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猜想與假設教學現狀及改進措施論文

學識都 人氣:9.43K

1“猜想與假設”在初中物理課堂教學的現狀

初中物理猜想與假設教學現狀及改進措施論文

在當前的初中物理探究課堂上進行“猜想與假設”環節時,比較容易出現以下問題:(1)當問題提出後,學生不主動嘗試猜想而冷場的現象;或者是無根據的猜測和主觀臆造以致猜想很不科學.(2)教師不重視這個過程,草草安排,匆匆了事,只有在不做這個環節而下面課程無法進行時纔不得以安排一下,操作過程爲節省時間,怕學生思維過於發散提出一些超出備課範圍的猜想而收不了場,於是束縛學生思維甚者直接代辦;也有重視者卻不得其法,放空式無引導,不激發,不鋪墊,甚至對學生的猜想結果處理不當,出現科學性錯誤.(3)學生在整個猜想環節處於一種非主動意識的經歷,不能得到真正的鍛鍊,再次遇到同類處境時並不能表現出經受過訓練,找不着“道”.

2“猜想與假設”在初中物理課堂中存在問題的原因分析

學生在進行猜想時之所以會出現以上情況是因爲學生遇到問題時,思維一片空白,沒有思路也不具備進行科學猜想的方法和經驗,知識儲備不足,超出最近發展區,以致勇氣不足而不敢回答,而教師爲完成教學進度急於順利地把課上完而往前趕進度,對猜想本身的重要性認識不夠.造成的後果就是課堂不能很好地進行,學生的能力沒有得到提升,課堂上甚至出現知識上的科學性錯誤,並且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都會養成一種不良的習慣.

3在初中物理課堂中“猜想與假設”的改進方法

由於教學進度的原因,確實不可能安排大塊的時間來進行猜想,那麼,在初中物理課堂上,如何才能讓學生的“猜想與假設”能力科學而又有效的.提升呢?下面將提出一些解決辦法.

3.1教師提高對“猜想與假設”的重視程度

猜想是學生應該具備的一種探究意識和能力,猜想能力是學生科學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猜想不是僅爲探究物理規律服務的,更不是探究課上的配角,提升學生的猜想能力應該是物理課的教學目標之一.教師在教學設計時,應當有意識地考慮好如何在一節物理探究課上鼓勵學生進行猜想,提高學生的猜想能力,讓學生明白自己在經歷“猜想與假設”這個過程.在課堂小結時對本節課所進行的猜想過程進行反思及拓展,加深學生對所經歷過程的認識,對學生的猜想能力也是一種提升.比如《平面鏡成像》一課,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時就應當考慮“平面鏡成像具有哪些特點”,問題提出後,鼓勵學生對其特點進行猜想,並採取相應的教學策略提升學生的猜想能力,同時提醒學生正在經歷猜想“平面鏡成像具有哪些特點”這個過程,猜想結果將影響課程接下來的探究方向,猜想是一個有意義且重要的過程.在最後課堂小結時也提醒學生總結猜想經歷,如當問題提出後是怎樣創設情景並有依據地進行猜想,加深印象.

3.2注重呵護學生“猜想與假設”的積極性

初中階段尤其是初二剛起步學習物理的學生由於自身的知識儲備還不是很豐富,既缺少經歷科學探究的經驗,也沒有掌握很多科學方法.面對物理課堂上所提出的問題時往往表現得不知所措,就算對問題的結果有自己的猜想,也會由於不敢保證是科學的而鼓不起勇氣回答.此時教師應當營造氛圍,鼓勵學生把自己的思考結果說出來,哪怕說錯了也沒關係.當學生的猜想很有研究價值時當給予肯定評價,如果答得不是很好,也要給予積極的評價並引導其更科學有依據地思考.學生的猜想結果,教師最好能在黑板上寫下來展示,這是對學生的尊重,也是對其猜想積極性的呵護.例如《科學探究:摩擦力》一課,學生可能會猜想滑動摩擦力的大小與物體運動速度、接觸面積的大小、物體的重力等因素有關.雖然以上都不是影響滑動摩擦力大小的因素,但如果教師能在學生提出猜想時讓學生說明依據,並把這些猜想結果板書在黑板上,對學生應該是一種肯定和鼓舞,能很好地保護好其積極性.

