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的三字經的作文十篇

學識都 人氣:8.55K

在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寫過作文,肯定對各類作文都很熟悉吧,藉助作文人們可以實現文化交流的目的。寫起作文來就毫無頭緒?以下是小編整理的三字經的作文10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實用的三字經的作文十篇

三字經的作文 篇1

在古代,人們編寫了三字經,而在現代我家也出現了三字經。奇了?怎麼會有兩部三字經呢、其實,我家的“三字經”講的不是哲學,而是口頭禪。這時大家會問口頭禪怎麼可以當三字經呢?爲了解開這個謎題,還是讓我來爲大家講解一下吧。

在我家排名第一的口頭禪,當然是我的口頭禪——撓癢癢。只要晚上睡覺,就是爸爸媽媽最頭疼的時候,只要我說出我的口頭禪時,爸爸媽媽就會到處亂跑,他們就會進入紅色警戒狀態。跟在後面的我追着他們給我撓癢癢,直到爸爸媽媽妥協爲止。當然有時他們也會躲起來。真不愧爲我家排名第一的口頭禪。

我家排名第二的口頭禪就是老爸的寫作業。只要話音剛落,我就會好不情願的拿起筆又開始在艱難的學習之路上,早上還沒睡醒,突然聽到李昊,寫作業,下午我正在看電視,又是寫作業,就連我上廁所老爸都叫,由於這樣沒完沒了的寫,我的學習一直保持優良。真是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啊。

排名第三的就是老媽的背英語,上學時,晚上剛寫完作業心想,這下可以好好休息了,可是還未想完,老媽就把我緝捕審問:“今天英語學到第幾課了,單詞、句子背會了沒?”這麼一問,我打算休息的慾望立刻變成了黃粱美夢。正因爲老媽喋喋不休的口頭禪,我的英語成績始終名列前茅。

怎麼樣,我家的“三字經”是不是特別好玩呢?

三字經的作文 篇2

書是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它像我的啓蒙老師,讓我瞭解了許多知識,也懂得了很多做人的道理。

記得上一年級時,媽媽給我買了一本《三字經》,剛開始我很不喜歡看這本書,因爲我覺得它不像《格林童話》、《伊索寓言》那些書,有一波三折的情節吸引我,而且我也看不懂。媽媽把《三字經》逐字逐句地解釋給我聽,她的講解使我明白《三字經》裏雖然沒有跌宕起伏的故事,但是它更耐人尋味。

漸漸地我愛上了《三字經》。《三字經》是我國悠久歷史文化的精華,也是我們中國人的國學經典。這本書裏,每三個字爲一句話,一段共有四句。它主要講述了人的善、惡、學、孝、禮、儀,是一本很有教育意義的書,《三字經》教育我們要愛國愛校,親師愛友,勤於讀書等太多做人做事的道理。

當我讀到:“香九齡,能溫席。”我真的很感動,小黃香九歲時,懂得孝順父親,夏天爲父親搖扇子,冬天給父親暖被子。他不僅以孝心聞名,還勤奮刻苦,博學多才。我們現在的許多同學家境優越,整天過着“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生活,卻不知道知恩圖報,孝敬父母,有的還對父母大吵大鬧,整天這個不滿意,那個不順心,不是把心思用在學習,而是趕時髦,比吃穿。父母爲養育自己的兒女付出了畢生的心血,這種恩情比天高,比地厚,是人世間最偉大的恩情。所以我們要學會愛自己的父母,只有愛自己的父母才能愛他人,愛集體,將來長大才會愛社會,愛祖國。

“融四歲,能讓梨”講得是:孔融四歲的時候,鄰居家送來一筐梨,他走過去拿了一個最小的梨,大人問他:“你爲什麼挑小的呢?”他回答說:“哥哥們年紀大,應該吃大的,我年紀小,應該吃小的呀。”我覺得孔融是一個懂得謙讓的好孩子,從小知道做弟弟的要尊敬兄長。我也要向孔融學習謙讓之禮。

有一次我和媽媽坐公交車的時候,看見一位老奶奶在我身旁站着,隨着車子的顛簸,搖搖晃晃的,很危險,我立馬站起來扶着她,讓她坐在我的位子上。老奶奶笑着問:“小姑娘,你爲什麼要把座位讓給我呀?我對奶奶說:“奶奶,我學習的《三字經》裏講了‘長者立,幼勿坐,長者坐,命乃坐’,所以我把座位讓給您坐”。奶奶說:“你真是一個懂事又孝順的好孩子。”聽完奶奶的誇獎,我心裏美滋滋的,這都是《三字經》的功勞呀!

