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學術論文寫作

學識都 人氣:7.21K

一篇高質量學術論文的標準包括:選題有價值、觀點新穎、內容充實、論據充分、論證得當、邏輯自洽、研究方法科學、結構完整、層次分明、語言表達準確流暢、言簡意賅,符合論文寫作規範。本文主要從論文選題、題目、緒論、本論、結論、結構、構段、摘要、表達等九個方面探討學術論文的寫作方法。. 一、論文的選題

談學術論文寫作

好的選題等於成功的一大半。一些寫作者開始不知道研究什麼問題,感到無題可寫,不知寫什麼好。那麼,選題來自哪裏呢?對於有兩個重要的來源,一是來源於實踐。一是來源於理論。對於研究生來說,更適宜於從社會現象中選題。 俗話說,處處留心皆學問。來源於實踐的選題,要求我們平時留心觀察社會發生的現象、出現的問題,這些問題既可以是身邊發生的,也可以是媒體報道的,當然這些問題應該是與自己的知識基礎、專業背景相一致。所選擇的問題應該是能夠用一定的理論來解釋,爲此,要求我們平時應該多讀書、積累紮實的理論功底,儘可能的掌握多一些理論。在這個意義上,搞好科研論文寫作,有大量的功夫在寫作之外。“工夫在詩外”。掌握的理論知識越豐富、越深刻,那麼分析問題的角度就越多、論證的力度就越強,論文寫作的質量就越高。所以大家在一兩年的學習期間,一定要認真的精讀幾本名著,作爲論文寫作的分析武器。 如何選擇一個好題?應該遵循以下幾個原則:

第一,意義性原則。選題要有一定的實踐意義或理論意義。實踐意義是指該選題總是針對一定的現實問題,研究該選題有利於解決一定的現實問題。比如,當前企業人才流失問題,比如員工工作積極性不高等。寬泛的講,任何論文選題都應該具有現實意義,尤其是對工作在管理、生產實踐第一線的工作者而言,直接接觸到大量的現實問題,更容易發現實踐問題,所以選題應該來說,容易做到這一點。理論意義的要求更高一些,主要適用於理論研究者,這裏省略不談。

第二,可行性原則。是指選題應該是自己熟悉的領域,或者是自己感興趣的問題,自己對該問題具有較深的感性認識,具有一定的經驗基礎。該選題與自己的專業特長、已有的知識基礎一致。同時該問題難度不要太大,難度太大,儘管很有意義,自己卻無法完成,就不適合。

第三,新穎性原則。創新是科研論文的靈魂,也是論文的價值所在。選題是體現論文創新性的一個重要方法,這是論文創新性的一個重要方面。具體來說,一是選擇一個新問題進行研究。所以要善於觀察、思考現實生活當中最新出現的新現象、新問題,靈敏的捕捉這些新問題。對此進行研究,這樣就能夠出新意。比如:管理學中出現的“長尾理論”,就是對傳統的“二八法則”的挑戰。二是從新的角度去分析“老問題”。事實上,許多老問題之所以一直被人們研究,不僅是因爲這個問題重要,還因爲學者們善於從不同的角度進行分析。所以能夠得出很多新的結論,這就是創新。新的角度包括運用新的理論、新的研究方法、新的數據等。比如,研究大學生就業難問題,可以從人力資本理論、社會資本理論、勞動力市場分割理論、就業期望、供求理論等角度。

 第四,具體化原則。是指選題宜小不宜大。選題過大是常見的問題,有的論文題目,一看大得嚇死人,完全可以寫成一本書。比如:有的論文題目是“論企業人力資源管理”,“中外企業人力資源管理比較研究”。這種題目是根本無法用一篇論文說得清楚的。選題太大,結果必然是文章的內容面面俱到、泛泛而談、空洞無物,這樣的論文毫無價值可言。只有選擇小而具體的題目,才能使論點更明確、內容更集中、論述更深刻。一些作者之所以不願意

