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征紀錄片觀後感

學識都 人氣:2.71W

中國工農紅軍長征的勝利,是人類歷史上的奇蹟。在兩年中,紅軍長征轉輾十四個省,歷經曲折,戰勝了重重艱難險阻,保存和鍛鍊了革命的基幹力量,將中國革命的大本營轉移到了西北,爲開展抗日戰爭和發展中國革命事業創造了條件。下面是小編整理的長征紀錄觀後感範文,歡迎大家參考。

長征紀錄片觀後感

長征紀錄片觀後感

與以往的戰爭影片電影相比,《我的長征》不再以領袖人物爲主要刻畫對象,而是通過一個小紅軍戰士的視角,將視點主要對準基層官兵,再現長征的艱苦卓絕。無論是開篇湘江大戰的長鏡頭帶來的震撼力和心理時間延續力,還是飛奪瀘定橋時鏡頭的緊迫感和衝擊力,或是尾聲時少數民族戰士達爾火將紅旗插上高地時那悽美至極畫面,都爲這部影片的成功塗上濃墨重彩的一筆。作曲大師張千一的音樂緊緊抓住了影片的節奏,經過他的音樂情緒的渲染,影片的大片氣勢更是無與倫比。男主角鍾秋年僅十七歲,但是成熟的演技使他擔任這部大片的主角絲毫不顯單薄。影片充滿了濃濃的深情,飛奪瀘定橋是全篇最精采的部分,也是最動人的部分,如果說其他場面讓我飽含熱淚的話,那麼這一場面則讓我熱血沸騰、震撼不已。

影片站在今天時代的高度,對主題思想進行深度的開掘,表現紅軍戰士“跟着走”的堅定理想信念,具有重大現實意義。影片用一家人的悲歡離合串聯起主人公的整個情感經歷和心路歷程,實現以小見大、真實感人、發人深省的藝術效果,真正觸摸到了長征的精髓所在,體現了思想性、藝術性和觀賞性的高度統一,具備了強烈的藝術感染力和視覺衝擊力,是激勵人們繼承革命先輩遺志,激發人們深厚愛國情懷和民族情感的精品力作。

在看片過程中,我一直是眼含熱淚,彷彿置身在七十年前的腥風血雨中,不滿十六歲的小紅軍王瑞的情感彷彿就融入在我的情感中,看着他睜着一雙驚恐的眼睛,看着自己的親人一個個地從自己的身邊消失,和大人們一起拼殺在戰場上,衝鋒在槍林彈雨中,我不禁感慨,這是怎樣的一種撕心裂肺的疼痛?怎樣的一種刻骨銘心的經歷啊?生活在和平年代的我們,何曾體驗過這種感覺?當我們懷着自己所謂的生命的疼痛,來看七十多年前祖輩的疼痛時,才發覺我們是那麼地造作和渺小。

平日裏說起長征,我總是聯想到“兩萬五千裏、雪山草地、草根樹皮、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飛奪瀘定橋……”這樣一些詞,還有一些電影,電視裏的畫面。至於更具體,更深入的東西,就不清楚了。但看了這部影片後,一段段悲壯的故事,一個個蕩氣迴腸的場面,讓我真切地瞭解到長征的艱苦卓絕,我也被深深的震撼着:在明知有危險的情況下,是什麼力量在支撐並凝聚着他們毫無畏懼、前仆後繼地勇往直前呢?那不正是一往無前、所向無敵的革命英雄主義精神嗎?

我不禁在想,紀念長征,如果耽於紀念日的隆重,顯然是不夠的。我們更應該思索:以什麼樣的紀念讓這段歷史完好的保存下來,以什麼樣的方式讓人們更充分的汲取其中的價值,以什麼樣的途徑讓偉大的長征精神與具體生活結合起來。作爲身處新時代的我們,弘揚新時代的長征精神,更是責無旁貸。我們要做的不僅僅是傳播、宣傳,而且要身體力行,刻苦努力,用實際行動去實踐、去發揚。正如一位當代大學生所言:“開始於70年前的長征還遠未結束,我們每一個人都肩負着民族復興的偉大使命。在中國地圖上,很容易找到長征的起點,在我們心裏,長征永遠是起點。”

