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民族音樂的生存危機與傳承發展

學識都 人氣:1.04W

從民俗學角度看,民俗的產生其最根本的原因是爲了滿足生存的需要和適應環境的需要,下面是小編蒐集整理的一篇探究民族音樂危機的論文範文,供大家閱讀查看

論民族音樂的生存危機與傳承發展

【摘要】民族音樂在當今信息繁榮的時代已經成爲了少人問津的古董,如今它正面臨着重大的生存和發展的危機。本文以“女子十二樂坊”爲例,研究其民族音樂如何與現代創作手法和演奏技法相結合,以及“女子十二樂坊”成功的市場化發展帶給民族音樂未來發展方向的若干啓示。

【關鍵詞】民族音樂;生存危機;傳承發展;女子十二樂坊

一、民族音樂的生存危機

1.生存環境的變化。民族音樂的危機正是中國現代化過程中傳統文化吸收與融合外來文化導致的文化發展(變異)現象。從民俗學角度看,民俗的產生其最根本的原因是爲了滿足生存的需要和適應環境的需要。民族音樂作爲一種民俗事象,大多寄載在一定具體的民俗活動之中。既有民俗適應又滿足了歷史性的生存需要和環境需要。然而,生存空間和環境條件在當下現代化的發展過程中發生了巨大的改變,以迫使民俗改變以適應新的需要。

2.審美情趣的改變。文化多元化對民族音樂文化的影響也是十分顯著的。自上世紀七八十年代以來,隨着改革開放力度的不斷加大,外來音樂文化的不斷融合,高科技與數碼時代的到來,文化傳播手段的發展和更新日益加快,原處於封閉狀態的民族地區在經濟發展的同時也受到其他民族文化(包括外來文化)的影響和衝擊,加上學校音樂教育中不注重本民族文化的傳承,致使一部分人的審美趣味有了較大的改變,尤其是年輕人,他們的注意力已經被流行音樂和風行的電視娛樂節目所吸引,民族音樂已很難像以往那樣擁有衆多的愛好者與聽衆。

3.民族語言的衰退。據人類學家介紹,目前中國120種語言的近一半處於衰退狀態。隨着強勢文化對弱勢文化的衝擊以及國語的普及,學校原本採用本民族語言與漢語的雙語教學,現在不少則改爲漢語的單語教學,從而進一步加劇了本民族語言的消退趨勢。有些瀕危語種大多沒有相應的文字,而保存在口頭語言中的民間文學與民間音樂,也必將隨着語言的消失而消失。

二、由“女子十二樂坊”透視民族音樂的市場化

在海內外被譽爲代表中國文化品牌的女子十二樂坊,誕生於2001年6月。女孩子們分別來自中央音樂學院、中國音樂學院、中央民族大學和解放軍藝術學院等著名的高等藝術院校,使用的主要有:古箏、揚琴、琵琶、二胡、蕭、葫蘆絲、獨絃琴等中國傳統民族樂器。

2001年10月,女子十二樂坊在北京舉辦了第一場專場音樂會——《魅力》音樂會,從此,女子十二樂坊創新的民樂表現形式開始接受市場考驗。

幾個月後,她們得到了參加當年春節聯歡晚會的機會,但是這個機會並沒有拓寬女子十二樂坊在中國的市場。在國內發展的兩年裏,社會各界對十二樂坊褒貶不一,對新型的民樂表演形式持觀望態度。

在國內打不開市場,女子十二樂坊創建人王曉京把目標指向了海外。2003年2月,北京世紀星碟文化傳播有限公司與日本Platia株式會社簽訂合同,共同運作女子十二樂坊進軍日本市場。2003年7月女子十二樂坊在日本上市的第一張音樂專輯剛剛面世,便一躍登上日本的銷售冠軍榜:首日賣出一萬張,兩個月內突破100萬張大關,並接連獲得2003年度日本唱片大獎、銷量大獎、傑出藝人獎等,成績超過了當年的鄧麗君。據一位日本唱片業資深人士說:“純器樂作品能在日本有這麼好的市場反響,想來已是18年前的事情了,何況‘女子十二樂坊’還是一支外國的音樂組合,實屬難得。”

2005年女子十二樂坊進一步攻佔海外市場,8月女子十二樂坊在美國推出新專輯《東方動力》,迅速佔據多個排行榜。到9月5日爲止,這張專輯全美累計銷量已經超過20萬張。她們不僅代表着充滿獲得的現代中國,更爲世界人民進一步瞭解中國打開了一扇美麗的現代中國之窗。

作爲中國民族音樂表演和現代流行音樂表演形式的完美結合的代表,女子十二樂坊的市場化成功運作給予處於困境中的民族音樂帶來了巨大的影響,並快速成爲民族音樂尋求突變和發展的成功模式爲衆多表演團體所借鑑。

