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交際的畢業論文

學識都 人氣:2.21W

一段忙碌又充實的大學生活要即將結束,大學畢業前都要通過最後的畢業論文,畢業論文是一種比較重要的檢驗學生學習成果的形式,畢業論文我們應該怎麼寫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跨文化交際的畢業論文,歡迎大家分享。

跨文化交際的畢業論文

摘要:

跨文化交際是指不同國家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之間的交流,文化差異對跨文化交際有多方面影響,本文從思維與表達方式的差異、非語言交際差異、傳統文化的差異、價值觀念的差異等四個方面 ,分析產生交流障礙的原因,指出了了解中外文化差異對避免跨文化交際的失誤,較少國際交流中的誤解,促進中外文化的交流具有重要的作用。

關鍵詞:文化差異;跨文化交際

跨文化交際涉及交際和文化兩個概念。從一定意義上說交際即文化在交際過程中文化得以形成。而文化是一個包羅萬象的概念,概括地講,文化即是人們所思、所言、所爲、所覺的總和。跨文化交際即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信息發出者和信息接受者)之間的交際,不同的民族創造了自己特有的文化,也被自己的文化所塑造”。所以,對於來自不同文化本經的人們走到一起,交際必然會出現故障,及時有效的克服這些交際障礙是跨文化交際取得成功的關鍵。這對促進國際間的文化、政治、經濟交流有着及其重要的意義。筆者從思維與表達方式的差異、非語言交際差異、傳統文化的差異、價值觀念的差異等四個方面來分析產生交流障礙的原因,從而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

一、 思維與表達差異對交流的影響

思維方式的差異首先造成的就是語言表達方式的不同。在信息編排上,中國人習慣於形象思維,在文章中,爲了使文章鮮明、生動、形象,經常使用華麗的詞藻、大量的形容詞和豐富的比喻。然而對於西方人來講,由於感情基礎的差異,閱讀習慣的不同,華麗的詞藻一般只能減少傳播的清晰性和效果,甚至被視爲空話冗詞和誇大宣傳。根據西方的寫作風格,在英語寫作中,西方人比較注重邏輯的緊密和事實的陳述,習慣於低調陳述,而不習慣於用詞強烈。

思維方式是溝通文化與語言的橋樑。在思維方式的差異上,中西文化思維方式最顯著的特點就是中國人含蓄委婉,思維方式具有意會性,而西方人則很直接,屬於直觀性。中西方在寫信的表達方式上就有不同。西方人在表達這自己的意願時比較直接,開門見山的將自己的所要求寫在最前面,後面纔會講一些寒暄的客套話。而中國人則會很含蓄委婉的提要求,一般到信的末尾纔是真正要談的問題,前面都是寒暄。不同的寫法反映不同的思維方式。中國人初次見面就喜歡問對方的年齡,婚姻,收入狀況以表示關心,而西方人對此就比較反感,他們認爲這些是個人隱私,他人無權過問。如果問西方女士“How old areyou?”她們很可能會回答“It’s a secret!”西方人希望自己在別人眼中年輕而富有朝氣,希望自己保持年輕的心態,所以不喜歡提及實際的年齡。再如中國人交談中常遇到的“你去哪兒?”“你在幹什麼?”在英語中就成爲刺探別人隱私的審問,冒昧而不受歡迎。

二、 非語言交際差異

非語言交際差異是指一切不使用語言進行的交際活動統稱之爲非語言交際(Non—verbal communication),其中包括眼神、手勢、身勢、微笑、面部表情、服裝打扮、沉默、身體的接觸、講話人之間的'距離、說話的音量、時間觀念、對空間的使用等等。一般而言,南歐地區的國家如意大利、西班牙、希臘等國的手勢運用頻繁且誇張;中西歐的國家如德國、英國、荷蘭等次之;而遠在北方的北歐諸國則又次之,因爲他們幾乎不會使用手勢來表達任何訊息。

