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心理學家談復旦投毒案

學識都 人氣:9.12K

心理學家談復旦投毒案 教育的目的應是把人培養成人

2015心理學家談復旦投毒案

1月8日電 (陳靜 高遠)復旦投毒案宣判後,記者走訪了各大高校的一些心理學教授和講師。

華東師範大學應用心理學副教授張麒認爲,目前很多地方的教育只是“工具性的教育”,忽略了“生命教育”,過分強調結果而忽視過程,評估體系陷入“東西比人更值錢”的思維模式。“一些高中生、大學生的很多問題,表面上看是學習壓力、人際交往,實際上歸根結底是他們作爲一個人,得不到人性的關懷。有一本書叫《失去靈魂的卓越》,講的就是這個問題。”

華東理工大學商學院副教授、心理學博士胡娟表示:“一些本科生、研究生的心智成熟度遠遠不夠。”胡娟曾在三小時內緊急干預處理過2起自殺傾向的案例。“一個學生是因爲感覺不會表達自己、說不出自己的想法而要自殺,另一位學生是覺得周圍人對自己太好、不知道怎麼回報而想自殺。”

發現了大學生的這些心理特徵後,胡娟所在的華東理工大學開始注重心理學方面的授課,學校不僅讓胡娟開設了“心理導航”課程,還以她的名字開設了“胡娟催眠工作室”。“教育很重要,尤其家庭教育,它在每個人心理打下的烙印幾乎就成了你的‘心理體質’。”

第二軍醫大學附屬長征醫院醫學心理科講師、主治醫師潘霄也在學校裏設置了“幸福心理學”課程,該課程涉及人際關係、個人成長、愛情等多個方面。“聽課的學生很多,他們都希望能多安排一些這樣的選修課,增加學時。”潘霄認爲,目前的大學生內心比較敏感,耐挫力需要訓練,學校還可以加設“心理健康月”,鼓勵學生編排心理劇、組建心理社團。

“心理彈性又稱抗逆力,抗挫折能力,它是指面對喪失、困難或逆境時的有效應對和適應,是對生活壓力和挫折的‘反彈能力’。”上海師範大學教育學院心理學系博士、副教授蔡丹告訴記者,他曾經對3000名左右大學生作了連續兩年的跟蹤調研,結果發現,上海大學生樂觀感、幸福感、健康總體狀況處於積極正向,不同出生地的學生在大部分心理健康指標上不存在顯著差異(比如抑鬱、焦慮、生活節奏、心理壓力等指標)。但他同時發現,大學生男女生之間在大部分心理健康指標上存在顯著差異,大部分指標女生好於男生,比如幸福感,壓力感受,抑鬱,生活節奏和作息,生活滿意度等。

“大學生活往往會有一些逆境事件,發生頻率居於前十的有考試失敗或不理想、被人誤會或錯怪、學習負擔重、生活習慣不規律、長期在外遠離家人、與同學或好友發生糾紛、在衆人面前丟面子、對激烈的社會競爭感到無助、不喜歡學習以及深感前途爲卜,另外還包括戀愛不順利或失戀事件等。”蔡丹舉例,成功抗衡並戰勝挫折的積極經歷會增強大學生對逆境的控制感、自我效能感和自信感,鈍化對消極經歷的敏感性,產生對挫折與逆境免疫力。

“教育的目的是把人培養成人,而不是培養成工具。”採訪的最後,張麒告訴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