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悲鴻勵志學畫》教學反思

學識都 人氣:1.43W

教師在課後進行教學反思對教師的成長有幫助,下面是由本站小編爲大家帶來的關於《徐悲鴻勵志學畫》教學反思,希望能夠幫到您!

《徐悲鴻勵志學畫》教學反思

課文是一篇人物故事,講述了年輕畫師徐悲鴻留學法國時,爲回擊外國學生的嘲笑,勵志勤奮學畫,以優異成績爲中國人爭光的故事,是一篇很好的愛國主義教育題材。在第一課時教學中,我就注意了這一點。揭示課題後,我向學生提出了這樣的疑問:“‘立志’和‘勵志’,兩個詞的讀音都相同,爲什麼課文不採用‘立志’一詞,而採用的卻是‘勵志’呢?它們在這兒能夠互換嗎?”經過一番思考之後,我引導學生說說兩個詞的意思, “立志”只是講立下什麼樣的志願,強調的是心裏的想法,而“勵志”則是在立下志願以後,不斷鼓勵自己去達成那一心願,強調的是行動的付出。兩個詞能夠互換嗎?光從題目是找不出理由的,於是,我立刻叫學生閱讀課文,當學生讀完課文以後明白了,不能,因爲課文重點講述的是徐悲鴻不懈努力成爲一個著名畫家的過程,而不是僅僅講他立下當大畫家的志願。“勵志”的'意思是“爲了實現某一志向激勵自己刻苦努力”。徐悲鴻的志向是什麼呢?當然是成爲一名畫家。是什麼力量激勵他呢?是因爲他受到了外國學生的侮辱,他要爲中國人爭氣,所以,題目中只能用“勵志”而不應該用“立志”。就這樣,這段討論使學生很好地區別了“立志”和“勵志”的含義,便於引導學生把握文章的內涵。

在接下來的教學中,我讓學生關注以下三個問題 1、 徐悲鴻爲什麼勵志學畫? 2、 徐悲鴻是怎樣勵志學畫的? 3、 徐悲鴻勵志學畫的結果怎樣?並圍繞這三個問題展開教學。我首先讓學生反覆朗讀第二、三自然段,然後抓住外國學生的話,組織學生討論那個外國學生爲什麼會出言不遜。爲了使學生更易理解,我引導學生聯繫上文繪畫大師達仰很看重徐悲鴻,通過“我知道達仰很看重你”來體會那個學生對徐悲鴻才能的嫉妒,又通過“就是……也……”體會那學生對中國人的歧視和偏見,以加深對這個問題的理解。在此基礎上,我讓學生分角色朗讀,學生們感情也很到位。似乎外國學生的話把我們的學生也給激怒了!接着重點讓學生抓住“每逢節假日,常常,一整天”等詞語體會徐悲鴻“不知疲倦”“潛心”提高畫技的刻苦精神;從“小閣樓”“一杯白開水和兩篇麪包”體會他生活的清苦。我讓學生將自己的生活和徐悲鴻做比較,讓學生更清楚認識到徐悲鴻的認真和勤奮,效果還不錯。最後讓學生找出那位外國學生的態度發生的變化的句子,與前文中嘲笑徐悲鴻的句子進行比較,並分組進行朗讀,讓同學說說自己的感受,從而引出“有眼不識泰山” 。

在這節課上出現了一個問題:學生在讀了兩遍課題後就提出了很多問題,如“徐悲鴻是誰?”、“徐悲鴻爲什麼要勵志學畫?”、“徐悲鴻學的是哪種畫?”、“徐悲鴻在哪裏學的畫?”、“徐悲鴻怎樣勵志學畫?”、“徐悲鴻勵志學畫的結果?”等一系列問題。接着,我就讓學生自己讀課文去尋找答案。當學生讀完課文後,有的已經忘記了剛纔的問題,有的也只是記得一兩個問題。當我讓學生交流讀後答案時,回答的都比較零碎,說實話有些問題我自己也已經忘記了。對於學生的交流,我覺得對理解課文幫助不大。

上完這堂課後,我就深深地思考,用什麼方法才能改變課堂上無序交流的狀況呢?我想如果老師在備課時對學生質疑的問題進行充分預設,並作好分類,那麼就可以解決學生提問題雜、亂,讀時沒有針對性的問題了。後來,每次上課之時都認真聽取學生提出的問題,在提問後,及時讓同學回答一些簡要的問題,把難度問題給以總結,再次把問題重複說給學生聽,讓學生明確的帶着問題讀課文,做到有效閱讀,我感覺這對我以後的教學有很大的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