通過對《三字經》的學習,我明白了古代文化之所以能流傳到現代,是有它的道理的,例如尊老愛幼、尊敬師長、互幫互助、愛護公物等等,我們應該把這些優良傳統一代一代地相傳下去,把我們的國家發展得更加美麗富強,這是我的夢想。

俗語說: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書是全世界的營養品。同學們,與書爲友,其樂無窮,讓我們點燃讀書的激情,在書海中揚帆遠航吧!

三字經的作文 篇3

從古自今,許多美德一直傳誦着,那一本《三字經》就是記載着我們中國炎黃子孫該有的美德。可如今又有多少人記得,大家都會那麼一段‘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可你們知道嗎?理解裏面的字句含義嗎?都說讀書百遍其義自現,也許你讀一遍的時候,你不知道它具體講的是什麼,你只知道它朗朗上口,卻悟不出其中一二;但如果你讀很多遍,背得滾瓜爛熟的時候,裏面的意思的精華,你就會感嘆,會永遠記得《三字經》那本書。也許是隨着時代的變遷,那《三字經》氾濫着舊時代的氣息,你不會要想到讀它。久而久之,若人人都不讀它,不學它,它就會被遺忘。它那些可愛的字句,最富有的教誨,以及最深得人心的東西都會被現代種種電子產品給埋沒。

我人生的第一本書就是《三字經》,那時候還小,起初我還不喜歡看書,總覺得字數太多晃眼,後來父親知道了便給我買來了一本書----《三字經》。書面挺好看的大大的三個字印在書面上,那時候我小學五年級,會識很多字,但在我那個年齡都很皮,像個男孩子似的,整天玩,也不喜歡看書,然而那本《三字經》就被我扔進書櫃裏了。我也不太清楚我是從什麼時候又把那本書拿起,大概是我升小初的時候,那時候14歲懂的東西很多了,那個時候的我挺喜歡看書的,尤其是魯迅和老舍朱自清他們的散文,還喜歡高爾基的散文,托爾斯泰寫的小說和現代各種青春勵志的小說。上中學那會初二那會總覺得讀書沒啥用,我也特犟,直接跟我父親犟起,被父親狠狠的訓斥,被父親第一次的扇耳光,讓我對父親很怕,後來我叛逆的心理慢慢改好,於是開始努力學習。有一天夜裏,父親從書櫃裏翻出那本《三字經》,上面略微有些塵土,父親把它遞給我,要我把它背熟,理解其中的字義。我才知道那是一本好書,於是我一頁頁的翻看着,慢慢的吸允着其中的一行一句,我才發現我以前是多麼的愚鈍、竟不知天底下還會有如此親切的字語。那一晚,我第一次忽然領會到以前那些看不懂的字句含義。我像海綿吸水那樣,拼命吸取面前這本書的精髓,慢慢悟出了其中,才知道每本書都有它的靈魂。雖然那簡簡單單三字式的語句,讀起朗朗上口卻意在其中,許多教誨人的道理,都讓我受益匪淺。

也就是這樣,我人生的第一本書----《三字經》,伴隨着我至今,無論是在家裏還是出到社會上,我都時時刻刻牢記着它教誨人的話,是它教唆這我該如何做人做事,是它帶我走到一個滿是黃金的住處,影響着我的一生。無論是該感謝我的父親,還是感謝那本啓蒙我的第一本書----《三字經》,要不是父親找出這本書就不會有現在這般的我,《三字經》是父親所帶領我找到的,我的父親是我的第一導師,也是父親的教導領我走到一個滿是鳥語花香我所想的世界。

