部分,以閱讀能力的發展爲內在線索,抓住主要實踐環節(如整體感悟、理清思路、體驗情境、把握意蘊、品味語言、鑑賞評價等)爲顯性標誌,同時,以各種常用的閱讀技能與上述能力發展線索相配合,進行專題設計。例如,對朗讀提出"美讀"的要求,在朗讀中體驗抒情性作品的情感和美感,培養語感,積累語言材料;通過略讀、快讀的技能實踐,通讀課文,大體感知課文內容,理清思路,學習迅速提取重要信息;通過精讀、默讀的技能實踐,體昧和推敲重要詞句的意義和作用,學習從各種角度深人解讀課文,並進入鑑賞性、研究性閱讀。

綜合性學習,是課程標準的階段目標中與閱讀、寫作、口語交際相併列的一個項目。這是過去的語文教學大綱所未曾有過的。它主要體現爲語文知識的綜合運用、聽說讀寫能力的整體發展、語文與其他學科的溝通、課堂學習與實踐活動的緊密結合。這套教科書的每個單元中,綜合性學習部分與閱讀部分既相照應,又相對獨立。全套書的綜合性學習,按照由易到難、由淺入深、循序漸進的規律編排。

4.寫作、口語交際整合於綜合性學習之中。

以往的初中語文教科書,一般分爲閱讀、寫作和口語交際三個系統,這套教科書分爲閱讀和綜合性學習兩個系統。寫作和口語交際,一方面與閱讀結合在一起,例如,七年級上冊教科書,在課文後的練習中安排了十幾次作文和近二十次口語交際;另一方面,更主要的是,把寫作系統、口語交際系統整合於綜合性學習系統之中。這樣編排,體現了語文的綜合性,簡化頭緒,突出重點,又便於在實踐活動中提高學生的寫作和口語交際能力。

二、致力於全面提離學生的語文能力和人文素養

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教育應該着力提高學生理解和運用祖國語文的能力,同時對於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也負有重要的責任。根據這個精神,這套教科書各個環節的設計,兼顧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個方面。1.選文方面,力求每篇課文,既有較豐富的文化內涵,有利於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培養學生的情感、美感;又適合於作爲學生學習閱讀的範例,便於學生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例如,七年級上冊教科書第一單元是人生專題,第一篇課文《在山的那邊》,就告訴學生要樹立人生的目標,要不畏艱難、永不停息地追求美好的人生。這對小學畢業後剛上初中,走上一個新階段的學生尤爲重要。這篇課文又是一首詩,適合於朗讀,讓學生在輕鬆、愉快的朗讀中,不僅受到情感、美感的薰陶,而且培養了語感。

2.課文前的提示和課文後的練習,也儘可能兼顧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個方面。例如,七年級上冊教科書第一單元的提示說:"學習這個單元,要整體把握課文內容,用心領會作者的寫作意圖,並聯系自己的生活體驗,想想人生的大問題。還要提高朗讀能力,做到讀音準確,停頓恰當,能初步讀出語氣。"應該說,三個方面都兼顧到了。又如,七年級上冊教科書第10課《〈論語〉十則》的"研討與練習",一共三道題:

一看註釋,查工具書,把下列各句譯成現代漢語,並解釋加點詞語的意思。(一共6句,略)

二對於"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曾經有過不同看法。聯繫自己的生活體驗,全班討論:

怎樣看待這一問題?三背誦全文,並把文中成語、格言和警句摘抄在筆記本上。

不難看出,這三道練習兼顧了三個方面。

3.在綜合性學習中,對語文實踐活動、寫作和口語交際的設計,也都力求兼顧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這三個方面。例如,七年級上冊教科書第六單元的綜合性學習"追尋人類起源",它的學習目標至少包括以下方面:培養學生對科學的興趣和不斷探究科學奧祕的精神,樹立科學的人類起源觀、破除"神創論",學習欣賞神話傳說,培養蒐集、篩選和整理資料的能力,提高口語交際能力、寫作能力和閱讀能力。可見,綜合性學習部分是着眼於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和人文素養的。

三、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語文學習方式,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

多年來,在應試教育的'影響下,在一定程度上使學生喪失了學習上的主體地位。這引起了全社會的批評。這套教科書力圖幫助學生從被動學習中解脫出來。在教材內容的優化、教材體系的確定上,注意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使學生勇於質疑問難、切磋學問、礫跚思想,逐漸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課文前的提示,着力於激發學生閱讀的興趣,增強學生求知的慾望,引導學生儘快進入課文所設定的情境中去。課文後的練習,在保證語文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訓練的基礎上,增加了開放性練習(每篇課文至少一道題〉,突出了"探究""體驗""討論"等練習方式,部分練習還有拓展性內容。所有開放性練習,不搞一個問題一個答案,而是倡導多向思維,在不同意見的碰撞中,激發學生的靈性和悟性,增進學生的創新意識。

