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包公觀後感1500字

學識都 人氣:1.43W

千年包公這一部記錄片意在塑造一個清廉公正的一個形象,我們看完之後一定會有很多感受,也會寫一下觀後感。大家想要看看一些觀後感嗎?下面是本站小編蒐集整理的千年包公觀後感1500字,歡迎閱讀。

千年包公觀後感1500字

  千年包公觀後感1500字

今晚八點,三集紀錄片《千年包公》將在央視紀錄頻道首播。

包公何許人?乃北宋名吏,古往今來知名度最高的官員,以不畏權貴、不徇私情、清正廉潔而著稱於世。開展羣衆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整治“四風”,徐守盛強調敢於唱“黑臉”、當“包公”,就是希望各級領導幹部發揚包公公正、廉潔、無私、不畏難的精神,在實踐活動中取得紮紮實實的成效。

發揚包公公正不阿的精神。按照“照鏡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總要求,黨員領導幹部既是“醫生”也是“病人”,既是活動推進者也是行爲主體人。《荀子·正論》曰:“故上者下之本也……上公正則下易直矣。”只有領導幹部做到公正不阿,在羣衆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中動真格,才能樹立起上行下效的良好風範,纔能有各級各地出動實招的生動局面。

發揚包公兩袖清風的精神。中央提出整治“四風”,劍指享樂主義、奢靡之風,直擊要害,深得人心。整治四風,弘揚廉潔自律精神,關鍵在於一“弱”一“強”、一“破”一“立”。弱,就是弱化官員的意識;強,就是強化公僕意識,在清正廉潔中服務人民才能取信於民。破,就是改變奢靡浪費的惡習;立,就是樹立黨性純潔的理想,切實轉變工作作風。

發揚包公鐵面無私的精神。無私方能無我,無我方能盡心盡責。沒有私心,沒有私利,才能從大局出發,從黨的利益出發,觸及靈魂,觸及核心,開展批評與自我批評,以敢於亮短揭醜的態度、以治病救人的擔當,對照中央八項規定,對照黨紀條規,嚴肅認真地查找“四風”上存在的問題,深入剖析原因,認真加以整改,使幹部作風狀況有一個大的改變。

發揚包公永不畏難的精神。整治四風也好,轉變作風也好,出汗排毒也好,總會碰到這樣那樣的、內在的'外部的、上面的下面的難題,搞不好就會前功盡棄,甚至害黨害國。要學習包公知難而進、一往無前的精神,以“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的韌勁,不畏難、不怕苦,到問題多、難度大、情況複雜、矛盾集中的地方去,在排憂解難中樹立威信、增進感情、提高水平。

  千年包公觀後感1500字

《千年包公》由中共安徽省紀律檢查委員會、中央電視臺和安徽廣播電視臺聯合攝製。本片自2015年8月正式開拍,劇組成員奔波數萬公里,先後到臺灣、新加坡、河南開封、廣東肇慶、浙江寧波、安徽天長、安徽合肥等十幾個地區與城市,進行實景拍攝、專家學者釆訪及歷史再現。

包公文化具有多層面的文化內涵,包括包拯自己的真實故事,亦包括百姓對其緬懷而神話其形象,以及文學、藝術的創造,在歷史各個時代人民以不同的方式不斷豐富和發展,具有持久的生命力。

(一)“包青天”是人民心目中的法官典範

由於“包公戲”的深入人心,包公留給人們的歷史形象,鮮少爲其全面政務功績,更重要的是其是一個破案入神、執法嚴明、斷案公正的法官。如舞臺上的“包青天”是一個形象臉黑如漆,有三隻眼,其中一隻能照出妖邪原型等等的人物,表明人民羣衆心目中的包公形象。

