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方誌類論文寫作與學術規範

學識都 人氣:6.07K

伴隨着新方誌編修活動開展,方誌理論研究空前活躍,各地修志機構都很注重人才隊伍的培養,積極鼓勵修志人員開展業務和理論研究,把理論研究與編修實踐放在同樣重要的位置上,下面是小編蒐集整理的方誌類論文寫作與學術規範,歡迎閱讀參考。

淺談方誌類論文寫作與學術規範

一 、論文選題要創新立說

方誌類論文選題應該說是十分廣泛的,如方誌名家思想研究、方誌學科理論體系構建、志書編修探討、舊志研究等。《中國地方誌》在每年第一期末頁刊登當年的選題參考。這些選題都是在方誌研究領域中具有代表性,或是當前的研究熱點,或是學科建設中的理論重點,或是修志實踐中的工作難點,對論文寫作具有一定的指導作用和參考價值。

創新是永恆的主題,沒有創新就意味着落後與陳舊。學術論文要有創新,這是學術期刊的基本要求。論文關鍵在立論,通過論點、論據、論證,得出別樹一幟的結論,提供新的觀點和方法,對理論研究有所推進,對實踐有指導意義。編輯在篩選文章的時候都希望文章對其所屬研究領域能有新的貢獻,因此,作者要具有強烈的創新意識,儘可能地確立創新觀點。如果僅是從概念出發,談些工具書上的基本規範,或者老生常談,炒現飯加些例子,沒有新的突破,就不能成爲一篇好論文。如有的文章論述方誌編纂原則,提出要“突出時代特色”、“科學性”、“地方性”、“橫排豎寫”、“縱不斷線,橫不缺項”,“建立一支符合要求的修志隊伍”等,在論述的時候僅僅是重複前人觀點,毫無創見和理論昇華。有的文章談提高續志質量要做到:一是明確存史是方誌的主要功能,二是力求真實準確地記載歷史,三是注重志書的整體性和體例的創新。這些都是常規要求,基本原則,老掉牙的話題,如果作爲業務輔導材料指導新手上路尚可以,但形不成有創新價值的學術論文。

在學術研究工作中,我們應該將創新意識擺在第一位,注意收集資料、積累資料、分析資料,深入研究已有成果,超越前人認識,寫出有自己創見的對學科建設有價值的論文。沒有創新,就不可能立說。從操作層面上來說,選題創新可以從以下幾方面着手:

1延伸前人觀點深化理論,而不重蹈他人論述形式。

對某些公認的理論學說和觀點,從更深的層次上或者從更新的研究角度,進行發掘,使人們能夠深刻地認識它。這就需要對學科理論的掌握牢固紮實,學術視野要寬廣,勤于思考,學會理論之間的融會貫通。如《“六經皆史”的視角:章學誠方誌思想新論》[1]一文提出“六經皆史”與“志爲史體”是章學誠方誌思想的兩大理論支柱,揭示了章學誠從事方誌編纂的學術理論體系及其動力,還分析了章學誠在定位“史義”的基礎上提出“志義”的命題,構建經、史、志的學術譜系,探求對經、史、道關係的認識。這些觀點,深化了章學誠方誌思想研究,從學術史的角度對方誌學的研究有所提升,對新編地方誌的價值觀也有所啓示。

2運用辨正思維,寫爭鳴商榷式論文。

爭鳴商榷是對前人的理論學說和觀點辨別是非、糾正錯誤。這類論文是不同學術觀點的交鋒,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但必須言之有據,能夠自圓其說,才能令人信服。很多學術期刊非常歡迎爭鳴商榷性的稿件,尤其願意把幾篇研究同一問題而觀點相左的稿子集中發表,這樣能夠增強學術影響力。因此,如果作者對某學術期刊上的某篇文章的觀點,持有不同的看法,完全可以寫成爭鳴性的文章並向編輯部投稿。這類文章若寫得客觀,不斷章取義、不蓄意歪曲,堅持學術原則,心平氣和,立足學術探討,以理服人,亦不失爲創新之作。方誌界自首輪修志以來,對“地理篇”命名問題、方誌性質問題、是否按照國民經濟行業分類設置篇目等問題,展開了全國範圍內的大討論。各級刊物都刊登了相關文章,是非越辨越明,很多問題都是通過“百家爭鳴”,逐步形成共識,並指導修志實踐,爲方誌學科建設產生了推動作用。