三、 傳統文化的差異

歷史上,中國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國家之一,有5000年的悠久而厚重的歷史,創造了無數的燦爛文明,在這種文化蘊藏中,使中國的飲食更加博大精深。隨着時間的流逝以及遼闊國土的地域差異,四大菜系逐漸形成,四大菜系自成體系,各有特點,但共同點是用料複雜考究,製作方法複雜,口味、菜式多種多樣,令人驚歎。

由於中西哲學思想的不同,西方人於飲食重科學。重科學即講求營養。故西方飲食以營養爲最高準則,進食猶如爲一生物的機器添加燃料,特別講求食物的營養成分,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維生素及各類無機元素的含量是否搭配合宜,熱量的供給是否恰到好處以及這些營養成分是否能爲進食者充分吸收,有無其他副作用。這些問題都是烹調中的大學問,而菜餚的色、香、味如何,則是次一等的要求。即或在西方首屈一指的飲食大國――法國,其飲食文化雖然在很多方面與我們近似,但一接觸到營養問題,雙方便拉開了距離。

西方人在介紹自己國家的飲食特點時,覺得比中國更重視營養的合理搭配,有較爲發達的食品工業,如罐頭、快餐等,雖口味千篇一律,但節省時間,且營養良好。故他們國家的人身體普遍比中國人健壯:高個、長腿、寬大的肩、發達的肌肉;而中國人則顯得身材瘦小、肩窄腿短、色黃質弱。有人根據中西方飲食對象的明顯差異這一特點,把中國人稱爲植物性格,西方人稱爲動物性格。

四、 價值觀念的差異

價值觀是指一個人對周圍的客觀事物(包括人、事、物)的意義、重要性的總評價和總看法。一方面表現爲價值取向、價值追求,凝結爲一定的價值目標;另一方面表現爲價值尺度和準則,成爲人們判斷價值事物有無價值及價值大小的評價標準。

中國歷史悠久,包括長達兩千多年的封建統治,這種意識直接影響着現代人價值觀的形成。現代中國人依然較順從權威,尊重長輩,重視個人的身份,強調安分守己。相比之下,早在17世紀,英國的資產階級就推翻了封建統治建立了資本主義社會,工業革命大幅度提高了人們的物質生活水平,還徹底解放了人們的思想。資本主義的民主思想也逐漸遍及整個西方社會。西方人崇尚個體,嚮往自由平等。這種歷史環境的不同使中西方的個體意識產生了很大的差異。

西方文化價值觀的主流是爲自我滿足而奮鬥的精神。西方文化張揚個性,強調維護個人利益,注重獨立自主發揮個人潛力,強化個人權利意識。個人主義是一切行爲的準則,自我實現是人生的最高需求和目的,獨立是實現自我的最有效手段,人權神聖不可侵犯,是實現自我的保障。中國主流文化價值觀是和合精神。中華民族自古就注重和諧。在人與自然的關係上,崇尚天人合一,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在人與人的關係上,強調以和爲貴,與人爲善;在國家之間的關係上,主張親仁善鄰,協和萬邦。中華民族是一個愛好和平、與人爲善的民族。

不同文化背景裏成長起來的人們,其價值觀理應有所不同,各有其長處。在科技迅猛發展的今天,爲使中國走向繁榮、富強、走向世界,我們必須引進西方先進的文化觀念,摒棄其糟泊,吸取西方的平等、競爭、效率、個性解放等精神和意識,摒棄其拜金主義,物慾主義以及過分自我等意識。隨着現在全球一體化的進程和中國在世界的崛起,認識和掌握中西方的跨文化價值觀差異對避免和解決交際中的衝突以及促進民族間的融合有着相當重大的意義。

從上述文化差異對跨文化交際所產生的種種影響來看,文化因素是造成跨文化交流障礙的主要原因。諸多文化因素對跨文化交際具有一定的干擾和制約等負作用。因而,學習外語離不開對其文化的學習和研究,只有徹底解決因文化差異產生的種種交流障礙,跨文化交際才能成功。這是提高人們跨文化交際能力的一條根本有效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