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較文學相關的論文

學識都 人氣:2.11W

無論是在學校還是在社會中,大家都跟論文打過交道吧,通過論文寫作可以培養我們的科學研究能力。相信寫論文是一個讓許多人都頭痛的問題,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比較文學相關的論文,歡迎閱讀與收藏。

比較文學相關的論文

摘要:現代社會對於人文精神的關注表現在多個領域之中,人文精神歸根到底就是有關於人的關注和思考,在筆者看來與人文精神表達最爲密切的莫過於文學創作中對於人的關注,文學創作本身就是人類主觀意識的外在表達,是人獨立思考的固化形式。本文即是在探尋中西方文學中對於人文精神構建基礎的分析之上,從中西方文學的起源和發展軌跡中對中西方文學中的人文精神進行探究,分析其人文精神側重和表達的不同之處,以更好地理解和發展人文精神的內涵。

關鍵詞:人文精神;文學創作

一、中西方文學中人文精神的構建

(一)西方文學中人文精神的起源發展與內涵

一些學者的觀點主張“人文”一詞是舶來的翻譯詞彙,“人文”一詞翻譯於英文單詞“Humanity”,在我國語言的原始詞彙中是沒有“人文”這一詞的,因此我國贊同此種觀點的很多學者對於“人文精神”的探討也大都是從西方的哲學人文思想中尋找出處的。即使是支持這種主張人文精神起源於西方的觀點內部也有關於其出現時間點的兩大分歧。根據一些學者的考量,認爲最早體現現代人文精神含義的“人文”一詞是在19世紀德國的“人文主義(德文humanismus)”是對於古希臘“人文學”有關內涵的現代化的闡釋,是對於傳統樸素的古希臘“人文學”思想的復興。[1](P35)基於這樣的觀點,“人文精神”的思想起源的兩種爭論得到了一種較爲緩和折中方案,區分了傳統樸素的人文精神和現代意義的人文內涵。我們認爲樸素的人文思想是自古希臘時代就有所顯現的,在有史可查的記載之中,普羅太格拉斯的觀點“人爲萬事萬物之權衡”可以說就很直白且明顯地闡釋出了古希臘對於“人”的重視。[2](P21)如若追溯西方文學的最早發展,古希臘神話當然算其中重要的部分。古希臘神話最初爲人們之間口頭流傳的文學形式,後經過許多作家的文學彙編和加工爲現代我們所見的成熟的文學作品。在當時生產力水平之下衍生出的神話文學,一方面體現出了人對於未知大自然的敬畏,但另一重要方面,即使是在創造神的文學作品中依舊可以找尋到西方人文精神的雛形。甚至有學者評價古希臘神話反映了古希臘人意識的真正覺醒。意大利思想學家維柯也支持了這種觀點,在他看來,神話文學的創作雖然以神爲主宰,但是我們應該看到實質是“並不是神創造了人,而是人按照自己的形象創造了神,神是人本質的對象化。”[2](P22)

其後的一批希臘智者,以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士多德等爲衆人所熟知的思想主張之中也無不體現出傳統的人文精神的內涵。在這些哲學家時代的人文精神主要體現其哲學和政治學的著作之中,文學的色彩多被哲學的說服性和政治學的批判性所掩蓋,但是我們就廣義的文學來說,任何與人的思想意識創作有關的文化產物都是文學的範疇,因此,討論西方文學中的人文精神當然包括了各時期的各種文學表達中的人文內涵。在這些智者的哲學表述中其更加重視人在社會生活中的積極能動作用,強調人的主觀意志,此時的人文精神已從最初單純神的外衣中開始解脫出來,直接坦白地表達出了對於人的關注。這是最早凸顯也是最直接、最基礎的人文思想的內涵。