選擇小的問題,主要是沒有學會從多角度、多層次剖析問題的方法。寫作論題小的論文,往往感到無話可說、無內容可寫,寫起來就是乾巴巴的幾句空話。

論文選題確定以後,就應該開始蒐集材料,包括事實材料和理論材料兩個方面。途徑是閱讀相關理論,閱讀學術期刊裏相關文獻,從報刊網絡裏蒐集事例等等。這些都是形成觀點的必須論據。 二、論文的標題

論文標題或題目是論文的眼睛,也是論文精髓的集中體現。論文標題體現了論文的選題。論文題目,要注意詞語的簡潔性和確切性。標題不宜過長,應儘可能簡短。儘可能刪除可有可無的字、詞。字數一般不超過25個字。但是,也無能一味追求字數的簡短而影響題目對內容的恰當反映,在遇到兩者矛盾時,寧可多用幾個字也要力求表達明確、準確。 論文題目一般可分爲兩種類型:

一是“論題式標題”,即將所要研究的內容概括出來作爲標題。比如:“大學生自願性失業的經濟學分析”、“行業壟斷對大學生就業難的影響”、“預期收益最大化與大學生就業期望偏高”等。這種標題對文章的內容進行了限定,但是從文章的標題看不出作者的觀點。 二是論點式標題,即把文章的中心論點概括出來作爲標題。例如:“彈性就業:緩解大學生就業難的新思路”。

論文標題也可以採用正副標題結合的形式。正標題往往揭示研究的問題,而副標題進行必要的補充說明,比如補充分析問題的理論角度、研究方法、數據來源等。例如:“教育收益率上升新解:勞動力流動制度的視角”、“人力資本理論視野中的教育與辭職:基於中國城鎮居民的研究”、 “農村籍大學生比例下降現象探究:城鄉比較的視角”。 三、論文的緒論

論文的正文可以分爲三部分,緒論、本論和結論。緒論和本論是論文最關鍵的部分,其中本論是核心部分。下面首先談談緒論的寫作方法。

緒論的字數雖然不多、篇幅不長,但是也非常重要。緒論也叫前沿、引言或導論,常見的表達是“問題的提出”。它是論文的開頭部分。一般開門見山,直奔主題。一般而言,緒論應該包括以下內容:

1.說明選題背景 (可以一兩句話概括即可,作用是作爲全文的“鋪墊”、“導入語”,不至於突兀。正如很多很多的電影片,一開始就呈現影片的時代背景,呈現方式爲畫外音或文字旁白,例如《錦衣衛》就是以背景語音的方式交代故事發生的歷史背景。作用在於一下子將觀衆/讀者的思維引領到特定的時空範圍,有利於觀衆/讀者理解本電影/本文。)

2.已有相關研究的簡述及簡評 (這是爲了“問題的提出”而做準備。一般來說,這部分很重要,能夠體現出本論文的'創新之所在。實際上,論文一般都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繼續開拓前進,這也體現了對前人智慧的尊重,也是學術規範所提倡的。一般專著,都有更多的研究綜述。論文也應該有研究概述。)

3. 提出文章要研究的問題(這是最關鍵的內容,是交代論文到底要研究什麼?要解決什麼?全文的靶子。如果沒有這個內容,就讓讀者不知所云、摸不着頭腦了。) 4. 闡述寫作的目的或意義 5. 對主題詞進行詮釋 (往往適用於首次提出一個全新的學術概念,或者存在歧義的關鍵詞,所以需要解釋一下。)

當然並不是說每一篇論文的緒論都包含這些內容,作者可以根據文章的特點進行選取,具體情況具體分析。但是一般來說,已有研究簡評、提出論文要研究的問題以及寫作的意義這三個方面都很重要。此外,每一個部分的着筆長短也不是千篇一律,也都是根據實際情況來確定。

例1:《論行業壟斷對大學生就業的影響》(《教育發展研究》2012.9)

