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識都>好好學習>放假>

江蘇地區二月二龍擡頭習俗大全

學識都 人氣:1.14W

農曆二月初二,相傳是天上主管雲雨的龍王擡頭的日子,從這天起,雨水會逐漸增多起來。因此,這天就叫“春龍節”,又有“花朝節”“踏青節”“挑菜節”“青龍節”之稱。我國北方廣泛流傳“二月二,龍擡頭;大倉滿,小倉流”的民諺,生動地詮釋了這個節日的基本內涵。那麼江蘇地區二月二龍擡頭有什麼習俗?以下是小編整理的江蘇地區二月二龍擡頭習俗,一起來看看吧。

江蘇地區二月二龍擡頭習俗大全

南京習俗

“二月二,龍擡頭,大人孩子要剃頭”。按照南京人的習俗,就是正月裏不剃頭,不管頭髮多長,都要等到二月二才剃。

1、理髮——“二月二,龍擡頭,大人孩子要剃頭”。按照南京人的習俗,就是正月裏不剃頭,不管頭髮多長,都要等到二月二才剃。

2、回孃家——“二月二,家家人家接女兒”。到了二月二,各家都接女兒回孃家。尤其是那些懷有身孕的小媳婦,回孃家更有將龍氣帶回孃家的說法,特別受到孃家人的歡迎。

3、別用針——二月二這天,古籍記載:“閨中停止針線,恐傷龍目也。”據說龍擡頭這天用針線,會傷害龍的眼睛。姑娘媳婦們正好可以不用做針線活,嬉戲玩鬧了。

4、吃龍子、嘗龍牙——在“二月二”所吃的東西均和“龍”有關:飯叫“龍子”,面叫“龍鬚”,餃子叫“龍牙”。

蘇北地區,“二月二”清晨,農家人會用石灰自門外蜿蜒布入宅廚,旋繞水缸,呼爲引龍回。然後點着蠟燭,照着房樑和牆壁驅除蠍子、蜈蚣等,這些蟲兒一見亮光就掉下來被消滅掉。元末熊夢祥撰寫的《析津志》一書在描述京畿地區的風俗時也提到:“二月二日,謂之龍擡頭。五更時,各家以石灰於井畔周遭糝引白道直入家中房內,男子婦人不用掃地,恐驚了龍眼睛。”

蘇北人的禮數多,其中正月裏“姑娘”是不能住在孃家的,初二到孃家拜了年後也必須當天趕回婆家。但到了二月初二,孃家人就來接女兒回去,住上幾天,一是正月裏忙活了好長時間,比較勞累,接回孃家好好歇一歇;二是新的一年剛開始,又要忙碌了,所以要犒勞犒勞她。在被接回來的日子裏,“姑娘”除了吃喝,就是串門聊天兒,輕鬆而愉快。而城裏人“帶姑娘”則是姑娘、女婿一起帶回來吃一頓豐盛的中飯。此習俗在我國北京及北方大多地區也很流行,不少地區一直沿續至今。

淮安剃龍頭

農曆二月初二,是淮安民間的傳統節日之一,名叫“龍擡頭”,也稱“龍頭節”。“二月二龍擡頭,家家男子剃龍頭”。舊時淮安民間有“有錢無錢,剃頭過年”的說法。

南通民間有用麪粉製作壽桃、牲畜,蒸熟後插在竹籤上,晚上再插在田間,認爲這是供百蟲之神和祭祀祖先的食品,祈求祖先驅趕蟲災,也希望百蟲之神不要危害莊稼。

【拓展】

浙江:祭祀土地,吃薺菜飯,社戲等。

社戲。社日舉行的演藝賽會,爲酬神求福,要演“社戲”,又稱“土地戲”。宋代陸游《稽山行》說:“空巷看競渡,倒社觀戲場。”農村中春秋社戲,通常在廟臺或臨時搭建的野臺上演出。《中華全國風俗志江蘇》載:“二月初二,土地神誕辰。紙紮鋪剪紙爲袍,而粉繪之,人家買以作供。大街小巷,供當方土地,張燈於神前……縣署祠旁搭草臺,演土地戲。”魯迅先生的《社戲》一文,就生動描繪了清末紹興鄉間社戲演出。

廣西二月二龍擡頭習俗民俗

趕歌圩

鄧龍屯壯族歌圩節已有300多年的歷史。每年二月初二,遠近羣衆彙集於此,舉行一年一度的壯族歌圩節,賽唱壯族山歌。他們以歌傳情,以歌會友,節目精彩紛呈,吸引四鄰八方衆多羣衆到場觀看,熱鬧非凡。

看鬥牛

上林縣木山鄉廟會形成於清朝初期,由附近的村民自發組織。廟會上,人們可以興味盎然地觀看鬥牛、鬥雞、山歌對唱、獅公舞表演、打陀螺、球賽等多種傳統民間活動。還可品嚐各種美食小吃,欣賞民俗節目演出。

逛廟會

農曆二月初二,當地舉行一年一度的'文武廟會,祭社遊行、舞龍舞獅、賞花燈、唱大戲等活動相繼上演。村民則殺雞宰鴨、擺酒設宴招待親朋好友,共同祈求新的一年和諧安康、風調雨順、五穀豐登。

土地節

桂東地區客家人稱“二月二”爲土地節,客家人居住的村邊都修建有土地廟。每年農曆二月二這天,他們備下煮熟的三牲祭品,帶上香火蠟燭、紙錢等到村邊土地廟祭供,場面肅穆,以求土地神庇護,得以安居樂業(王建同:《廣西客家研究綜論》第一輯)。

飲社酒(治聾酒)。傳說社日酒可以治耳聾,因此人們稱社日酒爲治聾酒。宋代陸游《社日》詩:“幼學已忘那用忌,微聾自樂不須醫。”又作注曰:“古謂社酒治聾。”清光緒《通州直隸州志》載:“春分後戊日,村之民賽土神,置酒聚飲,曰:‘酒治聾。’”此外,在廣西也有此俗記載。民國《來賓縣誌》載:“蓋古者社日飲治聾酒,因以是恐村婦之溺愛耳。”民國《榴江縣誌》也載有春秋“社日”飲治聾酒的習俗。

廣西賀州客家人在土地節做餈粑吃,並且要放棠梨葉,傳說是吃了不怕雷公叫。

接社。即孃家在社日接新嫁的女兒歸寧。早在宋代,婦女在社日一般不參加祭社活動,而出現婦女於是日“歸寧”的習俗。民國廣西《桂平縣誌》《全縣誌》都載有此俗。

搶花炮

搶花炮的“花炮”是鐵製圓環,外用紅布或紅綢纏繞,然後置於送炮器上。送炮器即鐵炮,內裝火藥,燃放後即把花炮衝上天空,待花炮落下時參加者均可奮勇爭奪。按民間傳統,只燃放三炮。搶得頭炮者,則萬事吉祥如意。搶花炮是一項具有濃郁民族特色的體育活動,也是一項勇敢者的運動。歷經千百年的搶花炮民俗,已列入了廣西非物質文化遺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