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規》讀後感彙編15篇

學識都 人氣:2.88W

品味完一本名著後,你有什麼體會呢?寫一份讀後感,記錄收穫與付出吧。那麼讀後感到底應該怎麼寫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弟子規》讀後感,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弟子規》讀後感彙編15篇

《弟子規》讀後感1

“弟子規,聖人訓,首孝悌,次謹信……”從上學期開始,我們一遍遍誦讀着琅琅上口的《弟子規》,一次次聆聽着《弟子規》給我的深刻的教育,《弟子規》作爲我們中華民族優秀的文化傳統,給了我很多收穫,很多啓發。

《弟子規》中的一字一句就像一位智者的親切教導,下頭,我就來談談讓我體會最深刻的一條吧。“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意思是:父母教你的時候,你應當及時回答;父母叫你去做一件事時,你不能夠拖拉;父母教育你時,你應當靜靜地聽,即使父母錯了,也不能責怪他們。但對照我的行爲卻常常相反:晚上,我正在看電視,媽媽叫我去吃飯,我一向沒有應聲,直到媽媽走過來,我才及不耐煩地答應了。可是,自從我學習了弟子規之後,就再也沒有這樣過了,因爲弟子規讓我懂得了尊敬師長,孝敬父母的道理。

是啊!弟子規就像一位無聲的教師,時時刻刻影響着我們,教育着我們,默默地開導着我們,讓我們健康的成長着。讀了《弟子規》,讓我獲得了打開成功之門的密鑰,指引着我們的人生道路,豐富我的知識,充實我的生活,讓我沉浸在多姿多彩的生活中。

除了這些,《弟子規》中的許多地方也是很值得我們去學習,去感悟、體會的,只要同學們認真體會,必須會悟出其中蘊藏的許多“瑰寶”!

同學們,讓我們來細細地品味《弟子規》吧,他會教導我們怎樣學習,怎樣做人,它就是我們身邊的良師益友,是我們的學校沉浸在《弟子規》的洗禮中!

《弟子規》讀後感2

讀完《弟子規》後,我感覺它主要是規範了人的行爲,每句話都有一個道理,每句話都發揚着一種思想,《弟子規》用最簡短的文字,把一個人如何孝敬父母、友愛兄弟、立身處事、待人接物、修身治學等等的態度和禮儀概括的形象全面。

通俗易懂的文字裏揭示着許多做人的道理,對於我們在生活、工作、家庭等方面也有着重要的意義,將是我們終身受益的良師益友。在此我簡單的寫一下它給我在工作中的啓示。

例如“事勿忙,忙多錯,勿畏難,勿輕略。”是指在工作中做事情不要慌張,忙亂就容易出錯;不要害怕困難,應該知難而進,也不要馬虎草率,要認真對待。

“見人善,即思齊,縱去遠,以漸躋。見人惡,即內省,有則改,無加警。”意思是指看見別人有好的品德,就要向他看齊,哪怕同他相差很遠,只要堅持下去,慢慢地總會趕上,看見別人壞的行爲,就要自我反省,有就馬上改正,沒有也要引起警惕。“或飲食,或坐走,長者先,幼者後”,是教人不斷形成恭敬之心,尊老愛幼。“置冠服,有定位,勿亂頓,致污穢”,是講要有責任心,養成有條理的做事方法。“房室清,牆壁淨,几案潔,筆硯正。列典籍,有定處,讀看畢,還原處。雖有急,卷束齊,有缺壞,就補之。”講的就是要養成良好的日常生活及工作習慣。

有句話叫“細節決定成敗”,而在《弟子規》中就是教導我們要重視生活行爲的各個細節,我們都是普通人,大量的時間,都是在做一些普通的事,如果每個人都認真對待自己所在崗位的每一件小事,都注重細節,把小事做細、做好,這些事就是大事。

《弟子規》讀後感3

中華經典,千古流芳;潛移默化,經久不衰;奇光異彩,獨一無二。

——題記

翻開幾千年的中國歷史,我們偉大的祖先便留下了許多曠世之作。但是,在我心裏,最博大精深的的著作就是《弟子規》。

孝,萬物之根

俗話說:“百善孝爲先”。一個人如果連做人最根本的“孝”都做不到的話,那就真的可以說不不配當人。縱觀歷史,有那麼多的榜樣可以學習,孔融儘管很小,但他卻知道讓梨,知道孝順親人;董永雖然很窮,但他爲了給父親看病,賣光了所有能賣的東西,只爲了那一份難得的孝。羊知跪乳恩,鴉知反哺情……不論是人還是動物,都要知道孝順自己的親人。