大學生就業難已成爲十餘年來我國社會面臨的突出問題,引起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關於大學生就業難的原因,學者們從勞動力供求、勞動力市場分割、人力資本、社會資本等角度進行了深入剖析,並得出很多有價值的觀點,認爲主因是大學擴招導致大學畢業生供過於求、勞動力市場制度性分割、大學生專業結構與市場需求結構錯位、大學畢業生就業期望偏高、大學畢業生就業能力不足、缺乏就業指導、就業信息不對稱等。無疑,以上觀點各從某個側面揭示了大學生就業難的成因,具有一定的客觀性和合理性,但卻忽視了我國經濟結構中存在嚴重的行業壟斷這一客觀事實,分析尚不夠全面"事實上,自"2003年以來,我國經濟社會呈現出一種新的趨勢,即“國進民退”現象重新擡頭,行業壟斷再次加劇,那麼,行業壟斷對我國大學生就業有什麼影響呢?本文試圖從行業壟斷這一視角,探討我國大學生就業難的成因,並提出相應對策,爲促進大學生順利就業提供參考。 例2:《城鄉高考棄考現象比較研究:成本-收益分析的視角》(《教育發展研究》2013.23) 一 問題的提出

高考棄考是指放棄高等教育入學考試,而實質是指放棄接受高等教育,主要有四種形式:放棄報名、放棄考試、放棄填報志願、放棄大學報到(不包含復讀)。近幾年來,我國高考棄考現象呈現增多趨勢。有數據顯示,2010年全國大約有80萬名高中生放棄高考,隨後棄考人數以每年接近10萬人的速度在增加,到2013年這一數字上升至100萬人。21世紀教育發展研究院副院長熊丙奇對這一說法表示支持,並指出在100萬的棄考者中選擇出國留學者不超過20萬人,其他80多萬名棄考學生大多選擇了就業,還有一部分選擇來年再考,而這80多萬名學生中,農村孩子佔了絕大多數。[1]也就是說,在衆多的高考棄考者中,城市高中生棄考後多選擇出國留學,而農村高中生棄考後則多選擇外出打工。 高考棄考現象已經引起國內很多學者的關注。姚銳認爲,在高等教育國際化是一個快速成長領域的背景下,我國高等教育在質與量兩個方面的供不應求的緊張關係將長期存在,是高中畢業生選擇留學的重要原因。[2]劉揚等通過對7個城市高中生自費出國留學意願的抽樣調查,認爲國外不同的文化體驗、新的知識與技能、不同教育方式以及就業等是出國留學的主要“拉動”因素,我國國際文化交流、教育方式以及入學機會等方面的不足是出國留學的主要“推動”因素。[3]邱幼雲等在期望理論的視角下,認爲城鄉教育資源的不均等降低了農村高中生參加高考的升學期望值,家庭困難以及就業難、就業歧視的雙重壓力降低了農村高中生參加高考的升學效價。[4]王正惠等從教育社會學的視角,認爲低就業、高落榜和高收費是農村學生難以承受之重,是其放棄高考的原因。[5]潘雲華從經濟學的視角,認爲高考理性棄考是基於成本與收益、供給與需求考慮的消費者理性行爲,並且相對教育成本過高、高等教育質量不高和教育預期收益下降是理性棄考的主要原因。[6] 以上觀點對高考棄考現象有一定的解釋力,然而已有研究要麼僅分析城市高中生棄考留學現象,要麼僅分析農村高中生棄考打工現象,卻缺少對這兩種現象的比較分析,即城鄉高中生是基於何種原因分別做出了棄考留學和棄考打工的選擇?這兩種棄考形式有何相同之處和不同之處?同時,已有研究較少從成本-收益分析的視角進行分析,缺乏一個邏輯嚴密、一以貫之的分析框架。因此,本文擬基於成本-收益分析法作爲研究框架,對城鄉高考棄考現象進行比較分析,以促使我們對高考棄考現象獲得更全面深入的理解,從而尋找有效對策。

(注:本文參考了桂建生的著作《教育科研論文撰寫指導》(中南大學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