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地理圖像投影導學法

學識都 人氣:1.47W
談地理圖像投影導學法
新編初中地理教材,增加了大量的彩色照片、素描圖、示意圖、分佈圖等圖像資料,濃縮了豐富的地理信息。如何運用這些圖像資料,充分發揮圖像系統的功能,是擺在廣大地理教師面前的重要課題。本文僅就圖像投影導學的方法,淺談如下:

一、運用圖像投影導學的依據

衆所周知,學生學習的過程,很大程度上是在教師的引導下積極思維的過程。因此,教學中教師如何引導,直接影響學生思維活動的質量。初中學生的思維尚處於經驗型的邏輯水平,他們在學習活動、理解抽象概念、理解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仍需具體形象的支持。初中地理教材中豐富的圖像資料,成爲教材的重要組成部分,學生可以從看圖、讀圖中獲得大量的地理信息。世界和祖國各地異彩紛呈的地理景觀和較爲抽象的地理概念,不是用簡單的文字可以敘述清楚的,因而教材中大量的圖像、圖表成爲學生獲得生動形象的感性知識的源泉,是學生抽象思維發展的橋樑。可見運用圖像投影導學,既符合學生認知規律,又能促進學生思維發展,提高教學效益。

二、運用圖像投影導趣引入,激發動機

興趣是一種情感性質的因素,它是能力發展的最早徵兆。運用圖像投影導趣引入,能夠迅速引起學生的注意,促使大腦皮層興奮中心的形成,激勵學習動機,從而創設“我樂學”的心理需求。下面僅舉幾例:

1.圖像投影設疑引入。教材中有許多圖像的內涵與學生原有認識之間存在着矛盾,教學中可以運用投影片展示圖像,巧妙地加以引導,促使學生疑問的產生,進而激發探求的慾望,自然地引入新課。如在地形的變化一節,上課伊始,投影展示《喜馬拉雅山及其海洋生物化石》示意圖,提問:“你瞭解這座山脈嗎”?學生紛紛回答:“這是世界上最高大的山脈。”接着提出:“海洋生物化石出現在該山中,可能嗎?爲什麼?”促使學生內心矛盾衝突,激發學習動機,爲新課學習打下基礎。

2.景觀圖片投影導趣引入。在地理五帶的劃分一節教學中,先展示投影片“熱帶、寒帶景觀”,而後引導學生觀察、對比、思考,兩幅景觀圖中兒童的衣着、房屋有什麼不同?引發學生的興趣,接着提問:“熱帶與寒帶陽光照射有什麼不同?住在熱帶的兒童爲什麼將羅筐頂在頭上?”激發學生進一步探索的慾望,順利導入新知識的學習。

3.漫畫投影激趣引入。初中地理教材中,有多幅發人深思、寓意深刻的漫畫,在教學導入中運用,最能激發興趣,活躍課堂氣氛。如在“森林資源”一節,上課伊始,展示投影片《小鳥的悲哀》,學生立刻被漫畫中的人物和小鳥吸引,課堂氣氛開始活躍起來,教師及時提問:“小鳥爲什麼也要飛走呢?”(森林被砍光),緊接着投影展示漫畫《駱駝漲價了》,提問:“駱駝漲價的原因是什麼?”學生興趣更濃,教師只需點撥引導,自然引出“森林是大自然的總調度室”這個主題。

4.彩圖對比引入。陸地自然帶的教學,因學生缺乏必要的感性認識,往往不能深刻地理解自然帶的概念和各自然帶的差異。教師可以將教材前頁彩圖6-11轉繪成彩色投影片。教學伊始投影展示,引導學生觀察對比,然後歸納綜合導入新課。這樣既能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豐富學生的表象儲備,又能激發學生興趣。

三、運用圖像投影導學導思,發展能力

地理圖像中濃縮了大量的知識信息,在一定意義上說,圖像是地理知識的主要載體。充分運用圖像投影導學導思,不僅符合學生認知發展的規律,而且能夠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真正體現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圖像導學導思,還有利於提高學生的觀察能力、分析綜合能力。例如,在影響氣候的因素一節教學中,依次演示如圖1、圖2、圖3所示的投影片,引導學生據圖分析、思考,教師給予必要的`點撥、歸納。學生對緯度、海陸和地形諸因素對氣候的影響作用,會產生全面深刻地理解。這樣教學,改變了“滿堂灌”的教法,發展了學生讀圖、析圖的能力。

教材中的許多地理圖表是文字表述知識的濃縮,教學應以這些圖表爲中心,經過引導、點撥,調動學生的思維感官,促進新知識的掌握。如熱帶雨林氣候的教學,可以運用投影展示《熱帶雨林氣候的天氣示意圖》,而後從圖中所示的時間、光照、溫度、水汽的變化及相互關係加以點撥、啓發、引導,促使學生積極思考,從而加深學生對雨林氣候成因的理解。運用圖像投影導學導思,不僅有利於突破教學難點,而且有利於學生能力的發展。

四、運用圖像導結,強化教學目標

學生學習的地理知識,最終都要落實在圖中。運用圖像導結,對所學知識進行梳理、綜合,既能強化知識,使知識系統化,又能培養概括、綜合的能力,使技能綜合化、熟練化。圖像導結的方法很多,既可以用投影圖片引導學生對所學知識歸納綜合,又可以用漫畫、示意圖深化主題,如“世界的人種、語言和宗教”一節的課堂小節;可以用投影展示《世界三個主要人種》、《不同的語言文字》、《三大宗教的建築》圖片,引導學生綜合歸納,從而強化教學目標。

地理圖像系統的功能是多角度多層面的,本文只是從圖像投影導學的角度淺談其運用和作用,其它方面還需進一步加以探討。
 

作者:王公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