現代西方文學創作中對於“人文精神”關注的方面遠遠不止於此,根據部分學者主張的人文精神可追溯至西方文藝復興時期的觀點即是指更加成熟全面的現代人文精神的開端,根據通說的觀點對於現代人文精神在文學中體現出來的內涵的總結,人文的含義最基礎的層次就是關心人,把人放在思考的第一高度,重視和顯現人在社會生活中的價值。這也繼承和發展了傳統的人文精神的內涵。在文藝復興最早開始的意大利,早期的人文主義的倡導是在利用古代文學藝術中的現實主義成分與中世紀的來世觀念進行鬥爭的,例如被譽爲文藝復興先驅的但丁在《神曲》的創作中,對當時的教會和封建貴族進行了深刻的揭露和譴責,對於人們自由、理性和求知精神的歌頌,帶有當時時代鮮明的人文精神意旨。這也顯現了現代人文精神重要且突出的一面即更加關注於理性,反對神學對於理性的貶損,強調人的超越智慧和獨立思考能力。西方文學中人文精神的發展就是從文藝復興階段強調突破神學的桎梏到現代文學創作中更加側重對於關注人的精神自由、理想追求、價值取向、審美情趣等更加全面和多層次的最終滿足。西方現代文學的創作大致就是在人文精神的現代內涵的射程範圍內,或弘揚人性的多方面精神魅力,或批判現實社會政治權勢等對人性自由發展的壓抑,通過正反兩方面的人文精神表達體現時代的文學使命。例如20世紀初期西方文學的代表人物之一尼采在他的《歡快科學》之中就極其激進有力地發表了“上帝之死”的觀點,指出是人殺死了上帝,對於人的關注又進入了一個新的時代。[3](P75)可以說,文學創作與人文精神的發展史相輔相成、相互伴隨而來的,文學創作本身就是人文精神表達和形成的過程,也是更好地發展人文精神的有力載體。

(二)中國文學中人文精神的起源與內涵

與西方人文精神的發展一樣,中國關於“人”的探討也是一個漫長的發展過程,也經歷了社會歷史不同時期的變動,承載不同的歷史使命,不同時期的文學創作也在承接不同時代的歷史使命之上表達了不同時代“人文”的訴求。

有學者主張我們現在探討的“人文精神”其實是本土意義的人文精神,這與上述人文的舶來說法截然相反。這些學者主張,在國內討論的人文精神的內涵並不同於西方文藝復興階段發展起來的“人文主義”,是自我國傳統的“人學”思想發展演變而來的關於中國特色的人的主張,也即“人道主義”,或者“以人爲本”的主張,是從傳統的儒家思想中注重“人”的內涵發展演變至今的。根據我國《辭海》對於人文的解釋,其指出:“人文指人類社會的各種文化現象”的觀點,也印證了筆者主張將人文精神的解讀與文學創作同步理解的思維模式來分析人文精神內涵的發展適當性。下面就通過與上述西方文學中人文精神的比較分析來理解我們文學中人文精神的內涵。 據史料可考證的“人文”一詞是出現於《周易》之中,“(剛柔交錯)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其是與“天文”相對應而生的詞。在當時天文主要指自然界的運行規律,與之對應的“人文”則是指人類社會的運行規律。“關乎天文,以察時變;關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可見當時對於“人”的關注還只是對於社會發展規律的關注,人還沒有脫離出社會整體的各種關係。此僅爲人文一詞出現之起源[4]。

追溯中國文學中的人文精神也當然離不開其“童年時代”即神話文學中的人文起源。與西方系統化的希臘神話相比,中國傳統神話故事雖然系統完整,多爲零散分佈於古文獻之中,但是其所蘊含的中國式的神的描繪依舊孕育了中國傳統人文精神的雛形。與古希臘神話文學產生的背景相同,中國傳統神話也是在生產力低下的社會環境中對於大自然的敬畏的產物。從盤古開天闢地,女媧造人,原始的思維特徵大多是具體而形象的,他們在當時還不能利用抽象觀念來進行獨立的思考分析,也不能利用事物本身的現象進行概括的抽象。因爲其把對於自然現象的理解擬化成具體的“神”的形象。但是不管是夸父追日、精衛填海還是后羿射日,在敬畏解釋自然的同時,中國傳統神話故事中還表露出了人們企圖征服自然與之相抗衡的主張,企圖通過支配自然以造福人類。這樣的`神話故事的創作中當然帶有了人文的精神內涵,即在大自然面前主張人的作用,人對於自然的不屈的抗爭。與西方神話中神的自我意識的英雄主義主張不同,中國傳統的神的形象更加側重“仁德”的化身,體現對於人間勞苦大衆的關懷和幫扶,這也是後世中國人文精神內涵十分突出重要的方面即“愛人”的集體主義關懷。因此西方神話中的神大多是側重“畏”,而中國古代神話對於神則是側重於“敬”。這種起源上的差異也決定了在後世的發展之中兩股爲文學創作不同的人文側重。