“包青天”爲人公正廉潔、爲民伸張正義的形象亦充分體現了人民羣衆對執法者在法官職業素養的要求。在今天,關於“包青天”的文學藝術作品經久不衰,便可看出“包青天”三個詞包含了人民羣衆對法官的全部期待。如今在法官辦案中存在的問題主要是辦“人情案”、“關係案”、“金錢案”,結合“包青天”的示範作用,己正才能正人,構建先進法院文化必須先提升法官自身法律素質和道德修養,只有法官在個案中清正廉潔,公正執法,堅持“以法律爲準繩,以事實爲根據”,力求做“包青天”式的人民法官,才能充分發揮先進法院文化的滲透力、感召力和塑造力,不斷提升法院的軟實力。

(二)“包公文化”是中國傳統司法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包公文化是中國法制史上的豐碑,考察包公文化的本質,有以下原因:其一是包公不畏強權,秉公辦案。《鍘美案》中,包公不畏強權,冒着掉腦袋的風險,將當朝駙馬立斬鍘下,大快人心,正義以“看得見”的方式得到伸張和弘揚;第二包公執法有人情味,張弛有度。包公並非僵硬地執行法條,而是充滿人情味,體恤當事人。面對秦香蓮孤兒寡母,他並沒有像其他衙門一般威儀肅殺,而是充分尊重她們的表達意願。在歷史形象中,包青天是一個感情豐富、能設身處地爲當事人着想的“清官”,正因爲這種人情味,才能讓其斷案的結果讓人服從。三是包公不徇私情,斷案分明。面對犯了死罪的侄兒和將自己含辛茹苦拉扯到的嫂娘,一面依法嚴懲自己的侄兒,一方面流淚向嫂娘賠罪,在情與理的交叉中,包拯處理得分分明明,沒有半點徇私;四是包公斷案如神,不偏不頗。包公所辦案件均是鐵案,他總是傾盡全力、明察秋毫,抽絲剝繭般將紛繁複雜的案情斷得清清楚楚,以伸張正義爲己任。如狸貓換太子案中,他最終還給當事人一個公道;五是包公爲官清正廉潔。正人先正己,如上述包公不持一硯離任等源遠流長的故事,只有一塵不染與當事人鬥智鬥勇,才能不受干擾,執法如山。

人民法院是國家的審判機關,依法行使國家的審判職能,評判着人類社會發展變革中的是非曲直,維護着社會的公平正義。新時代的法院文化建設,是傳統法律精華和世界先進法律文化的交匯與融合。結合包公文化,分析包公文化中的具體內涵,結合百姓喜聞樂見的包公故事融入法庭文化中,能夠更好地引導民衆服訴、信訴,提高司法公信力。

(三)包公文化具有很強的生命力,並隨着時代發展而發展

近年來,筆者發現不少文化人士呼籲要擯棄“青天文化”,理由主要是許多訴訟參與人缺乏訴訟常識,不講誠信、不靠理據,靠纏訪鬧訪來增加法官壓力,以達到個人訴訟之目的;其次“包青天”與現代司法體制完全不同,目前“包青天”的職能已被細化爲市長、公安局長、檢察長和法院院長名下,但是不少當事人提起訴訟後,仍然認爲法院應當與包公一樣斷案,在訴訟請求得不到支持後,不斷上訪,引發羣體矛盾。然而,這種觀點僅僅看到少部分訴訟當事人因缺乏法制觀念而干擾訴訟,卻看不到包公文化對法官的典型示範作用,對提高司法公信力、培養羣衆對法官的信賴心裏的重要性。但最高法院亦以“包青天”、“獨角獸”的卡通形象來表達司法爲民的觀念。近年來,隨着港臺電視劇的深入,包拯的形象也在不斷髮展中。劇中體現包拯面臨的人與情、人與理之間的衝突更爲明顯,人物內心衝突也很鮮明,單從故事構造亦可看出僅靠“包青天”一人實現正義是不可能。這些電視劇也片面教育了羣衆不可神造人物,而應當講法律、講證據,在制度中辦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