此類文章還包括方誌批評。書評是一種很重要的文體,以志書爲對象,實事求是地分析志書的形式和內容,探求編纂方法,總結理論成果。而當下,很多刊物都不願意刊登書評類的文章,其原因是很多書評,讚譽有加,批評闕如,鮮有客觀評價,學術批評變成學術吹捧。如何寫好方誌評論,應該從“明志觀之是非,定志材之真僞,別志法之臧否,別志言之宏鄙,鑑志德之崇庸”[2]五方面着手,要評、論兼備,從更高層次上加深認識,起到舉一反三的作用。人文社會科學強調思想性,思想需要碰撞才能產生火花,只有好的學術商榷、評論文章,方能把方誌學的研究引向深入。

3運用新穎的研究方法,視角獨特,取得突破。

如《志鑑類學術期刊資源及其影響力分析》[3]一文,作者通過《CNKI中國學術文獻網絡出版總庫》的《中國學術期刊網絡出版庫》所收錄的志鑑類學術期刊爲討論對象,利用引文分析法,從論文參考文獻(即被引用文獻、引文)入手,分析文獻被引用頻次、高被引作者和高被引文獻數量、被引用文獻選題,探討方誌、年鑑專業貢獻突出的作者和文獻、研究熱點以及期刊學術影響力等問題,選擇數字化新視角,採用定量分析方法,揭示了方誌、年鑑專業學術研究現狀。

4通過閱讀大量的文獻或者反覆的實踐積累,發現理論上或者現實中的`某一選題還存在着一些問題,需要對其完善改進,從而使理論更系統全面,更能適應不斷髮展的實踐要求。

難點是理論的生長點,理論聯繫實際,用已掌握的專業知識,解決工作實踐中亟待解決的問題,從現實工作中的難點選題;從理論研究的空白處和邊緣領域中選題,填補缺陷和空白;從前人研究的不足和錯誤中選題,在已有的研究成果中尋找疑點、漏洞或不足,以此作爲研究的突破口,修正、補充或豐富已有的結論。目前刊物常見的創新論文,大多屬於此類。如對方誌基本原則的探討,從單純強調“生不入傳”到強調“以人爲本,以事系人”的人物記述方法,從“橫不缺項,縱不斷線”到“橫不缺要項,縱不斷主線”的提出等等,研究的這些發展都影響着我們的修志活動。

5學科融合既是學科發展的趨勢,也是產生創新成果的重要途徑。

方誌論文也逐漸出現學科間相互滲透、交叉、影響,寫作此類論文要注意在承認學科差異、尊重學科屬性的基礎上,打破學科邊界進行科際整合。如有文章從西方史學思想中尋找與編纂地方誌的聯繫,但歷史編纂學與方誌編纂學是不同層次的編纂學,歷史可以縱橫捭闔、仗氣直書,大論天下之短長,西方歷史尤甚,修志則不能。在這類論述中不能只講學科交流,更要尊重地方誌的學科特點。文章提出“我們需要並且有理由期待更多‘另一個(地方誌)’的出現”只能是空談而已,從學科屬性上說地方誌就這一個志,不能出現另一個,如出現就不叫志。

選題創新的同時還要注意選題的價值和意義,學術研究的貢獻在於發現、解釋、分析或解決真問題,而我們的學術研究,問題導向性不強,很多是無問題、假問題、僞問題、太大的問題、太多的問題、重複研究的問題。有的文章虛擬靶子,胡謅觀點,提出“方誌入史”,認爲方誌入史是一個較長的歷史過程,其中有幾個因素:一是早期方誌就潛藏一定的史裁“基因”,而被視爲重要的史氏流別;二是章學誠的“六經皆史”思想辨清了經、史、志三者之間的關係,爲方誌入史打開了通道;三是章學誠確認了方誌的史裁特徵,並強調了方誌的史裁之義;四是近代以來不斷刷新的史學思想爲方誌入史開放了空間;五是新中國修志活動強化了方誌的史裁特徵。這種文章是矮化方誌,強調方誌入史,長人家志氣,滅自己威風。本來古代史志是一體,“最古之史,實爲方誌”。章學誠也提出“志爲史裁,全書自有體例。志中文字,俱關史法。則全書中之命辭措字,亦必有規矩準繩,不可忽也。”[4]志爲史書的體裁,但自有體例。文字俱關史法,至於是不是史書可以不究。現代方誌已經具備獨立學科的地位,纔是方誌學研究的任務。這樣的論文非但不能推進學術進步,反而混淆了視聽。