長征紀錄片觀後感

各種感動一路相隨,流着淚看完了《我的長征》這部影片,電影中的各種情節依舊曆歷在目,那種不畏千難萬險的革命長征精神滌盪着我的心靈,感人至深。

《我的長征》這部影片講的是一名叫王瑞的老人回憶長征時的故事,他說:“長征,是最痛苦的時候,也是最幸福的時候。”在長征的時候,王瑞的一家人:爸爸,姐姐和姐夫都參加了長征,在一次反動派的圍追時,王瑞的父親犧牲了,這件事沉重打擊了小瑞伢子脆弱的心靈,但是他依舊“跟着走”。隨後,瑞伢子的姐姐也不幸犧牲,又一次擊中了瑞伢子本已破碎的心,但是瑞伢子和姐夫依舊沒有放棄“跟着走”,並且走向成功的地方。在懸崖邊上,瑞伢子的班長爲了救瑞伢子,摔下懸崖,壯烈犧牲,此時,瑞伢子的心了承受能力已接近崩潰的邊緣,但他依舊願意“跟着走”,跟着黨和毛主席走。在飛奪瀘定橋時,瑞伢子的姐夫擔任衝鋒隊奪下瀘定橋的任務,但是在即將勝利的那一刻,瑞伢子的姐夫身中數槍後,掉入滾滾河水之中,看到這裏,我不禁淚流滿面。但是即使這樣,瑞伢子依舊相信共產黨能打勝仗,還中國萬千的百姓一個明媚的春天,所以瑞伢子一直“跟着走”,跟着共產黨走,跟着毛主席走。寫到這裏,我淚如雨下。在當時如此惡劣的自然條件下,在動盪的社會環境下,中國紅軍克服種種困難,沒有草鞋赤腳跑,腳底磨出血泡毫不在乎,這種不畏艱難萬苦的革命精神感人至深。爲了革命的勝利拋頭顱,灑熱血,在所不惜,上刀山,下火海,心甘情願。這種犧牲自我,保全大局的自我犧牲的精神深深的觸動着我的靈魂。爲了保全戰友,保全紅軍的實力,寧願放棄自己生存的機會,也要保全他人的大無畏情操;這種捨己爲人,無私奉獻的大無畏精神,偉大的革命友誼令人感動。此刻,潸然淚下。

回想現實生活中的我們,生活在新世紀的蜜罐之中,我們任意的享受着各色漂亮的衣服,各種特色的美食,但是,放眼望去,食堂裏的餐桌上一片狼藉,殘羹剩飯鋪滿餐桌,白花花的饅頭,隨處可見,殊不知,這些果實都是革命戰士用生命換來的,殊不知今天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如果老人們看見糧食被這麼糟蹋,他們會心疼,我們會嗎?我們經常做的就是鄙夷的望着老人的心疼,不顧一屑的的指責者老人的小氣,更有可惡着,擡腳一踢,饅頭痛苦的躺在一邊,我們則昂首闊步的走開。在戰爭年代,別說饅頭,就是一塊小小的窩窩團對紅軍來說都是一種奢侈品,我們知道嗎?我不希望我們迴歸到紅軍的那種艱苦的生活,我只是希望我們能夠不要浪費糧食。縱使你有家財萬貫,但是也請你們尊重別人的勞動成果,珍惜現在的幸福生活。

現在,學校的保暖乘涼設施多種多樣。夏天,風扇,空調忙個不停;冬天,宿舍教室暖氣熱氣逼人,但是人的奮鬥精神卻每況愈下,條件越好卻越能滋生人的惰性。每天早晨宿舍6點開門,但是6點出門學習的人卻寥寥無幾,絕大部分的同學踩着點去教室上課,更有甚者乾脆逃課。我就想,學生的天職是什麼?是學習還是玩,還是參加各種無意義的社交活動去增加所謂的綜合實踐分?逃課的同學,如果今天丟了200塊錢你們會心疼嗎?肯定會的,但是你不去上課去覺得自己賺到了,實不然,你們沒有賺到,反而丟了某種內在的東西——知識,這種東西是金錢遠不能衡量的。學生的天職不就是學習嗎?還有什麼東西比得上存儲知識更重要呢?有時候我就想,我們的吃苦耐勞的精神再也回不到長征的時候了,富足的生活,安逸的生活環境已經打敗了我們奮鬥的慾望,激發了享受的源泉,我們身爲泰院的一員,本應爲泰院感到自豪,但是在衆多名牌院校中我們泰院處於何種地位,我們心裏清楚嗎?難道我們就自甘落後嗎,甘願忍受別人鄙夷的目光,甘願平庸嗎?我不願自甘平庸,自甘墮落,除了父母有錢有勢,還能有什麼能力讓我們飛上枝頭做鳳凰的?唯有學習也。別忘了在山區,許多學校的房屋是茅草屋,粉筆是石灰,沒有暖氣,甚至有些地方沒有電,點着蠟燭,但是他們的學生依舊在學習,小手凍裂了,讓人看了觸目驚心,結了層層的痂臉蛋凍得發紫,他們的學生依舊在學習,因爲他們深知,唯有學習纔是他們唯一的出路。看到他們衣衫襤褸,面黃肌瘦仍然在學習時,我們的內心就沒有激盪起一絲漣漪嗎?就沒有一點點的感觸嗎?現在我們的奮鬥的動力哪裏去了,難道都被富足的生活吞噬了嗎?如果富足的生活消滅了我們奮鬥的動力,那我寧可捨棄富足的生活。生活在比別人幸福的生活裏,我們更應該懂得珍惜,努力奮鬥,爲自己的人生添彩。縱使我在二本院校中學習,但是我也要有決心不輸給一本院校的學生,這樣我們的生活纔會有激情,纔會有滋有味,多姿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