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包公觀後感600字

學識都 人氣:5.6K

包公清官廉吏故事感人至深,古代如此,現代更是如此。百姓誰不愛好官?把淚焦桐成雨。要想做到“政治清明、政府清廉、幹部清正”,首先我要做的就是堅持廉潔的理想信念。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千年包公觀後感600字範文,供你參考。

千年包公觀後感600字

  千年包公觀後感600字一

5月25日我校組織全體幹部教師在會議室觀看大型歷史文化記錄片《千年包公》,按照我校領導要求,看完後要寫出自己的心得體會。“國有國法,家有家規”、“沒有規矩不成方圓”,這些在民羣衆中流行的口頭禪,是自古以來,中華民族對法規的尊重和敬畏。孔子說:“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更是闡明瞭言行可以自由,但一定要有禮法的約束,不是想怎麼就怎麼的。《千年包公》前五集,讓我們認識了許多名垂青史的能臣廉吏,《千年包公》第三集,體現了法律的尊嚴和神聖。這集是給貪官的一個嚴重警告!這部紀錄片播放的非常及時,當前,國家反腐,我們每一個公民都義不容辭,作爲一名教師,更應該起到教書育人的作用,堅守黨的原則,在大是大非面前站穩住自己的政治立場。

目前,大力加強反腐工作,國家一步步對於此等反腐行徑進行大步改革,並一步一步推進和加強官員財產申報和公示的立法工作,黨中央以“踏石有印,抓鐵留痕”的氣魄,用“猛藥去痾、刮骨療毒、壯士斷腕”的決心和勇氣,做到“有腐必反,有貪必肅”。高舉黨紀和國法這把達摩克斯之劍,從嚴治黨,去除黨內毒瘤,捍衛黨紀,維護國法,,重構清正廉明的政治新常態。使人民羣衆增強對反腐倡廉的民族自信心,給中國人民上了一堂很好的歷史課。

第一個被梟首示衆的貪官:羊舌鮒;第一個畏罪自殺的官員:王立;第一個禁“吃喝風”的官員:易三才;第一個劫獄被皇帝親手處死的官員:朱祖亮。這些人走上犯罪的道路,因爲他們心存私心,與人們越走越遠,其實百姓總是那麼的善良,那麼的易於滿足,只要能被官吏幫到哪怕是一點點小忙,他們都會到處傳揚官吏的好處,所以,成爲一個清官,成爲一個好官很容易,幫人民羣衆辦好事這就夠了。然而,要想成爲一個名垂千古的清官廉吏,這就難了。因爲光辦好事不行,還得把辦好事當成一種習慣,還得能解決百姓的困難,總之,任何一個朝代對於貪官污吏都無法容忍,因爲他是害羣之馬,人民無法接受,所有人都無法接受,正所謂水能載舟亦能覆舟,人民的心聲是最大的服務對象,縱觀歷史長河,一個朝代的開始都會政治清明,因爲會總結前一個朝代的教訓,就如宋太祖趙匡胤就會命人將《戒石銘》(爾俸爾祿 民膏民脂 下移民虐 上天難欺)刻在全國的府衙門外,讓每天從這裏經過的官員明白:貪贓枉法是天理和國法都難以容忍的行爲,而宋朝滅亡的時候呢?誠然被外族入侵併滅亡和自身政治體制國力發展有一定關係,但當時的一些奸臣迫害忠良,則更加促進了這種滅亡。

“以銅爲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爲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爲鏡,可以明得失”。 這段話出自唐太宗李世民和魏徵的故事。古人如此,難道我們不如古人嗎?

看完《千年包公》,引人深思,讓人清醒。要想做到“政治清明、政府清廉、幹部清正”,首先我要做的就是堅持廉潔的理想信念,在教學中,要同反面的事故案例和正面教育相結合,提高自己的`思想和道德水準,嚴格要求自己,從思想深處杜絕拜金主義等錯誤思想,守住自己的節操。築嚴思想防線,才能牢固樹立馬克思列寧主義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牢固樹立正確的權力觀、地位觀和利益觀。一個人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形成與自己對客觀事物的思維和對客觀事物的反應密切相關,始終堅持全心全意爲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在各個方面做好表率。

  千年包公觀後感600字二

包公,一個震古爍今、世代傳頌的名字。在中國老百姓的心目中,包公集清官、忠臣、名探、神袛於一體,成爲公平與正義的化身,是萬民景仰的“包青天”。在民間傳說、戲曲舞臺和影視劇中,他不僅秉公執法、斷案如神,還能上天入地、服妖降魔,代表着中國民間傳統中的最高人格化期許,千百年來,無人與之比肩。

然而,歷史上真實存在的包公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形象?爲什麼他在華人世界享有如此崇高的地位?他對後世的影響爲何如此之久之大?今天上午,在合肥包公祠舉行的三集高清紀錄片《千年包公》首映式上,來自北京和安徽兩地的各界人士分享了該片帶來的震撼和啓迪。

第一集《清心直道》,通過包拯青少年時期真實的故事、包拯出仕時明志詩,介紹包拯清正廉潔剛正不阿個性形成的原因;通過包拯家訓以及包氏後人對他的懷念,突出包拯的清正廉潔的家風與精神至今仍有深刻影響;通過同時代的官員劉筠對他的影響,呈現北宋仁宗時代的社會政治環境。點面結合,有理有據。

第二集《鐵面無私》,敘述包拯任監察御史及開封府尹等官職時,不畏權貴,彈劾貪官污吏及皇親國戚的故事,其中以“七彈王逵”、“六彈張堯佐”與“斷冷清案”最爲精彩,在真實歷史文獻基礎上,用影視劇手法進行再現,突出包公鐵面無私、不畏權貴、執法如山的可貴精神。

第三集《以民爲本》,通過“斷牛舌案”、“匿金案”、“陳州折變”、“不持一硯歸”等歷史故事,說明包拯以民爲本,把百姓利益放在心上的爲官爲政思想。對貪官污吏鐵面無私,對百姓卻心懷柔情厚意,他把百姓放在心上,所以一千年來,百姓把他也放在心坎裏。通過再現真實的包公故事,尋訪包公精神的當代體現,力求在觀衆心裏樹立一位真實可信的清官而非戲說的包公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