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論間接言語行爲爲理論

學識都 人氣:2.16W


  論文摘要:間接言語行爲就是說話者未按照其真實的意圖來進行言語交流的一種行爲。間接言語行爲分爲兩種:規約性和非規約性的間接言語行爲。它可以用於向別人提出請求、對別人表示禮貌或者委婉的拒絕別人等情況。

試論間接言語行爲爲理論

論文關鍵詞:間接 言語行爲 理論規約

  作爲人類進化過程中出現的一種現象,是發展進化的產物,是人類研究最早但瞭解最少的東西。語言既是人類交際的工具。也是人類交際地產物。語言的交際功能既是約定俗成的結果,同時也是人類理性選擇的結果。因此,語言的形式和意義常常並不對應,並且受到語言的內外的影響。在語言的使用中,語言的形式,功能和意義之間存在着某種對應關係。這種對應關係的存在使我們學習.掌握和運用語言成爲可能。但是,語言的形式和意義之間又不存在着一一對等關係。在不同的場合和時問,同一語言形式可以表達不同的意義。分析語言現象必須把它和它依賴的語言環境聯繫起來。言語行爲是說話者藉助諺語來傳達其意圖以實現其意圖的行爲。在現實的言語交流中,存在大量非直接的言語行爲,說話者未按其真實的想法來進行言語交流,他將他的實際想法以不同的背離句子字面意思的形式表達出來,這就是所謂的間接言語行爲。Scarle的間接言語行爲理論是間接言語行爲的經典理論。

1理論基礎

英國牛津大學教授J.L.Austin在1962年提出了語用學的重要理論之一一言語行爲理論。Ausitn在探討語言緩和行爲之間的關係時,首先注意到:人說出話語不僅是提供信息,而且是完成許多其他行爲。簡單地說,語言不僅是描述和陳述客觀事實的工具,而且是一種工具,即言語行爲。Austin認爲,從實用的角度把句子看成言語行爲的一部分來研究,可以解決一些上的爭論。因此,他提出的言語行爲理論是爲尋求解決哲學問題而研究語言的。之後,他又提出了著名的言語行爲三分說,即言內行爲(1ocutionaryact),言外行爲(illocuitonaryact)和言後行爲(pedocutionaryact)。在以上三種話語行爲中,研究者最感興趣的是言外行爲,因爲他涉及說話者的意圖,這正是研究語言交際的中心問題。

在Austin之後,美國著名哲學家J.R.Scarlc在繼承和批判Ausitn的日常語言哲學分析理論和方法的基礎上,通過實施以言行事行爲的必要和充分條件,發展了言語行爲理論,將言語行爲系統化、嚴格化。提出了間接言語行爲理論(IndirectSpecehActTheory)。他指出間接言語行爲理論要解決的問題是:說話人如何通過“字面意思”來表達間接的“言外之意”,或者說聽話人從說話人的“字面用意”中如何推斷出間接的`“言外之意”。

在Scarlc的間接言語行爲理論之後,爲了彌補其不足,Oirce提出了語用中的“合作原則”(CooperativePirnciple),即爲了保證交際的順利進行。交際雙方必須共同遵守一些基本原則。而繼Grice的“合作原則”之後,英國語言學家Leech提出了“禮貌原則”(PolitensesPirnciple)。禮貌原則解釋了合作原則中無法解釋的問題。比如:人們在言語交際中有時候爲什麼不用直接的方式來遣詞達意,而用問接的方式來表達自己的思想及願望,讓聽話人去意會其言外之意呢?說話者爲什麼有時候要故意違反合作原則去說謊呢?禮貌原則比較令人信服的解釋了這些問題:爲了對聽話人或第三者表示禮貌,可以說Leech的禮貌原則更具說服力地解釋了語言中的間接現象,從而進一步的完善了言語行爲理論。

2間接言語行爲分類

根據Seade的言語行爲理論,間接言語行爲指的是通過一種言外行爲間接的完成另外一種言外行爲的情況。也就是說,交際者在實施問接言語行爲時往往不直接說出自己要說的話,而是憑藉另外一種言語行爲來間接的表達其用意。我們知道,句子的形式和功能之間並不存在絕對的一一對應關係。在日常談話中,人們爲了講求禮貌,在想讓別人做某事的時候,往往避免直接使用命令句,而尋求一種比較婉轉的表達方式。Seade認爲在間接言語中,說話人和聽話人溝通,能讓聽話人明白活語中字面意思之外的用意,他所依靠的是他同聽話人共知的背景信息。於是,Searlc把間接言語行爲分爲規約性間接言語行爲和非規約性間接言語行爲。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