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節目觀後感

學識都 人氣:9.15K

看完一部影視作品以後,相信大家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東西吧,不妨坐下來好好寫寫觀後感吧。那要怎麼寫好觀後感呢?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節目觀後感,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節目觀後感

第一集裏出現了“麥客”這個職業,之前只在書裏看到過,所以對這一職業不甚熟悉,但我小時候的家鄉有類似“麥客”的職業,都是遠走故鄉去幫人收穫來賺錢,不同的是我家鄉的這羣人收穫的是花生。姑且叫他們“花生客”吧。(當然我的家鄉是沒有這個稱謂的)

中原地帶盛產花生,且不像收穫麥子的收割機出現得很早,花生在很長的歷史中都只能靠人工從地下一棵棵刨出來。每年花生收穫的季節,都有一羣外鄉人來到我的家鄉,和“麥客”不同的是,她們都是女性。

《舌尖上的`中國》裏說善待“麥客”是祖輩的傳統,而在我的故鄉,這些花生客們能不能得到善待,純粹要看主人的意思了。

姥姥姥爺心地善良,總是把家裏能提供的最好的東西拿出來。而我記憶中最深刻的,要數天黑到看不見時,她們從勞作的地裏歸來,吃過飯後,洗洗漱漱,並坐在院子裏一起聊天,她們會和媽媽一起聊起家中的情況,也會把家裏的孩子和我作比較。現在想來,她們對家裏的孩子也必是牽腸掛肚的。

隨着時間的推移,現在科技越來越發達,也影響了農業的發展。近幾年,出現了收割花生的“旋耕機”,不再需要純人工收花生了,這些花生客們也漸漸退出了中原農業歷史的舞臺。

這一集裏出現的另一種職業,我的家鄉也曾經有過:趕蜂人。小時候家在學校裏,學校離村莊都有一段距離,而學校周圍卻是大片大片的土地,每年的特定時期都會有養蜂人來到這裏並用帳篷駐紮下來。他們通常是夫妻兩個,而至於他們爲何和我爸爸媽媽很熟,我因爲年紀太小,已記不起來了,只記得他們會送成瓶的蜂蜜給我們,那時候,我們那裏蜂蜜還沒有普及,我們都不太知道蜂蜜怎麼吃。對於他們的記憶,還有紫玉米,玉米大都是黃色的,可是他們卻有紫色的玉米,他們把紫玉米給我們,說可以炸爆米花,媽媽帶到姥姥家,用地鍋炸爆米花,炸的時候威力很大,需要用很重的東西,壓着鍋蓋,我記得最後好像鍋都被炸爛了。《舌尖上的中國》裏有個特寫是煤氣竈的牌子:君愛妻。我會浮想聯翩,當年在我家附近駐紮過的養蜂人夫妻,是不是也是這麼相濡以沫得恩愛呢?

而這些養蜂人也很久沒有再來我的家鄉了,大概是家鄉種植油菜花的土地越來越少了。

有人說第二季很煽情,我卻不這樣認爲,這是一檔關注美食背後的文化的,人文情懷無疑是重要且精彩的。裏面的一個個小細節,都會讓我們想起很多自己腦海裏曾有過的記憶。而且配音詞都恰到好處,不會過於煽情,又能傳達出很多意味深長。比如,最後一段的老華僑,“少年熬成白髮,故鄉變了模樣,但各種老味道歷久彌新”,這句平實的記錄,卻會讓人想起古詩“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

遠離家鄉後,故鄉的味道也漸漸只存在在記憶中,如今家中祖父一代的人已經全部不在人世。上次回家,和爸爸說起修葺老家房子的事,我們商量着等爸爸退休,把老房子翻修一下,我和姐姐多年後寒暑假期間可以領着孩子回家鄉看看,姐夫還美名其曰:讓孩子到基層鍛鍊下。

看《舌尖上的中國》第一集時回憶起的一些東西,敲鍵盤記錄下,我怕會忘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