每每捧起我的第一本書《三字經》,總會想起我的父親我的第一導師。

三字經的作文 篇4

記得在二年級的時候,老師教我們學習《三字經》,其中《香九齡,能溫席》的故事給我留下深刻的印象。

一位名叫黃香的小孩,家裏的生活很艱苦。在他9歲時,母親就去世了。黃香非常悲傷,他對父親更加關心、照顧,儘量讓父親少操心。冬天的夜裏,天氣特別寒冷,黃香躺在被窩裏,半天仍是冷冰冰的,很難入睡。爲了讓自己的父親少挨冷受凍,小黃香就走進父親的房裏,給他鋪好被,然後鑽進父親的被窩裏,用自己的體溫,溫暖了冰冷的被窩之後,才招呼父親睡下。黃香用自己的孝敬之心暖了父親的心。

學了這個故事後,我被深深地打動了。一直以來,家裏所有的勞動,做飯、洗衣服、打掃衛生、輔導功課……這一切都看作是父母必然要做的。而我自己呢?只要享受就好。爲什麼相同的年齡,黃香有這麼孝順?我還常常爲父母的關心不夠而滿腹牢騷,耿耿於懷。想到這裏,我的臉一下子變紅了……

晚上,我回到家,吃完晚飯後,我主動跑到水池邊,趕在媽媽的前面洗起碗來,不一會兒看見媽媽走過來,我立即大聲說:“媽媽從今天起,家裏的碗由我來洗了”。媽媽驚訝地看着我,我把《香九齡,能溫席》的小故事講了一遍給媽媽聽,完了後,我捏着小拳頭自豪地說,“維九齡,能洗碗”!只見媽媽的眼睛亮閃閃的,高興地豎起了大拇指。

其實,只要我們一個小小的舉動,一句輕輕的問候,我們的父母就心滿意足了。愛人,首先要學會愛父母。

三字經的作文 篇5

清晨,踏進校門,我就聽到從教室裏傳來了朗朗讀書聲:“人之初,性本善……”是在讀什麼呢?走近一看,原來是同學們在看《三字經》。

我們在一年級時,已經學過了《三字經》,可是卻不懂內在的涵義,現在明白了,應該讀起來更方便吧!可是我的腦海中閃出了兩個念頭:爲什麼要讀三字經?讀後有什麼好處?我苦思冥想半天,也沒有想出個所以然。我趕緊去查有關資料,不一會兒這幾個困擾着我的問題就解決了。首先,“三字經”內包括了許多知識,而且讀起來朗朗上口,記憶也很方便。其次,讀了“三字經”後,會增加我們的知識和見聞,使人注重品德修養,按“三字經”去做將成爲一個博學廣文、品德優秀的人。

爲什麼這本書稱作“三字經”呢?是因爲它從頭到尾始終是以三字一句的形式寫的。瞭解了這些,我覺得人人都應該認真讀、認真學“三字經”並找出蘊含在內的知識,平時的行爲規範按照“三字經”上的要求踏踏實實去做。

最後,我想:只要堅持不懈地去學習“三字經”,我們必將成爲一個“四會”好學生。

三字經的作文 篇6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苟不教,信乃遷。教之道,貴以專……”《三字經》,我們再熟悉不過的國學經典,成書大約在宋朝時期,可九百多年過去了,這本宋朝時的兒童教材如今依舊家喻戶曉。

《三字經》雖然只有一千多字,可那些三個字三個字拼出的句子卻有着深刻的教育意義。書中含有大量的歷史典故和傳說,語言生動,言簡意賅,內容廣泛,極易成誦。並用前人的故事來教孩子們做人的道理,許多內容直到現在還適用。

《三字經》中所引用的故事都膾炙人口,意義深刻。例如孟母三遷、黃香溫席、孔融讓梨等故事。五子登科的故事給了我很大的啓發。從前,燕山府有個叫竇禹鈞的人,原先爲富不仁,結果惹怒了上天,三十歲還膝下無子,後來他已故的父親託夢給他,告訴他要趕快悔過從善後來改邪歸正,做了許多善事,,教導兒子們仰慕聖賢,刻苦學習,爲人處世,不愧不怍。結果,他的五個兒子都品學兼優,先後登科及第: 竇禹鈞本人也享受八十二歲高壽,無疾而終。當朝太師馮道還特地寫了首詩:“燕山竇十郎,教子有義方;靈椿一株老,丹桂五技芳。” 《三字經》也以“竇燕山,有義方,教五子,名俱揚”的句子,歌頌此事;又逐漸演化爲“五子登科”的吉祥圖案,寄託了一般人家期望子弟都能像竇家五子那樣連袂獲取功名。這個故事說明了因果報應、勸世勵俗的道理,鼓勵世人多做善事,起到了良好的教育作用。