二 、論述邏輯影響文章研究水平

好論文應當具有準確性,觀點鮮明、論述準確是前提。離開了準確性,文章立論就失去了客觀的依據,基礎不牢,理論就會產生傾斜。準確性屬於邏輯的問題,寫論文必須遵守形式邏輯基本規律,這是思維的科學,自覺地將邏輯知識哲學原理運用於寫作中,有助於思維縝密,說理論證得心應手。

1論文研究客體要明確。

省、市、縣三級志書記述的篇目、深度是不一樣的。作者在寫作方誌論文的時候要明確研究對象是哪級志書,不能以一概之。如某篇研究志書商業編的文章,提出“編目設置上,如果採用大編方式,切不可再將糧油購銷儲運單列,而必須將其歸入商業編”。作者是縣誌辦的,他所說的肯定是指縣誌,因爲省志不存在大編體,省志商業志是要單獨設卷的,記述的深度和廣度與縣誌大相徑庭,省志“糧油購銷”是單設成卷的。沒有明確研究客體,將縣誌編纂原則推廣到所有二輪志書編修,這是不可取的。

2要有正確的哲學觀點。

很多稿件經常將有聯繫的事物之間關係就稱爲辯證關係,動不動就探討兩者的辯證關係。如探討修志與用志的辯證關係、志書著述性與資料性之間的辯證關係、正確處理“昨天”和“今天”的辯證關係。從這些命題可以看出作者不完全懂得什麼是辯證關係。辯證關係就是指事物之間、事物內部要素之間以及事物的兩重性之間的既對立又統一的關係。把握辯證關係的關鍵在於用對立統一的方法看問題,客觀、全面地揭示事物矛盾雙方的相互關係。即所謂的辯證統一的,包括了相互排斥、相互鬥爭、相互影響、相互依存。區別聯繫是說不同事物之間的區別聯繫,對立統一是放在一個矛盾裏面來談的。上述三種關係均屬於相互聯繫承繼關係,不是對立統一關係。論述邏輯起點錯了,所作的推理論證就不可能正確。

在多篇談志書總體設計的論文中,常常出現這樣一種觀點:“志書歸類的原則通常是共性大於個性宜合,個性大於共性宜分”。從哲學原理上分析這個提法是錯誤的。共性與個性是對立統一的,共性是一類事物與另一類的區別,而個性是同一類事物中不同個體的區別。共性只能在個性中存在。任何共性只能大致包括個性,任何個性不能完全被包括在共性之中,但不會脫離共性存在。好比一組彩色鉛筆,共性是書寫繪畫工具,都是鉛筆,個性是不同顏色。個性不會大於共性,就是這一種不可能是其他種類的筆。志書篇目同樣原理,事以類從,不同類的當然不能合,但它不屬於個性大於共性的問題。

3論文要有主線。

論文可以有分論點,但不必須有總論點,分論點是圍繞總論點進行具體分析論證的。如談篇目設計,可以分幾個分論點談分志的設計;如談人物誌,可以分幾個體裁類型談人物。可是有的論文出現幾個風馬牛不相及的問題,一會兒東,一會兒西,有的直接叫“幾個問題”,有的屬於漫談,這樣的文章沒有總論點,沒有主線,談得再好也不算一篇優秀論文。

三 、文章結構要規範科學

學術論文從結構分析主要有:文題、作者姓名及單位、摘要、關鍵詞、引言、正文、結論、參考文獻及註釋。筆者着重對文題、摘要、關鍵詞、引言的寫作談一些規範性要求。這四部分常常是作者最容易忽視的地方,作者習慣着重正文著述,如果說文章寫作講究虎頭、豹身、熊腰、鳳尾,那麼這四部分居文章之首,應爲畫龍點睛之筆,必須下一番工夫錦上添花。