自從讀了《弟子規》,教育的力量潛移默化的改變了我的生活。現在,每天替父母捶捶背,聊聊天,進點孝,這就是我最大的幸福。孝,已在我心頭悄悄生根發芽。

莫忘,萬物之根——孝!

信,萬物之本

“凡出言,信爲先”,每當我讀到這句話的時候,心中總用無限感慨。誠信是一個人必不可少的品質,擁有了誠信,就擁有了一份快樂。所以,凡是開口說話,首先要講究誠信。

“精誠所至,金石爲開”。誠信,是萬物之本,生命之源。失足,你可以馬上恢復站立;但是失信,你也許永難挽回。這就是一種閃光的品格,這就是一種公認的美德。以誠待人,以信取人。你必須以誠待人,別人纔會以誠相報。

自從讀了《弟子規》,我明白了:只要我們每個人多一點誠信,少一點欺騙,那麼我們的生活纔會更加絢爛,我們才能不斷進步。

莫忘,萬物之本——信!

平淡如行雲,質樸如流水,卻讓人領略到一種山高海深。

雖不是山,卻比山要高深;雖不是海,卻不還要深沉;雖不是地,卻比地要博大。這就是,一本魅力無窮的曠世之作,這就是,一本令我折服的永恆之作——《弟子規》

感謝有你,讓我的心靈開出一顆開花的樹,清香永存!

莫忘,萬物根與本!

《弟子規》讀後感4

“弟子規,聖人訓。首孝涕,次謹信……”聽着低年級小同學朗誦的《弟子規》,我不禁聯想到了五年級夏令營時,老師要我們背《弟子規》時的情景。暑假裏,李老師每天抽出一節課時間,讓我們練習背誦《弟子規》。不到兩個星期,我們便背得滾瓜爛熟了,圓滿地結束了假期的經典誦讀活動。

時間如流水,轉眼間,我們又回到了學校。中秋節的前夕,我們四(9)班一部分同學去戒毒所慰問演出,我們爲接受戒毒的哥哥姐姐們表演《弟子規》。他們看了我們的表演,熱烈鼓掌。我心裏得意洋洋,爲自己的表演成功而高興。其實,我當時並未真正地理解文中的內涵,只是爲背誦而背誦,爲表演而表演。

記得在一次月假時,奶奶從濮陽回來了。爸爸見我閒着便叫:“文文,我們去奶奶家,你去不去?”我心想,奶奶家的房子又破又爛,裏面還有一股莫名的臭味,還是別去了。我大叫:“不去了,我還有事,你們去吧。”爸爸媽媽走後,我便看起電視來,完全把老師在學校說的話拋到腦後了。

一天早上,我去值周。來到一年級教室旁,我聽到低年級同學在讀《弟子規》:“入則孝,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開始,我還沒在意,可當同學們說:“對待爺爺奶奶,絕對不能抱有討厭、嫌棄的態度。”我的臉頓時紅了。壓根就沒想起還有什麼“弟子規,聖人訓”之類的古訓。我越想臉越發燒得厲害。他們,似乎在嘲笑我對爺爺奶奶的不尊敬。我羞愧地低下了頭,暗暗下決心,我一定要做到《弟子規》的要求。

又是一次放月假。我回到了家,立刻拎起一袋水果,跑到奶奶家。奶奶正在打掃院子,我看見了,連忙過去幫忙。奶奶見我如此孝敬,眼角的皺紋都笑成了一朵盛開的□。

回到家,媽媽叫我做家務,我正在看書,便不想回應,更不想去做。可當我一想到“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時,便立刻去做。從此以後,雖然我有許多事不願意做,但一想起《弟子規》的教誨,我便努力做到。

想當初,我只把背《弟子規》當做一個任務,而如今,我明白《弟子規》有更深一層的道理。《弟子規》,一本講道理的書,一本能讓人明辨是非的書,一本能使人進步的書。《弟子規》,我的老師,我成長的好夥伴,我人生的導航儀!

