鏡子紀錄片觀後感作文

學識都 人氣:2.39W

現在看來,關注《鏡子》這部紀錄片的人數並沒有想象中的多,就像俞敏洪觀看此片發表的感受所講的一樣,父母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似乎從來沒有意識到自己的過錯。如下是勵志網爲大家整理的鏡子紀錄片觀後感作文,希望能幫助到你。

鏡子紀錄片觀後感作文

【鏡子紀錄片觀後感作文一】

在第七屆北京國際電影節召開之際,由中央電視臺社會與法頻道出品,盧釗凱、範永東執導的紀錄電影《鏡子》在提名的200多部紀錄片作品中脫穎而出,入圍終審環節,角逐紀錄單元最佳中國長片獎。此前,《鏡子》的主創團隊還參加了一系列進校園活動,家庭情感教育、孩子的自我成長等話題瞬間引發廣大師生和家長們的熱烈討論。

紀錄電影《鏡子》講述了3個因孩子輟學而陷入困境的家庭的故事——父母們無奈將孩子送入一所特殊學校接受“改造”,卻意外地讓自己接受了一次觸及靈魂的啓蒙教育。“以銅爲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爲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爲鏡,可以明得失。”孩子是家庭的一面鏡子,而家庭更是社會的一面鏡子。有專家評價,“《鏡子》是一味中藥,給社會提供反思、給生命提供力量。這是紀錄片本身的責任”。

“《鏡子》雖然講述了關於家庭情感教育的話題,但在其背後,卻融入了我們創作者對於人性的理解、對於愛和慾望的思考。我們從哪裏來?我們今天在什麼地方?將來要去哪裏?這些問題的思考結果,全部貫穿於電影始終。”盧釗凱說,做紀錄片除了要會講故事,更要會“選擇”。《鏡子》選擇以代際情感問題爲切入點,通過真實呈現3個家庭的`社會學樣本,重新審視了當今時代中國家庭所面臨的親子關係、親密關係等情感問題。

《鏡子》的另一位導演範永東表示:“我們想要呈現給觀衆的不僅僅是一個家長需要接受教育、社會需要給家長受教育的機會的問題,我們更想探討關乎人的精神構建的問題。我們似乎找到了一條可以解決中國人精神層面或者心靈層面問題的線索,隨着持續的深入探討,我希望這個線索將成爲構建和諧社會、完善法制建設的一把鑰匙。”

 

【鏡子紀錄片觀後感作文二】

內容很簡單:三個家庭因孩子輟學而陷入困境,父母們無奈將孩子送入一所特殊學校接受“改造”,卻意外地讓自己接受了一次觸及靈魂的啓蒙教育。簡單的內容卻反映了不簡單的問題。

片子的第一集展現了孩子被強制入學的過程,第二集講述孩子與父母分別上課的情況,第三集交代了課程結束後,父母和孩子回家後的表現及近況。

紀錄片的最後一集中我們可以看到,相對孩子而言,每位父母發生的變化更加明顯:張釗父親試着與孩子溝通,放寬了自己的原則但沒有完全迎合張釗的要求;家明父親首先給家明買了一條狗,還將自己需要改變的地方寫在紙上貼到了牆上,來時刻告誡自己;澤清母親也表示,孩子回來之後沒有和他們紅過臉。

片子的最後,向我們交代了三個孩子的近況:出營後,張釗參加了高考,被長春某高校焊接技術與自動化專業錄取,張釗放棄,選擇在河北安平縣中學復讀,繼續參加2017年高考,目前已與女友分手;家明在父親資助下開了一家網吧,兩個月後關閉,在其滿18週歲時,他做揹包客去了張家界,開始了人生第一次遠行;澤清希望換個環境,他讓父母買了一套新房,目前依然沒有去上學,繼續在網上下軍旗,2017年3月5日,澤清父母來到中央電視臺向《心理訪談》欄目繼續求助。