1文題。

文題是以最恰當、最簡明的詞語反映論文中最重要的特定內容的邏輯組合,是一篇論文給出的涉及論文範圍與水平的第一個重要信息, 也是必須考慮到有助於選定關鍵詞、編制題錄和索引等可以提供檢索的特定實用信息。論文題目十分重要, 必須用心斟酌選定。對論文題目的要求是準確得體、簡短精練、新穎醒目,外延和內涵恰如其分。要求論文題目能準確表達論文內容, 恰當反映所研究的範圍和深度。常見毛病是文題過於籠統, 題不扣文,大而無當。論文內容與論文題目要互相匹配、緊扣, 即題要扣文, 文也要扣題。

方誌類論文文題弊端,還在於習慣使用副標題或前綴、後綴詞,不僅不符合題名應簡明扼要的要求,而且顯得多餘。常見的有:“關於……”式、“試論……”式、“……思考”式、“……芻議”式 、“……的幾個(若干)問題”式,這些方式單個看並無多大問題,但編輯見多了很乏味,既無新意,也無必要。在擬定論文題目時,應儘量省去此類非特定詞和介詞結構,簡明扼要,避免雷同。此外還有無學術性的口號標題,如《續志質量仍需更上一層樓》,看不見題眼在哪裏。

2摘要。

摘要是以提供文獻內容梗概爲目的,不加評論和補充解釋,簡明確切地記述文獻重要內容的短文。它是對全文內容的高度概括,是作者觀點的提煉,其作用是不閱讀論文全文就能獲得必要的信息。摘要要明確研究的目的、方法、結果和結論。編寫摘要時要求以詞條爲標準,儘量刪去不必要的字眼,直至刪無可刪,做到文字精練。只講結論,不講過程,要求論點明確,結論具體,內容概括,結構嚴謹。要用第三人稱作爲陳述的主語,使用規範化的名詞術語,不要列舉例證,不要使用讀者難以理解的縮略語、簡稱、代號,也不要作自我評價。篇幅大小一般以不超過300字爲宜。撰寫論文摘要的常見毛病, 一是照搬論文正文中的小標題,或論文結論部分的文字;二是內容不濃縮、不概括,文字篇幅過長。

3關鍵詞。

關鍵詞是標示文獻關鍵主題內容的詞彙。關鍵詞是爲了文獻標引工作, 不能簡單地從文題中抄錄,應當從論文中選取, 用以表示全文主要內容信息款目的單詞或術語。一篇論文可選取3~5個詞作爲關鍵詞。關鍵詞的運用, 主要是爲了適應計算機檢索的需要, 以及適應國際計算機聯機檢索的需要。關鍵詞爲該文章提高引用率,增加影響力,開闢了一個新的途徑。

4引言。

又稱前言, 屬於整篇論文的引論部分。其寫作內容包括:立題的目的、理論依據、背景、前人的相關成果、地位、作用和意義。引言的文字不可冗長,內容選擇不必過於分散、瑣碎,措辭要精練,要吸引讀者讀下去。引言的篇幅大小,並無硬性的統一規定,需視整篇論文篇幅的大小及論文內容的需要來確定。具體寫作要求:1.提出問題,即開門見山地引出文章所設計的問題;2.突出重點,各項內容只需一語道破;3.選題依據,對本文參考文獻作一說明,要引用前人的工作來襯托說明作者爲什麼要選這個題目及其必要性和迫切性;4.客觀評價,即實事求是,切忌妄下斷言,講述論文的意義和價值時,要從文章提到的問題出發,以前人的工作和現實需要爲前提,客觀並留有餘地,以便讀者瞭解和判斷;5.少說套話,即一般不要使用“水平有限”等套話,不要等同於文摘,更不能重複討論的內容。總之,要緊扣題目,反覆刪改,力求簡明。