《弟子規》讀後感5

《弟子規》給人的第一印象就是簡約。可實際上,他是簡約而不以繁華。

《弟子規》給人讀起來朗朗上口,都是三個字所組成的。不像散文一般給人耐人尋味的感覺,也不像說明文般複雜。它有着的,不過是最爲樸實的語言。也就是這些樸實的語言構成了《弟子規》這篇讓人牢記的千古絕文。

《弟子規》它教會我們如何對待朋友,如何對待親人,還有一些常識。它教會我們如何讀好書,甚至於教我們如何做人,讓我們懂得人生的意義。它是博大的,它是無私地,無論過了多少年,一千年、一萬年,還是一億年,它始終如一,它像青蓮般不染世俗的污穢,潔身自好。像小樹般不停向上,像陽光般照亮別人的一生,它不求回報。只願人們都可以參透人生、熱愛人生、喜愛身邊的一切,好好珍惜人世間的人和物。

《弟子規》中的知識多,卻並不複雜,因爲它所包含的全是一些平常的做人處事的方法。它所擁有的不過也只是一些最爲簡單的道理,那些平常人們會遺忘的道理。有人說,書,便是你的朋友。一本壞書迷了人心。一本好書,教會你如何做人。

而《弟子規》就是一本好書,一本教會了我們如何做人處事。它是一本集先人智慧於一人的書,是古人留給我們無與倫比的寶藏。在文化裏,它閃着不滅的光,一點一點,滲進人的心裏,一絲一絲滋潤人心,就像一個太陽,好像文化的世界裏,缺了它便再也看不見光明瞭,再也沒有可以指引方向的光了。文化的世界裏,缺了它便不再完美。無論晴天下雨,無論酷暑寒霜,它都屹立在那裏,經着風吹雨打卻始終不倒。它是文化的又一個里程碑,是我們的啓蒙老師。它歷經數百年的風霜,仍完整的呈現在世人的面前。它是堅強的,是不屈的。它的意義是讓人們難以抗拒的,它的真理是每一個人都應具有的。它的美麗,是世人共睹的。不以任何人爲偶像,我以《弟子規》爲規範。一點一滴,盡力做到最好。

《弟子規》,我的老師,我的朋友,它指引着我走向黎明,引領着我走向成功。

《弟子規》讀後感6

想必大家都讀過《弟子規》吧,《弟子規》中主要講禮、孝、謹、敬、信、親仁等一些做人方面的道理。雖然《弟子規》中都是重要的真理,但我們卻沒有照做。比如“人不閒 勿事攪 人有短 切莫揭”意思就是:別人忙事不要打攪他人,別人有短處也絕對不要揭露出來,這是對人的一種尊敬。而現實生活中就有那種專門搗亂專門揭短的人,一點都不尊重別人。最近,我也在讀《弟子規》,讀到了一些關於“泛愛衆”的內容。

《弟子規》中有幾句話令我印象深刻——“恩欲報 怨欲忘 報怨短 報恩長”意思是;別人對你有恩惠,你要是時刻刻想着回報他;如果別人和你有仇怨,你應該及時求他人諒解。仇怨在心中停留的時間越短越好,而別人對你的恩惠要一直長存在心裏。既然很久以前古人就知道報恩、感恩,那現在社會的我們呢?

通過觀察,我發現現實生活中有許多不知感恩忘恩負義的人;這次別人幫你找到了丟失的錢包,下次別人向你借錢時,你卻連理都不理她(他),這種人就叫忘恩負義。雨果說:“卑鄙小人總是忘恩負義的,忘恩負義原本就是卑鄙一部分。由此說明忘恩負義的人就是一個卑鄙小人,你願意當一個卑鄙小人嗎?大家都不願意,那就做一個學會感恩的人吧!

