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英語高級視聽教學中學生的理解與先理解

學識都 人氣:2.45W

[論文關鍵詞」高級視聽 接受反應文論 跨意識

淺析英語高級視聽教學中學生的理解與先理解

[論文摘要」英語高級視聽課的目的在於提高學生對真實度較高的各類視聽的理解能力,但學生對深蘊其中的文化內涵的診釋與欣賞是受到多種因素影響的。從接受反應文論的角度來說,構成學生先理解重要部分的跨文化意識可以提高學生體驗不同文化的敏感度和自覺性。本文旨在從接受反應文論的角度探討英語高級視聽教學中培養學生跨文化意識的必要性及重要性。

    隨着生活和活動日益全球化,語言已經越來越超出單純的“交流工具”這一狹義的概念了。作爲文化的重要載體之一,語言越來越被看成是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所以現在的語言教學也越來越多地與文化問題相聯繫。每一門學科都有可能從本學科的視角出發來考察與之休慼相關的文化問題,而中對文化的關注則是從的角度觀其多維度的人際關係及其特徵、結構和功能,以文化爲求索的目的。英語教學中文化教學的目的就是積累英語國家文化知識,培養跨文化的交際意識和能力,而英語高級視聽課就是爲此而開設的通過語言學習文化同時又通過文化交融提高交際能力的一門重要的課程,但學生對深蘊其中的文化內涵的診釋與欣賞是受到多種因素影響的。從接受反應文論的角度來說,構成學生先理解重要部分的跨文化意識可以提高學生體驗不同文化的敏感度和自覺性。本文旨在通過分析英語高級視聽教學中學生理解與先理解的關係探討培養學生跨文化意識的必要性及重要性。

1先理解與跨文化意識

    先理解是接受反應文論的一個重要概念。接受反應文論於20世紀60年代興起於德國,它不僅在德國,而且在世界範圍內贏得了巨大成功,對傳統的思維模式是一種有力的衝擊和震盪。它以伊瑟爾和漢斯·羅伯特·堯斯爲主要代表。該理論把研究的重點轉向讀者的接受,強調文本與讀者之間的關係,強調作品是一個過程,主要包括兩部分:即從作者到作品的創作過程和從作品到讀者的接受過程。伊瑟爾認爲,文本是在讀者閱讀過程中才現實地轉化爲文學作品的,文本的潛在意義也是由於讀者的參與才得以實現的。他提出了“空白”這一概念,即指文本中未實寫出來的或未明確寫出來的部分,並且是文本中已實寫出部分向讀者所暗示或提示的`東西,它有待於讀者在閱讀過程中填補與充實。而堯斯認爲,在作家作品和讀者的三角關係中,讀者並不是被動的因素,它本身便是一種創造的力量,也就是說,閱讀作品的過程並不是作家與作品單向地向讀者灌輸形象與意義,讀者被動接受,而是在接受活動開始之前,讀者已有自己特定的先理解,即對每部作品獨特的意向,它受讀者個人文化修養、心理素質、個性氣質、知識水平、生活閱歷、情趣、鑑賞水平等的影響。這種閱讀前的意向和視界決定了讀者對所讀作品的內容和形式的取捨標準,決定了他閱讀中的選擇與重點,也決定了他對作品的基本態度與評價。因此,在堯斯看來,文學作品的價值和意義並不是永恆的不變的,也不是純客觀的,對所有時代的所有讀者都完全一樣的,更不是僅僅由作者意圖或作品本身的結構所決定的,而是在讀者的閱讀中才逐步得到實現的。文學作品的意義和價值系統是一個無窮延伸的可變曲線,一個由作者與讀者共同參與的主客體交互作用的動態實現模式(堯斯,1987)。

    文化作爲一個概念來說比較複雜而棘手。美國的文化人類學家威斯勒將文化簡要地表述爲:“在歷史以及社會科學中,所有人們的種種生活方式稱作文化”(尤林,2005)。按通常的定義,文化是一種積澱物,是知識、經驗、信仰、價值觀、處世態度、意指方式、社會階層的結構、宗教、時間觀念、社會功能、空間觀念、宇宙觀以及物質財富等的積澱。它表現爲一定的語言模式和一定的行爲方式。文化具有性、傳承性、流變性、兼容性的特點。文化的這些特質既決定了文化的多元性,又表明了跨文化交際的可能性。二十一世紀的人類文明肯定是多元化的,因爲多元化的經濟及社會形態已成定勢,經濟及社會形態的多元化必然導致文化的多元化。以全球多元經濟形態和多元社會形態發展爲導向的多元文化形態之間的交流使跨文化意識的培養在英語教學中顯得日益重要及必要。因此學習一種除了要掌握語言知識和技能以外,還應瞭解語言所反映的外國文化,以便能跨越文化障礙,得體有效地同外國人交流信息和思想感情,因爲語言反映一個民族的特徵,它不僅包含着該民族的歷史和文化背景,還蘊藏着該民族對人生的看法、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當代美國語言學家克拉姆斯基曾說語言教學在一定程度上就是文化教學.即通過對學生進行跨文化(本國文化、外國文化)的教學活動,可以引導學生獲得豐富的跨文化知識,養成尊重、寬容、平等、開放的跨文化心態和客觀、無偏見的跨文化觀念與世界意識,並形成有效的跨文化交往、理解、比較、參照、攝取、捨棄、合作、的能力。這種跨文化意識包括對異國文化與本國文化的異同的敏感度,以及在使用外語時根據目標語(如英語)文化調整自己的語言理解和語言產出的自覺性(Samovar,1998)。從接受反應文論的角度來說,這種跨文化意識是學生對外國文化先理解的重要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