3.3培養學生良好的“猜想與假設”習慣

3.3.1培養學生自己創設情景,找尋猜想依據的自覺性

“提出問題”環節之後教師可以創設真實情境,幫助學生朝着更科學的方向去猜想.其目的不僅是能把這一節課順利地上下去,而應該是給學生一種示範和幫助其養成習慣.學生再次遇到問題時,則會自覺地想要創設環境,尋找真實的體驗然後去猜想.比如《平面鏡成像》一課,提出“平面鏡成像具有哪些特點”問題後,教師可以分發給每位學生一塊小鏡子,讓學生給不同的物體照鏡子,看能發現什麼特點並提出自己的猜想.而如果有了這一課的經歷作爲鋪墊,在接下來學習《科學探究:凸透鏡成像》時,學生遇到“凸透鏡成像具有什麼規律”這個問題,老師不要直接安排學生拿起凸透鏡對着物體改變距離進行觀察,而是引導學生回憶之前遇到問題時是如何創設情境,真實體驗後猜想的,順利地引導學生拿起凸透鏡進行觀察並進行有依據的猜想.由此可以有計劃地培養學生自覺創設情境找尋猜想依據.

3.3.2增長學生的見聞和知識儲備,使學生猜想有更豐富的依據

在平時教學中,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多關注生活中的各種物理現象和挖掘生活中與物理相關的事物,注重收集資料,閱讀自然科學類報刊書籍,上網發現有趣的科學現象,豐富知識和見聞.提出問題後進行猜想時,引導學生積極調動自己的原有知識,聯繫大腦裏的所有經驗,形成一種有真實經驗依據的猜想.比如《科學探究:液體的壓強》一課,學生猜想液體壓強的特點時,可以聯繫已有知識和見聞,聯想到游泳時人越往深處去受到水壓越大的經驗而提出液體壓強大小可能與深度有關的猜想.

3.3.3提醒學生摒棄“物理學科本位思想”

物理學科不是一門孤立的學科,是自然科學的有機組成部分.物理問題的解決可以借鑑從其他學科所獲得的科學知識.例如,在思考如何提高熱機效率時,藉助從化學科獲得的知識猜想,增加氧氣和增大燃料與氧氣的接觸面積可以使燃料燃燒更充分.鼓勵學生運用從其他學科所獲得的知識去解決物理問題,解除思維束縛,也能提高學生的猜想能力.

3.4教師應避免在處理學生的猜想結果時出現科學性錯誤

教師在探究課的教學設計時,對學生的不科學而又很有干擾性的猜想有一定的預見,但由於沒有找到很好的方法去處理,最後有可能找到的是一種錯誤的解決辦法,卻給學生帶來了一種不好的示範.如《電流做功》一課,學生猜想:電流做功多少可能與電流、電壓、電阻有關.在公開發表的教學設計或者公開課上見到不少教師是這樣處理的:“教師講解:電流、電壓、電阻三者是互相關聯的,根據歐姆定律,只要其中兩個確定,第三個就確定了,所以在探究實驗時,只需要研究其中兩個就可以了.我們這節課三者中選擇探究電流和電壓對電功的影響.”其實這種處理方法是有科學性錯誤的.電功只與電流、電壓和通電時間有關,與電阻大小無關,而不是根據歐姆定律可以不去考慮電功與電阻的關係.可以設計兩個電流、電壓和通電時間相同而電阻不同的電路(純電阻與非純電阻電路)去證明電功與電阻無關.教師應避免由於自己的失誤而給學生帶來不好的示範,爲學生猜想能力的提升減輕難度.總之,物理教師應重視培養學生的“猜想與假設”能力,鼓勵學生聯繫實際和已有知識對所遇問題進行猜想,使學生的“猜想與假設”能力得到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