關注人文精神的後世發展,從中國曆朝歷代的文學作品中進行總結分析,可以看出中國傳統的人文精神自成一脈。從周開始的“禮樂”體現對於階級人的劃分和保障,到孔子、孟子等春秋戰國時期的一批哲學家們對於“仁”“禮”“德”的宣揚,對於“愛人”“仁政”的主張和推崇,從四書五經之中對於仁德愛民的關注,“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的政治主張,以及各個朝代的文學典籍之中闡釋和表達的“愛人”體恤民生、關注民情的觀點都無一不彰顯了對於人的關注。

現代中國文學在繼承了傳統文學關注民生的愛人主張和宣揚人性的美德的讚揚主義的基礎上,也在借鑑西方批判主義和人權主義的人文精神的觀念,更加豐富了人文精神的內涵,對人的關注更加全面和深入,從魯迅文學的里程碑式的人文精神的披露到近代更加自由開放的文學創作模式下人性的解放和發展,對於人的尊重,文學創作中對於人性的解放進入了一個更加多元和自由的新時期。

二、中西方文學中人文精神差異的具體表現

(一)集體主義與個人主義

從我們對於人文精神追根溯源的探討過程中,單就其內涵分析,中西方人文精神內涵一大重要區別就是關於“人”的闡釋上,這一點在中西方的文學作品中更是表現得十分突出和明顯。首先就“童年時期”的文學創作中的人文精神分析,同樣是主張“神話人”的神話文學創作階段,對於神世界的構築在中西方文學領域不盡相同。不論是在中國古代的神話故事《山海經》裏構築的諸神,還是之後創作的一系列神話類的文學作品,神的世界也是有着極其嚴格的秩序,神大都是高尚品德的化身,他們服從於天的安排,掌管不同領域,承擔造福全體人世間的責任,是所有善良民衆的保護神。在中國文學作品中,神是集體存在的一個天界系統,而廣大勞動人民是另一個統一體,神大多是被看作全體人的保護者。中國文學作品中的神從來就是滿足私慾的,他們大多剋制冷靜,爲集體利益而鬥爭。從大禹治水到神農嘗百草,中國的神話文學充滿着爲百姓大衆謀福祉的責任使命感。

這種傳統的“人和”思想、集體主義在中國的文學作品中一直延續很長時間。後世的很多傳世的文學著作,以四大名著爲例,也都是虛擬一個小的社會羣體,以多個人彰顯的是社會大衆的人性表達和人格需求。甚至一直至今,中國當代的文學作者依舊習慣於把人文上升歸納於集體的需要,集體的理想追求,對於人類整體的尊重和關懷。集體主義是中國文學中人文精神一個十分重要的方面。

與黃河長江流域的農耕文化孕育出來的集體主義文學不同,西方航海文化影響下的文學創作更加側重於個人主義、英雄主義,其強調的人大多更傾向於單個的人,人體的人,個人能力,思想和價值的足夠重視。依舊是在神話文學的古希臘時期,希臘的諸神更加側重多種性格的凸顯,他們性格各異,不僅表現有人性善的一面,也有人性惡的一面。甚至嫉妒猜疑,互相爭鬥。在希臘神話中,以宙斯爲首的諸神在奧林匹斯山上尋歡作樂,宴飲暢談,而不是對於百姓疾苦的憂心忡忡,宙斯甚至還想要毀滅掉世俗人類。由此可見,西方文學中與人文中的責任意識、集體意識相比更加關注於個人享樂主義的個人意識。其後在西方文學發展的過程之中,這種個人英雄主義,個人意識充分自我的表達和對於單個人價值的弘揚更是十分突出和明顯。