學會感恩,是做人的一的很重要的真理,古今中外,那些大名鼎鼎的人物有哪個不會感恩的?孟子小時候厭學貪玩,他的母親就剪短織到一半的布,爲此教育孟子,結果孟子長大以後爲感恩母親成了著名的教育思想家;愛迪生也感恩母親對他兒時的精心教導,長大成了一個出色的發明家

看,這麼多人都知道感恩,我們從小當然也要知道、學會感恩。從感恩父母開始,父母一直含辛茹苦地把我們養大,最要感恩的當然是自己的爸爸媽媽。俗話說“不當家,不知柴米貴;不養兒,不知報母恩。”父親每天起早貪黑地出去工作養家,母親每天忙忙碌碌的照顧我們。可知父母每天爲我們是多麼的勞累,所以我們要感恩父母。從現在看是努力學習,長大報國報父母。

每個人都要學會感恩。要讓不會感恩的人學會感恩,要讓學會感恩的人感恩別人,要讓每個人都在感恩中成長。

《弟子規》讀後感7

“弟子規,聖人訓,守孝悌,次謹信……”我讀着清代文學家李毓的作品《弟子規》,心潮澎湃,深受教育。《弟子規》共分八個部分,首先《總敘》篇爲我們介紹了《弟子規》正文七個部分的題目。《孝》篇告訴我們如何孝敬父母;《悌》篇告訴我們要尊敬長輩,與兄弟和睦相處;《謹》篇向我們端正了日常行爲,要有一個好習慣;《信》篇教育我們要誠信待人。《泛愛衆》篇讓大家知道要愛護所有羣衆,不分貧富;《親仁》篇告訴我們必須要仁義,否則人品不好;《學文》告訴我們要好好學習,要有好的學習計劃、態度。這就是古代學生的“日常守則”。

社會上有很多專家、學者、商界精英一致認爲,《弟子規》不同於以往的膚淺理論,而是我國燦若星河的文化寶庫中一顆璀璨的明珠,目前還找不到一本書像《弟子規》那樣能有效規範員工的行爲舉止。 例如“事勿忙,忙多錯,勿畏難,勿輕略。”是指我們在工作中做事情不要慌張,忙亂就容易出錯;不要害怕困難,應知難而進,也不要馬虎草率,要認真對待。“見人善,即思齊,縱去遠,以漸躋。

見人惡,即內省,有則改,無加警。”意思是指看見別人有好的品德,就要向他看齊,哪怕同他相差很遠,只要堅持下去,慢慢地總會趕上,看見別人壞的行爲,就要自我反省,有的話馬上改正,沒有的話也要引起警惕。“房室清,牆壁淨,几案潔,筆硯正。列典籍,有定處,讀看畢,還原處。雖有急,卷束齊,有缺壞,就補之。”社會本身就是一個形形色色的大舞臺,每個人在不同的時間、地點有着不同的角色,而唯一不同的是,無論扮演的是什麼角色,都要牢記《弟子規》中的訓戒,具備一定的素質,規範自己的言行,牢牢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特別是作爲一名教師,更應該起到承上啓下的作用,要肩負許多的責任,盡職盡責,全力以赴爲學校的發展壯大作出最大的貢獻。 《弟子規》是我們的良師益友,它能讓你明白許多人生道理,它能教你如何做一個品行端正的人,它會使你迸發出無限的感想!

《弟子規》讀後感8

“寬爲限,緊用功,功夫到,滯塞通”,這是《弟子規》中的一句話,它的意思是:一開始就要全力以赴,不要再拖延時間等待了!遇到困惑不瞭解時,不必苦求強記,要從容涵泳,今天研讀幾遍,明天研讀幾遍,心中常常思維不忘,時間一到,便有豁然通達的光景。因此,讀書好比“煎藥”一樣,一開始要用大火煮才能滾沸,接着就必須用小火慢熬,藥材的藥性纔會滲到藥湯裏,發揮出藥效。