再如黃香溫席的故事。“香九齡,能溫席。”黃香幼年喪母,因此對父親十分孝順。在寒冷的冬天,小小的農舍裏沒有任何保暖措施,十分的冷。黃香不忍心父親晚上挨凍,便鑽進父親的被子裏,用自己的體溫溫暖了被窩後才叫父親睡覺;炎熱的夏天,酷熱難耐,黃香又怕父親熱着,拿着大蒲扇把蚊蟲扇跑,把父親的枕頭和牀扇涼,好讓父親早些入睡,自己卻滿頭是汗。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孝敬長輩,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更是我們做人的根本,父母爲我們不辭勞苦地奔波卻沒絲毫怨言,所以懂事後的我們更該爲父母着想,孝敬父母,努力學習,讓父母過上好日子。

無可否認,《三字經》是一部偉大的文學作品更是我們人生路上的良師諍友。它的篇幅很短,但卻蘊含着許多深刻的道理,每一小段都讓人受益匪淺。雖然書中不免有些言論現在已經不適用了,但金無足赤,人無完人,錯誤是不可避免的。這些不足,不就是要我們這些後來的讀者去更正嗎?

《三字經》,進一步加深了我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認同與熱愛,提高了自我修養。它深遠而持久地影響着每個中華兒女,讓我們繼承這些中華民族的美德,將其發揚光大!

三字經的作文 篇7

還在我上幼兒園的時候,一地早上,我聞聲有一些生疏人邊走邊說什麼:“人之始、性標擅、昔孟母、擇鄰處、玉不琢、不成器、香九齡、能溫席……”我立刻跑去問爸爸:“這些人想的是什麼呀?”爸爸說:“他們思的是《三字經》。”我答:“《三字經》道的是什麼呀?”爸爸說:“《三字經》它能告訴我們做我的講理,學我們怎麼往處事。”也不知是替什麼爸爸的這句話深深地記在了我心面。

在我上小學以後,學校鼎力發展了經典誦讀運動。老師帶我們一伏誦讀《三字經》,在誦讀的進程中,我了結了《三字經》,匆匆地清楚了很多做人的`路理,知說了不多感人的故事。

從“昔孟母,擇鄰處”這句話中,我懂得了《孟母三遷》這個故事了,更加感觸到母愛的巨大,信心要佳好教習,往返報我敬愛的媽媽。“玉不琢、不成器”告知我一塊美玉不雕刻,成不了玉器己也一樣,假如不賴惡學習就不會理解各種常識跟情理,所以,當前我會更添盡力地學習。“臭九齡、能暖席”這句話中,我曉得了父母給奪了我們性命,給予了咱們無所不至的關愛,爾們就要用舉動去愛父母,生涯中的點點滴滴皆要孝順父母:助爸爸媽媽分擔野務,作本人力不從心的事,幹一個父母口中的好孩子。

誦讀《三字經》,它教會我如何看待學習如何孝順父母,如何友好同窗它未經成爲了我的良師益敵。我要持續誦讀《三字經》,長大以後要做一個有德有才的人。

三字經的作文 篇8

這些天我始終在讀《三字經》,裏邊有很多感人的小故事讓我很授學育。

其中有一篇《鐵杵磨成針》的故事給我的印象最深。故事道的是大詩人李皁小時候不愛讀書,有一地上課的時候溜沒往玩,望到一位老奶奶在磨一根鐵杵。李紅問老奶奶:“奶奶你替什麼要磨它呀?”她說:“我並不是差錢,我只是想讓別人曉得,只要工夫深,鐵杵也能磨成繡花針。”李文一聽,心裏登時悟出了其中的情理,二話不說,又歸到了山裏持續甜讀。爾後他常常會爲了一個學術上的答題取別人爭得點紅耳赤。在艱難的環境下,他保持學習,在山面面苦讀的多少年裏,皆沒有下山晃盪功一次。

正所謂“世上無難事,只有有口我。”一集體只要勤懇、堅韌就不作不成的事件。假如大野把這種“鐵杵磨成針”的精力擡在學習上咱們怎麼能學習不惡呢?