(二)民生與民權

除了對於“人”的範疇的理解不同之外,在中西方文學中所表達的人文精神的側重點也是不同的。傳統中國是以自給自足的農耕文化爲發展起點的,這種農耕經濟對於自然的依賴程度使得早期的文化創作突出反映的是農耕過程中的人文現象。不管是孔孟開始的仁者愛人還是後來盛唐時期的詩詞歌賦再到魯迅先生開始的現代白話文學之路,最爲突出且永恆的主題就是對於不同社會時代中廣大勞苦大衆的關懷,即對於民生的廣泛關注。例如中國傳統詩歌文學作品中,像白居易的《賣炭翁》一樣對於窮苦大衆生活的描寫詩詞數不勝數,近代文學作品以獲得茅盾文學獎的《平凡世界》爲例,通過對於幾個平常角色的刻畫,反映了當時一代人的生活精神狀況,引發了對於人民物質、精神生活的思考。中國文學中的憂國憂民的思想是中國文學發展的一個十分重要的情感線路,而這種對於民生的關懷就是對於人文精神最基礎內涵的體現。 西方文學作品對於人的關注從發展上看,除了同中國文學一樣對於民生疾苦的關懷以外,更加進步的一面就是對於民權,也可以說對於人權的宣揚,從文藝復興時期的文學創作開始,西方文學創作的觸角就已經更加深入地表達了對於人的關注,尤其是對於人權的關注,不論是天賦人權的政治主張,還是主權在民的民主追求,在此後西方的文學作品中都很好地體現了這種人權的宣揚,把人文精神的內涵又深入到了一個新的層次之中。除了單純的政治性著作《理想國》《自由篇》之外,西方的文學著作在西方更爲自由的環境中體現出了其激進和維權的一面,例如《紅與黑》中面對世俗教會權力下的不屈和反抗,在不同程度上體現了西方社會更多層次和不同程度的權利意識。

(三)表達手法上的差異

上述兩個方面都是側重於對於中西方文學中人文精神內涵方面的對比區分,爲內容層面的區別,在形式上中西方文學中對於人文精神側重的表現手法也是有所差別。借用王芳教授在《中西方人文精神比較研究》中的比擬,把中西方人文精神比喻成“茉莉”和“玫瑰”。[3](P27)在筆者看來中西方文學中對於人文精神的表達也極其恰當地迎合了這一說法。中國傳統的中庸文學思維,文學創作在社會階級的重壓下對於人性的表露通常比較溫和委婉,在文學創作中常常喜歡借用比喻指代一類修辭手法,通過比較溫和的語言來表達激進的人文主張。而與之不同的西方文學中對於人文精神的表達則更加激進、更加直接甚至莽撞,例如西方文學中自成一派的“黑色幽默”文學模式,語言在反諷中尖銳地抨擊社會對於人性的打壓,可以說西方文學創作中對於人性的直白表達與玫瑰的鮮豔和尖銳是十分吻合的。

上述對於中西方文學中的人文精神的分析只是中西方人文精神發展長河的冰山一角,中外文學的發展是一個極其複雜龐大的脈絡體系,其中的人文精神也是博大精深,要一一比較分析是一個十分龐大的工程,在此筆者只是通過對於中西文學發展史的一小部分的概括比較,寄以探究人文精神在文學領域的相輔相成,從而更好地理解人文精神的內涵,也希望爲現代文學創作貢獻微薄之力。

[參考文獻]

[1]楊政.西方文學的人文精神[J].四川外語學院學報,2007,(5).

[2]鄧阿寧.中西人文精神傳統之比較[J].重慶社會科學,2005,(4).

[3]王芳.中西方文學人文精神比較研究[M].呼和浩特:內蒙古大學出版社, 2009.

[4]李建民,謝錫齡.中國古典文學中的人文精神[J].人與社會,20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