三、民族音樂的發展思考

現有的民族音樂一般具有三種功能:語言交際功能、娛樂審美功能和教育功能,根據其音樂體裁的異同而各有側重。第一,這裏的娛樂功能主要指廣義的範疇,包括有娛人和娛神,在很多宗教祭祀、喪葬儀式中則體現出其側重於娛神敬祖的`功能。但隨着人們文化素質的提高,科學技術的發展,廣播、電視、網絡等大衆媒體的迅速發展則大大的衝擊了影響了民族音樂的娛樂功能,人們開始有了更加多樣性的選擇。第二,民族音樂中的語言交際功能更多的體現在是人們溝通交流、聯絡感情的特殊手段。比如流行在少數民族地區的山歌,就是爲青年男女們抒表情意的主要方式,但隨着科學的進步,人們溝通聯絡的方式更加多樣化,交際的場合也逐步擴大,那山歌這種民歌形式就漸漸的失去其原有的交際功能,可能更多的轉向娛樂功能,那麼漸漸的民族音樂的交際功能也變得弱化。第三,民族音樂的教育功能,比如通過一些民謠、民歌的傳唱,讓本民族的少年兒童瞭解該民族的歷史傳說、風俗習慣,傳承本民族的文化。但現今社會中文化教育的方式更加豐富多彩,有圖文並茂的圖書,有形象生動的電視,現代文化教育的滲透,使教育受益者未必全面認同民族音樂,使得民族民間音樂的傳承處於尷尬的境地。從民族音樂的三個基本功能的淡化,我們分明感到民族音樂文化的變異是一種歷史境遇的必然,也是民族音樂文化再生的啓動機遇。

前面談到“女子十二樂坊”的成功案例,就給予民族音樂文化的再生提供了一個好的發展模式。如今民族音樂的傳承包括有靜態傳承和活態傳承。靜態傳承主要指的是博物館式的傳承,主要是一些文字、譜例、樂器等靜態資料,那麼活態傳承則更側重於與該民族音樂音樂形式、演唱(演奏)方式、表演方式的活態化表演,把民間音樂的演出場地從田間地頭,街頭巷尾搬向舞臺,搬向課堂,搬向市場。

1.民族音樂與時尚元素的高度融合。當人們對文化和審美需求趨於多元和多樣化時,文化和審美的內容就需要具有多樣性和變化性,纔可能在市場化的今天進行傳播。女子十二樂坊將民族音樂與時尚元素的結合,正是應對了這樣的需求。

民族音樂的靈魂不能丟。民族音樂的市場化,除去在運作模式上市場化操作,還需在音樂的傳播內容方面進行大膽的變革和創新,但這樣的變革和創新必須掌握一個大的前提,那就是個性化的堅持,在節奏和風格上的變化與改進,但有不能丟失靈魂之所在。任何一種音樂的產生都是在其深厚的文化羽翼下得以發展壯大的,中華民族對人性情感的追求、對愛的渴望、對親情的表現、對生命的珍惜,應當成我們民族優美文化的根本,也是我們民族音樂主題的永恆旋律,無論是從尊重藝術的角度還是娛樂大衆的角度,這一個根本是不能改變的。

2.傳播範圍的全球化。一個民族的音樂發展固然要靠民族性支撐,然而在現代條件下,如果沒有全球化的競爭態勢,依然是難以生存的。對於民族音樂來說,只有確立真正全球化的宏闊視野和思維才能抵禦滾滾而來的全球化浪潮。民族音樂作爲文化產業的一個部分,必須在全球化的視角中,找到自己合適的位置。當今世界經濟一體化和全球化的趨勢,絕不是以犧牲本民族文化爲代價的,當代藝術的作品,只有具備了本土文化的基本屬性,才能以中國特色參與到國際文化的交流中。在民族音樂的創作中,要根據表現新的時代生活的需要,有選擇、有分析的使用某些現代音樂的詞彙和創作技法是必要的,不能一味強求創新和探索,而忽視了對民族音樂的開發。民族音樂的走向如何,在市場經濟環境中如何求得自身的生存與發展,這需要民族音樂工作者對民族音樂的產生機制和運作模式進行變革與創新,在內容與形式、創新與推廣上結合時代要求和社會的客觀需求進行取捨與拓展。

民族音樂學這門學科發展時間較短,可有關民族音樂的研究卻涉及到世界的各個角落,只要有人類有民族的地方,就有民族音樂的痕跡,但當今社會和音樂界對於民族音樂的沒落沒有給予足夠的重視,我們不能漠視民族音樂的逐漸消亡,不能讓民族音樂最後演變成爲課本的文字、陳舊的樂譜甚至歷史。我們要切實的研究民族音樂逐漸退出當今舞臺的客觀原因,爲民族音樂創造其生存環境。依託當代音樂創作手法爲民族音樂注入新鮮血液,使得傳統民族音樂與時代相融合,讓民族音樂以嶄新的形象活躍在當今世界的音樂舞臺。

參考文獻:

[1]俞人豪.音樂學概論[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3-01.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