我讀完這個故事很蒙教導。在教習中,碰到艱苦我總想找他人助忙,從未不願動頭腦。實在這樣幹是不合錯誤的只有勤奮的己纔會取得了的播種。昔後,爾要時時刻刻用這個故事鼓勵本人。

三字經的作文 篇9

我在老師的指導下,學習了《三字經》這本經典國學,使我受益匪淺。

自從我學了《三字經》受到了許多啓發,也影響了我的品行。記得一次我媽媽生病的時候,我倒水、拿藥給媽媽吃,還煮麪條給媽媽吃,媽媽說:“你真是個好孩子!”我說:“媽媽,《三字經》裏面不是說了‘爲人子,方少時;親師友,實禮儀。’還有‘香九齡,能溫席,孝於親,所當執’。嗎?孝敬您是應該的!”

有一次,我叔叔帶來了一個小弟弟,到我家坐客,媽媽擡來了幾個蘋果!我拿了一個最大的蘋果,給了小弟弟,我自己拿了一個最小的蘋果。叔叔說:“你真乖!你怎麼不拿最大的蘋果呢?”我說:“叔叔,《三字經》裏面說:“‘融四歲,能讓梨;弟於長,宜先知’嗎?孔融四歲就知道把大梨給哥哥們吃,自己吃小的梨。我也要做一個像孔融一樣的好孩子!”叔叔說:“真是一個懂事的孩子!經典對孩子的成長影響真是不可估量的啊。”

《三字經》是我成長的好朋友,它使我懂得了很多道理,伴隨着我成長!

三字經的作文 篇10

我是從三歲多時開始認識《三字經》的,那時,媽媽常常給我聽《三字經》的錄音,慢慢的我記住了幾句:“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苟不教,性乃遷……”但卻對每一句的意思不明瞭。

上小學以後,老師又帶領我們一起誦讀《三字經》,在學習和誦讀的過程中,我漸漸了知道了許多的故事明白了許多道理。

從“香九齡,能溫席”這句中,我知道了尊敬、關愛自己的父母,是孩子應該做的。從“玉不琢,不成器”這句中,我知道了一塊好玉,不經過雕刻成不了玉器,人也一樣,如果不好好學習,就不會懂得各種知識和道理。從“幼不學,老何爲”這句中,我明白了我們必須從小要好好學習,長大才能有所作爲。從“融四歲,能讓梨,弟於長,宜先知”這句中,我明白了做晚輩的要尊敬長輩。從“蠶吐絲,蜂釀蜜,人不學,不如物”這句話中,我明白了連動物都知道通過自己的辛勤勞動,才能換取勞動果實。

給我印象最深刻的同時也是我最喜歡的是“如囊螢,如映雪,家雖貧,學不綴”一句。

“囊熒”的典故說的是晉朝的車胤(yin),“映雪”講的是晉朝人孫康的故事。

車胤因家中貧寒,晚上看書沒錢點燈,他就捉些螢火蟲放在紗布縫製的袋子裏面,藉着螢火蟲發出的微弱燈光苦讀。在他父親的指導下,車胤終於成了一個很有學問的人,一生中做過吳興太守、輔國將軍、戶部尚書等官職。

孫康幼時酷愛讀書,常常感到時間不夠用。他想夜以繼日地攻讀,可此時家道中落,沒錢買油點燈。一到天黑,便沒有辦法讀書了。到了冬天,映着雪光讀書。整個冬天,孫康都夜以繼日地苦讀,從沒有中斷過,學有大成,終成晉時很有名望的學者,南朝宋景平年間官至尚書左丞相,封德陽縣侯。車胤、孫康他們雖然家境貧寒生活艱苦,卻能立志苦讀,沒有因爲讀書的條件差就停止學習。他們的故事一直激勵我在學習的路上不畏困難,一路前行。

除了這些,還有很多,誦讀《三字經》,教會我該如何對待自己的學習,如何對待自己的長輩,如何去做事,以後我仍要繼續學習、誦讀《三字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