這句話不由讓我想起了自己的所作所爲,令我非常慚愧。我有一個非常不好的壞毛病:無論是週末還是假期,都是先痛痛快快地玩了再說,把做作業的事排到最後一位,總是要在上課前一天才匆匆忙忙地做完,作業做得不僅潦潦草草,而且一塌糊塗,這種結果可想而知,已經記不清有多少次被老師勒令重做了。可是,我卻死性難改,好了傷疤忘了痛,沒過幾天又把老師和媽媽的話忘得一乾二淨。就在前兩個星期,我又犯了同樣的錯誤。星期五放學一回到家就迫不及待地打開電腦,玩起了遊戲……星期六一整天又是玩得不亦樂乎……到了星期天的上午,我睡懶覺一直睡到九點多,還是沒有一點做作業的打算,直到媽媽開始催我了,才慢吞吞地拿出作業本,象徵性地寫了幾個字,不知不覺,整個上午很快就過去了。下午媽媽讓我跟着她上街去買東西,於是我又再把做作業的事兒拋之腦後了……直到吃完晚飯,我才發覺,時間過得真快,再不做是不行了,於是拿出紙筆飛快地在作業本上寫了起來,也不管有沒有錯別字,反正媽媽檢查時會指正的。由於太匆忙,第二天到了學校的時候我才發現,不好,語文作業本讓我落在家裏忘帶來了!後來自然是被老師嚴肅地批評了一頓……

《弟子規》不僅在學習上對我有很大的啓發,還有其他許多值得我學習的地方,今後我一定要對照書中做人的道理,及時發現自己的不足之處,從日常的每一件小事做起,做一個讓老師和家長都滿意的好孩子!

《弟子規》讀後感9

《弟子規》是我國古代著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的孔子,給他的學生起的,也是我們生活的典範,讓我看了深有體會。它告訴我們許多道理,在日常生活中,我們要孝敬父母,友愛兄妹,在一切言行中,要謹慎。看見別人有了進步,就要虛心向他學習,在和大衆交往時,要平等仁慈……

我比較深刻的句子是“路遇長,疾趨揖,長無言,退恭立”我還聽過這樣的故事:宋濂是我國明朝著名的大學問家。在他20歲時,他去請教一位前輩。老師正在授課。看到老師沒有注意到他,宋濂就恭敬地站在那裏,不懂的問題,也像別的同學一樣發問;有時老師被問得不耐煩,就大聲呵斥他,可他卻低頭接受,臉上沒有任何不悅的表情,也沒有反駁老師的觀點。後來,宋濂從老師那裏學習了更多知識,比其他同學收益都大。在生活當中,我們在路上遇上長輩,應禮貌地上前問好。當長輩沒有要說地事情,打算離開時,晚輩應該恭敬地退後站在一旁,等候長輩離去。宋濂也是一個好例子。

還有“凡出言,信爲先”這句話是對我印象最深的。它的意思是:人與人之間,只要是說出口的話,就要講信用,不能食言。這讓我想起了博玄說過的一句話:“以信待人,不信思信;不信待人,信思不信。”意思是:對人誠心誠意,本來不相信,也會相信了;但對人虛僞無信,就是本來相信的,也再不敢相信了。看,他說得多有道理啊!在這裏,我奉送大家一句:言而無信,萬事皆虛。

自從讀了《弟子規》這本書後,我感覺到多讀一些書對我們在言行方面有很大的幫助。我想,今後我會更加努力地學習《弟子規》等各種有益的書籍,爭取做一個全面發展的好學生。

《弟子規》讀後感10

我上二年級的時候,媽媽就教我讀《弟子規》,到了三年級我能流利地朗讀這本書了,基本懂了每句話的意思。“見人善,即思齊,縱去遠,以漸濟”,這是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話,也是最令我感慨的一句話。

一次,我和媽媽去姨媽家玩,看見表哥正在看書,我們到了他也沒和我們打招呼,只見他手握一支黑筆,不時地在書上畫圈,點點,劃劃,時而瞪大眼睛,時而緊鎖眉頭,時而如癡如醉,時而面露笑容。那種全神貫注的神態,真是可愛。

正和姨媽講話的媽媽突然問我:“琪琪,你知道熊貓前掌有幾根指頭嗎?”