綜合性學習部分,尤其注重促進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這個部分中的語文實踐活動,都是在教師指導下,由學生自主組織,合作探究,着力於創新。比如"漫遊語文世界""探索月球奧祕""追尋人類起源",無不如此。至於寫作和口語交際,與實踐活動緊密結合在一起,或者在活動中進行,或者作爲活動成果出現,更是全力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

此外,教科書還適當引進當代社會信息化網絡化手段,提倡有條件的學生在網上閱讀、檢索、寫作和交流.以促進語文學習方式的變革。

四、遵循語文教育規律,突出學生的語文實踐活動,使學生在實踐中學習語文

從80年代中期以來,語文教科書的編寫,一般是把教材內容劃分爲許許多多知識點、能力點,按知識點、能力點編排單元、選編課文、設計練習。這套教科書的編寫,簡化頭緒,突出重點,從識字寫字、閱讀、口語交際、寫作、綜合性學習等五個方面整合語文知識與能力的目標,把教科書分爲閱讀和綜合性學習、寫作、口語交際兩個部分,着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

教科書力圖使學生在積累和實踐中把握運用語文的規律。閱讀教材,力圖使閱讀成爲學生的個性化行爲,所有閱讀提示和練習,都引導學生在自主閱讀中激活思維,激發情感,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杜絕以教師的架空分析和讓學生死記現成的結論來代替學生自主地閱讀。

寫作和口語交際,與綜合性學習整合在一起,這主要是爲了在實踐活動中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和口語交際能力。以往的語文教科書,往往是先講一些知識,然後讓學生說一段話或寫一篇作文,有人稱這樣的教科書體系是知識體系。事實證明,這種體系對提高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和寫作能力的效果不是很好。因爲這兩種能力的提高,主要藉助實踐。這套教科書把寫作和口語交際安排在實踐活動中,至少有以下好處:第一,激發了學生對寫作和口語交際的興趣,不再把寫作和口語交際視爲苦差使,可以在輕鬆活潑的情境中進行寫作和口語交際。

第二,把口語交際、寫作同生活聯繫起來,使寫作與口語交際有一定的情境,有一定的目的、對象和場合,有效地杜絕了口語交際變成說廢話,寫作變成文字遊戲的不正常現象。第三,學生平時苦於寫作元材料、口語交際無話題,現在把寫作、口語交際與語文實踐活動結合起來,這個難題迎刃而解。學生會有說不盡的話題,寫不完的材料。第四,在活動中進行寫作和口語交際,符合語文教育規律,可以大大提高效率,快速提高學生的口語交際、寫作能力。

五、教科書力求富於開放性和彈性開放性,指溝通教科書內外、課堂內外和學校內外,使語文學習和其他課程的學習、書本學習和實踐活動緊密結合,以培養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

閱讀部分,除注重課文本身的閱讀,還注重舉一反三,延伸到其他文章的閱讀,以至於課外閱讀;除注意教科書上文字的閱讀,還注意網上的閱讀。口語交際、寫作部分,在重視課內的同時,十分重視課外口語交際、課外練筆。綜合性學習部分特別重視跨學科學習。教科書提倡"大語文"觀念,提倡學生在生活中學語文、用語文,提倡語文課外活動。比如組織語文社團、開展讀書討論會、舉辦演講比賽等等。使教科書從課內向課外擴展,形成課內外結合的開放性的語文教科書體系。

彈性,指閱讀部分,課文分精讀、略讀,練習分必做題、選做題。教學條件好的學校,略讀課文可以改爲精讀,選做題可以改爲必做題。

教學條件差一些的學校,略讀課文可以改爲課外閱讀,選做題可以不做,這樣也能達到課程標準規定的最低要求。彈性也表現在綜合性學習中,每次綜合性學習一般都編排幾項活動,而學生只需要選做其中的一項。作文題和口語交際題,大都由學生自擬,少數命題,但也儘可能設計若干個,給學生留有挑選的餘地。至於詩詞背誦和名著導讀等,更可以由師生靈活處理。此外,除教科書外,還有其他文字、音像、媒體、網絡等系列教材,以供選用。這就給地方、學校和教師留有開發、選擇的空間,也爲學生留出選擇和拓展的空間,以滿足不同學生學習和發展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