四、參考文獻和註釋體現學術規範

評價一篇論文不僅要注重內容質量,還要在形式上走標準化、規範化之路。方誌類論文往往在學術規範化上做得不夠,也常常爲學術界所詬病。當前學術界,在期刊發表論文已經成爲科研人員生存及晉升的“硬通貨”,作者投遞論文經常要選擇核心期刊,殊不知核心期刊的文獻計量評價主要是通過引文數據庫來實現的。目前,國內有六大期刊評價體系,分別是北京大學圖書館的“中文核心期刊”、南京大學中國社會科學研究評價中心的“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CSSCI)來源期刊”、中國社會科學院文獻信息中心的“中國人文社會科學核心期刊”、中國人文社科學報學會的“中國人文社科學報核心期刊”、中國科學院文獻情報中心的“中國科學引文數據庫(CSCD)來源期刊”和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的“中國科技論文統計源期刊(中國科技核心期刊)”。[5]引文數據庫對來源期刊的篩選,除了有期刊形式的規範要求,還有對期刊論文內容質量及學術影響方面的要求,尤其對文獻著錄規範、參考文獻量等指標較爲重視。因此,期刊編輯在審閱稿件時,都要仔細覈對並校正論文的形式特徵,包括作者及機構、摘要關鍵詞及分類號、引文註釋及參考文獻,看這些文獻信息是否標註齊全、準確無誤。作者在寫作論文時,務必注意遵守學術規範。

學術論文必須有參考文獻和註釋。參考文獻和註釋是有區別的,參考文獻, 主要指引文,一般指的是引用原著的原話,也可以引用原著的觀點,按正文出現的次序, 用數字加方括號集中列於文末。而註釋則是對某一特定內容的詮釋和說明, 用數字加圓圈標註, 註釋一般置於該頁頁腳,每頁重新編號。沒有參考文獻和註釋的文章, 很難稱爲學術論文, 有的研究生優秀論文評選要求文章參考文獻和註釋要達到25篇以上,由此可以窺見學術根基是否厚實,閱歷是否深廣。若一點參考文獻和註釋都沒有,無非是一些工作總結、編纂體會、讀後感等自發思維之類的缺乏理論昇華的文章。古人云,“ 觀天下書未遍, 不得妄下雌黃”[6],正說明參考文獻的重要性。作者得學會廣徵博引,掌握前沿理論,站在前人的肩膀上發表你的見解,得出更高更新的結論,這纔是一篇學術論文誕生過程和應有的形式。

參考文獻和引文是限於那些作者親自閱讀過和論文中引用過,而且在正式刊物上發表過的文獻,是反映文稿的科學依據、尊重他人研究成果而向讀者提供資料出處,或爲了節約篇幅和敘述方便,提供在論文中沒有展開的有關內容的詳盡文本。文末的參考文獻一定要與正文的引語對應, 如果論文中涉及數據,則一定要註明出處並確保其準確性,要做好版權聲明等工作。

標註的參考文獻不正確也常常令編輯們頭疼。在審稿過程中經常遇到這樣的情況:文末羅列了二三十條參考文獻,有的還是很有分量的學術專著、很有價值的志書, 粗略一看很不錯, 但細緻推敲往往發現與正文完全脫節, 正文沒有一條引文, 看不出哪些是參考文獻上的原話,哪些是作者自己的觀點。這樣隨心所欲羅列的參考文獻, 不僅不能增加文章的學術分量,反而會讓人懷疑,這篇文章是不是從這幾篇參考文獻中東抄西摘拼湊出來的。因此不得在參考文獻中羅列同正文沒有直接相關的作者和文獻。同時參考文獻與註釋切忌過多過濫,沒有參考文獻不成其爲學術論文, 但也不是“掉書袋”越多越好。在我們以前接觸過的論文中,也有文末參考文獻佔了整整兩頁, 正文中三分之二的以上是引文,某某人這樣說,某本書又那樣說, 通篇都是別人的觀點, 唯獨沒有自己的見解。這種文章如果收錄各家觀點比較全面的話, 還可以算得是綜述性的學術總結,具有資料價值,但談不上是具有創見的學術論文。學術論文主要是闡述自己的觀點, 因此, 切不可引文過多, 喧賓奪主, 畫蛇添足,爲作注而作注,什麼地方都引用。一般參考文獻應該是引用經典著作、理論依據及比較權威的專家、學者的見解, 而有的人爲了增加參考文獻的數量, 什麼提法都引,這樣的引用反而降低了論文的檔次。常言道:引經據典,稱不上經典的東西就不要引,至少所引用的東西應該對論文起論據作用,而不是濫竽充數、裝潢門面。這類現象在鄉土文化類的稿件中表現得尤爲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