心理學專家張久祥老師在對這部片子進行解讀時,說道:孩子生下來就是一顆人性的種子,但是這顆種子是在父母,在家庭這個環境裏慢慢成長出來的,鏡子的切入點是什麼?當一棵樹長歪時,鏡子就切入進來了。所以,它是時代的鏡子,夏陽也好,澤清也好,張釗也好,家明也好,他們都不叫主人公的名字,他們叫這個時代的孩子,他們的父母也不叫他們的父母,他們叫這個時代的父母。

現在看來,關注《鏡子》這部紀錄片的人數並沒有想象中的多,就像俞敏洪觀看此片發表的感受所講的一樣,父母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似乎從來沒有意識到自己的過錯。不是所有的父母都有機會進入到訓練營,感受到自己教育方式上的錯誤。這部紀錄片給了我們一個機會,讓我們所有人都可以反思自己,因爲我們都是孩子,並且已經成爲或者未來某一天將會爲人父母。

 

【鏡子紀錄片觀後感作文三】

14歲的澤清外公外婆是大學教授,媽媽是學醫的有留學經歷,爸爸是事業單位,本科畢業,這樣的幾乎的頂級配置的高知家庭,澤清說,我來是因爲有跟蹤報道,因爲這樣有存在感;我來是因爲這裏有家長課堂,我覺得他們纔是要呆81天的人,我只需要呆6天就可以了,我爲他們付出了這麼多。。。

澤清的爸爸說:這個家庭需要改變,但我覺得我不需要改變,至少不用改變很多。

家明的爸爸不想去家長課堂時說,公司領導安排的事情要做啊,很多人在等着我面試呢!你們誰會同意讓孩子不上學去當揹包客,難道讓我放棄他不管他的學習麼?

媽媽說,我覺得江校長說的兒子的關鍵在家長課堂上,我覺得太誇張了,沒有那麼多。

心理諮詢師李老師說:“我們做律師需要執照,開車需要考駕照,可是我們做父母卻不需要,但這是我們要做一輩子的職業,父母們都沒有意識到我們也需要學習。”

那麼需要學習的是什麼呢?

1.尊重個體

每個孩子都是一個個體,因爲他們除了是我們的孩子,還是他們自己,要象尊重你的朋友一樣尊重他們,包括尊重他們的感覺。

2.正確表達愛

當江老師帶着兩個教官去接家明的時候,大家看到一個細節,家明在家裏聲嘶力竭的喊着“讓我見他們!讓我見我爸媽!”,而門外的父母拿掉眼鏡趴在牆邊掉眼淚。

他們不愛對方麼?愛,只是用這樣扭曲的形式表達出來了,反彈回去讓他們自己也難受。愛的正確表達,就是帶着愛一點點的放手,讓孩子在引導而非控制的環境下尋找自己的人生。

3.糾正行爲前先連接感情

鄰居有個老太太想要老頭名下的房子,未果,這個老太太天天有一空就坐在窗戶前大罵老頭子,幾乎沒有間斷過,左鄰右里不甚其煩。大家覺得這個捱了罵的老頭子會開開心心的把房子給老太太麼?你自己會對批評你的領導說:領導你批評的太對了,我真是等不及要照你的話去做了,你對我太有幫助了”你不會的,所以也不要指望你的孩子會在被批評指責的情況下心甘情願去改正錯誤。

特別是青春期的孩子,要相信他們,要和他們做朋友。

4.請把指責變成鼓勵,把命令變成啓發式提問

給孩子時間和機會去改正自己的錯誤,讓孩子用腦子想問題解決問題,哪怕問題並沒有解決甚至更糟,要給孩子從錯誤中學習的好機會。

5.言傳身教

家庭環境是競爭的還是友好的,取決於父母。孩子從一出生就通過觀察在學習處理關係,看到父母總是指責對方他學到的是什麼?所以一個問題學生背後,肯定是一個有問題的家庭,至少是有問題的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