我一下子愣住了,想來想去答不出。我就問表哥,他笑着說:“熊貓前掌只有四個指頭呀”。他現在纔讀五年級,知識竟這樣豐富,實在讓我佩服,同時也讓我感到慚愧。我家書房有我專屬的書櫃,裝滿了我的課外書,這些我都看過,但大多都“走馬觀花”,沒有收穫。我讀書的時候,態度也不如表哥認真。

回到家,夜已深,我卻久久不能入睡,表哥是我學習榜樣,我要努力向他看齊,即使差距很大,也要下定決心趕上。窗外,微風拂過,樹葉沙沙作響,彷彿是“見人善,即思齊,縱去遠,以漸濟”的聲音,它陪我進入夢鄉。

從那以後,我自覺培養自己良好的閱讀習慣。讀書時認真做筆記,有好詞好句就摘錄下來,不懂的地方問老師或家長。現在讀書成了我生活的一部分。每讀一本書,就好像進入另一個新世界-——書的海洋,我陶醉其中,享受着書本帶來的樂趣。在向表哥學習中,我明白了一個道理:尺有所短,寸有所長,取長補短,相得益彰

《弟子規》中有許多值得回味的句子,“見人善,即思齊”這種對我們青少年的真誠勸勉,深深打動了我。我要用它勉勵自己,認真學習別人的閃光點,使自己也閃光。

《弟子規》讀後感11

我讀了《弟子規》最令我深刻的部分是:“不離牀 喪三年 居處變 酒肉絕。”這句話使我感受到了:古人原來對自己父母的喪禮是這樣重視的,父母死了之後要三年不能喝酒,吃肉,這三年裏他們要把屋子變得簡樸,樸素,不能有一點兒富貴的東西出現。但換回我們現代人能這樣做嗎?絕對不行!他們只能喪一個星期,過了一個星期,他們就到處去玩,喝酒吃肉類。現代人也不會把屋子變得樸素。

陽光灑在公路上,公車緩緩的靠站停下。被華麗的服飾裹着的人們,手上大包小包的簇擁上車。可憐的`小妹妹卻被擠得離車門一點一點遠去,最後終於上了車,一個阿姨讓了座埋頭走了。接踵而來的大叔,滿臉躺着汗水,略喘息着。行李沒有空位放,無奈的一聲輕嘆。抱着孩子的媽媽靠着座位,身體伴隨車的慣性傾斜着,然而抱着孩子的雙手姿勢還保持着,寶寶依舊在手中靜靜的睡着。車門正要關閉,最後上來的是那位可憐的老奶奶,佝僂的身體,伸出一隻乾癟了的手拍着車門。門始終再次打開,老奶奶只好站在靠前門的階梯處。端詳了一下雙鬢,一直凝視着玻璃外面的世界。

我們生活中做什麼事,時時刻刻都要謹慎。俗話說:無規矩,不成方圓。穿衣服要系鈕釦,要整潔,還要符合自己的身份;喝酒要適量,不要喝醉了,否則容易被別人“說閒話”。尤其是不應該在背後談論人家的長短,這樣是不好的,也是不道德的。

讀完《弟子規》,我以爲當日的兒童最需要奠基的爲人處世之本,敦厚純良之性,其原因有一:一是由於改革開放浪潮的涌入,人們不分青紅皁白地接受西方國家的思潮,造成國人的榮辱觀、善惡觀、自我意識判斷等觀念的混亂,一時之間,以任性爲個性,以無情爲瀟灑,以刁蠻爲可愛,形成了一個不良的社會環境,不利於青少年兒童的文明禮儀習慣的養成。二是獨生子女現象導致家庭對兒童的期望過高、溺愛有加,幾乎達到“衆星拱月”的地步,這同樣不利於兒童文明習慣的形成。三是影視作品對文明禮儀缺失的漠視,鏡頭裏充斥了兒童大呼小叫、哭鬧糾纏的情景,耳畔也充滿了成年男女臉紅脖子粗的罵街叫陣場面。我想,韓劇之所以在中國市場廣受青睞,大概也與其傳統文化有關吧。因爲韓劇的情景畫面總是令人感到溫馨:鞠躬問候,彬彬有禮,進退有度,使人如沐春風。當今社會,倡導國民素質的提高,當從小處着眼,從小兒着手。

《弟子規》讀後感12

《弟子規》起源於清朝民間,它的作者李毓秀先生並不算很聞名,也不是當代大學者,他一生最高的學位只是“秀才”。在當時,秀才只能在私塾裏當老師,只能當“孩子王”,一般沒有多大的成就。可是,這位李毓秀先生,他在教孩子的過程中,彙集他大部分的精力,引用《論語》、《資治通鑑》、《世說新語》等書中的故事、句子,匯成了他一生中最著名的一本書--《訓蒙文》。現在,說起《訓蒙文》是鮮爲人知的,可是一講到《弟子規》,那可就衆所周知了。《訓蒙文》是如何變成《弟子規》的呢?這不得不歸功於最後校訂的,也是《弟子規》的大功臣—賈存仁先生。《弟子規》經過這兩位先生之手後,便開始在民間流傳了。

現在大多孩子都是獨生子女,從小就被父母寵習慣了,成了“小公主”、“小皇帝”,他們更應該學一學《弟子規》。只有讀懂、背過《弟子規》,我們才能從小樹立起一種規矩,才能懂得要孝順父母、講悌道,盡到做兒女的本份!

《弟子規》讓我懂得了孩子應該對父母孝順;對兄弟姐妹要互相關愛,對同學、同事、朋友都要講求“悌”道;還讓我懂得了小孩子做事要謹慎,一旦說出口的承諾,就一定要辦到,即一諾千金;對任何人都要關愛;要有仁慈之心……使我印象最深的是《弟子規》最後強調的“餘力學文”,這也糾正了同學、家長的一個錯誤觀點,現在不少人總以爲好孩子是多才多藝,能說會道的那一種,當然,有才藝固然很好,可是,家長們忽略的往往是最重要的—對品質、道德的培養。陶行知先生曾經說過“道德是生命之本”,現在,家長們讓孩子考一百分,學鋼琴、學畫畫,就是不注意孩子的品質道德,如果孩子品質不好,還不如什麼都不會,笨頭笨腦,至少這樣對社會的危害少一點兒。

我們不應該只拿成績、才藝、獲獎證書來評判一個人,這些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人的品質!

我呼籲大家學習《弟子規》,學習怎樣做人,怎樣做“真人”!

《弟子規》讀後感13

學校要求我們每個人要背誦《弟子規》,我已背完了‘入則孝’‘出則弟’,爺爺聽着我背書,問我:“父母責,須順承”是什麼意思?我答不出來,因爲我只知道死背書。所以爺爺爲我借了這本有解釋,有故事的《弟子規》。從小我每個禮拜天去教堂,因爲耶穌就是愛,聖經裏有愛的教育,。爸爸對我說:“如果每個人都懂得愛,這個世界就會美滿幸福!”

《弟子規》裏有愛的教育,[泛愛衆]就播下了愛的種子,涌出了幸福的源泉,扣下了和諧的紐帶,打下了文明的基石。‘凡是人,皆相愛,天同覆,地同載。’我們大家都生活在同一片藍天下,同一塊土地上,爲什麼我們不能相愛呢?

《弟子規》裏有‘信’的教育,外國人最講誠信,聖經也教導我做人要誠實。

《弟子規》裏有‘書’的教育,‘非聖書,屏勿視,蔽聰明,壞心志’教我要讀好書,不要迷戀網絡遊戲。

《弟子規》裏有‘親人’的教育,‘能親仁,無限好;德日進,過日少。’告訴我要結交好朋友,才能長進。

《弟子規》裏有‘禮’的教育,如果養成每日‘晨必盥、兼漱口、便溺回、輒淨手’的好習慣,還會牙痛和傳染禽流感嗎?

《弟子規》裏有孝的教育,“父母責,須順承”嬌生慣養的我被父母寵了,昨天我寫字時,眼睛靠桌太近,爸爸責備了我一句,我就是不聽,還哭了。昨天我朗讀‘詞林採頡’,爺爺在旁邊監聽,我就不讓他看書本,爺爺說:“你不讓看書,我怎麼知道你讀得對不對呢?”可我就是不聽!

從小到大,爺爺奶奶,外婆外公,爹媽叔姨爲我付出多少,可我有孝順他們嗎?聖經裏說神喜悅順服的人,我順服了嗎?今後要做順服的孩子,我要聽長輩的話。

熟背《弟子規》!願中華美德流芳百世!

小學讀後感 | 讀一本好書讀後感 | 好書推薦

《弟子規》讀後感14

爺爺對我說過:"上天對每個人都是公平的,主要在個人的努力。經過那件事後,媽媽又研製出一套方案,那就是"拆機法"把顯示屏和鍵盤、鼠標放在桌上,主機卻不見了蹤影,後來我才發現,是被鎖在桌子下面的保險箱裏了,這回的方案直到現在我都沒有破解,請看到此文章的人給我想一套方案,有重謝。

在小時候我背過《弟子規》,但幾乎都忘記了,也不瞭解其中的含義,聽錢文忠老師一講,才明白了其中的道理。《弟子規》分:總序.入則孝.出則悌.謹.信.泛愛衆.親仁與餘力學文。《弟子規》裏關於孝的部分,講述了一個臥冰求鯉的故事:晉朝的王祥對自已並不是很慈祥繼母,都非常孝敬。在冬天裏,繼母時常想吃鯉魚,王祥竟然赤身臥在冰上去找魚,這時,冰裂開了,跳出兩尾鯉魚。這則故事使我懂得了:孝不是交易,是無條件的,孝也是人的根本。我想到:對於我的親生父母,我該怎樣孝敬他們呢?我現在還小,無法用大量的體力勞動和外出掙錢孝敬父母,但能在細微之處做點事。以前週末回家,我會偶爾在早上起牀後,給媽媽倒杯涼白開,以後我要堅持這個習慣;父母掙錢很辛苦,以後,當我花爸爸媽媽錢,正要買東西的時候,應該好好想想,有沒有這個必要,能不能節約一下,對於父母給我買的東西,要愛惜使用......我想這也是孝吧!

當我聽到:緩揭簾,勿有聲,這句話時,我突然回憶起了一件往事,一次我去數學金老師辦公室,出來的時候,我一個箭步,順手將門一帶而過,門‘咣’的一聲巨響,關上了,把屋裏的老師們都嚇了一跳,媽媽正好在現場,立馬說我:“門應該輕輕關上,你這樣做,顯得你很沒有教養,對老師很不尊重。”我當時挺不服氣的,還嘰哩哇啦解釋了一通。現在想想,覺的很不好意思。

聽錢文忠老師講《弟子規》,我的心能放的很平靜,邊聽邊想到以前做過的很多事情是否正確,如果錯了,應該按《弟子規》中哪點去改纔對。既然《弟子規》可以給我明白那麼多寶貴的道理,那我就要經常學習它,將它運用在我的實際生活中。

《弟子規》讀後感15

自從讀了《國學經典》中的《弟子規》後,我深受啓發,領悟到了很多道理,並且事事遵守《弟子規》了,《弟子規》讀後感。

記得以前,我看到長輩,如果長輩離我近的話,就打個招呼,如果長輩比較遠的話,就連招呼也不打了。父母爲此也沒少批評我,我總是不以爲然,但自從讀了《弟子規》中的“路遇長,急趨揖,長無言,退恭立”後,知道了“路遇尊長,就要快步走上前去打個招呼,如果尊長不說話,就應該恭敬地退回去”這個做人的道理。

現在,即使長輩離我較遠,我也會快步走向前去,打個招呼,然後跑回去繼續幹我的事。

還有另一件事,讓我從《弟子規》中領悟了更多更多,發生了更大的變化。

沒學《弟子規》前,吃飯時總是長輩沒吃,我便開始吃了,而且覺得心安理得;坐車也總是搶在長輩前面,但是,《弟子規》中的“騎下馬,乘下車,長者先,幼者後”,讓我發生了一百八十度的大轉變,我知道了吃飯、坐車或者其他什麼,都應該讓長輩先,輩分小的後,要尊敬長輩。

所以,現在,吃飯時長輩不坐下,我就耐心地等待,等長輩坐下吃了我纔開始吃,乘車時也是先讓長輩上車,小學生作文《《弟子規》讀後感》。

長輩們都誇我變得懂禮貌了,聽着他們的誇獎,我心裏真是比蜜甜,沒想到,成爲大人們眼中的好孩子,並不是一件難事。讀《弟子規》,我知道了我們應該尊敬長輩,孝敬父母,這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我們要把這個傳統發揚光大,既然古人都懂得這個道理,作爲現代文明的人類,我們更應該繼承和發揚這個光榮傳統,做一個傳承文明的中國人。因此我感謝《弟子規》教我變成好孩子,感謝老師,教給我做人的真諦,更感謝這個集體,讓知識與快樂伴隨我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