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識都>好好學習>放假>

二月二龍擡頭的習俗

學識都 人氣:4.25K

“二月二”作爲民間“龍擡頭”的傳統節日,自然也會有衆多的民俗活動。具體有哪些習俗?下面跟本站小編來看看!

二月二龍擡頭的習俗

農曆二月初二,是我國傳統的民間節日之一,古稱“春龍節”。每到這一天天還沒有完全放亮,我國北方大部分地區的百姓便打着燈籠到井邊或河邊挑水,回到家裏便點燈、燒香、上供,這就是過去民間流傳的“引田龍”。同時,大大小小的理髮店也是異常紅火。

關於“春龍節”的來源,我國民間流傳着一個美麗的神話故事:說是武則天當年廢唐立周稱帝,惹惱了玉皇大帝,便傳旨四海龍王,三年內不得向人間降雨。不久,司管天河的龍王聽着民間百姓悽慘的哭聲,看着一個個生命因飢餓而亡的慘景,擔心人間生路斷絕,便斗膽抗旨,爲人間降了一次雨。玉帝得知,異常惱怒,便把龍王打下凡間,壓在一座大山之下,並在山上立了一塊石碑:龍王降雨犯天規,當受人間千秋罪;要想重登靈霄閣,除非金豆開花時。

爲了拯救龍王,黎民百姓到處找開花的金豆。到了第二年二月初二,人們正在翻曬玉米種子時,有人突發其想:這黃澄澄的玉米粒不正是金豆嗎?炒一炒爆開花,不就是“金豆開花”嗎?於是家家戶戶爆玉米花,並在院子裏設案、焚香、上供。龍王擡頭一看,知道百姓救它,便大聲向玉帝喊到:“金豆開花了,快放我出去!”聽到呼聲的玉皇大帝俯首一看,人間家家戶戶院裏果然是金豆開花,只好傳諭,詔龍王回到天庭,繼續給人間興雲佈雨。於是,民間就有了“二月二龍擡頭”的說法。

“二月二”作爲民間“龍擡頭”的傳統節日,自然也會有衆多的民俗活動。由於當時人們相信只有“龍威大發”,纔會風調雨順,五穀豐登。因而這一天的飲食都以“龍”命名:吃春餅叫作吃“龍鱗”,吃米飯名曰吃“龍子”,吃餃子被稱吃“龍耳”,吃餛飩則爲吃“龍眼”,吃麪條則叫吃“龍鬚”……其中最講究的.是吃春餅,俗稱薄餅,這是一種用白麪烙成的雙層荷葉餅,可以揭開,塗上甜麪醬,捲上由木須肉、豆芽拌粉絲、醬肘子等組成的“盒子菜”,味道適口,吃着順味。俗話說“盒子菜樣樣有,五穀豐登好年頭。”

除飲食外,這一天婦女還不能做針線活動,如果動了針線,就會傷到龍的眼睛,還會有一隻蠍子出現在當事人的面前。於是,每到二月二這天,父母都會把出嫁的女兒從婆家接回來小住幾日,民間“二月二接寶貝兒”之說正緣於此。這些被接回的女兒們在孃家這幾天除了吃喝外,就是串門聊天,輕鬆而又愉快。

“二月二,剃龍頭”,是很多地方的又一習俗。人們在大年三十前修剪過的頭髮,整個正月是不準再修剪的,因爲民間有“正月裏剃頭死舅舅”的說法。不過,當外甥的可不管這些,當舅舅的也可能不在乎,但孩子的媽媽這個當姐姐或當妹妹的總是要護着哥哥或弟弟,是寧信其有不信其無,於是便死死看着自家孩子,說什麼也要等到二月二這天再去理剪。因此,民間自古就有“二月二剃龍頭,一年都有精神頭”和“二月二龍擡頭,家家男子要剃頭”的說法。而每年的二月二這一天,家家理髮店都是顧客盈門,生意興隆。

明清以來,在二月二還增添了“薰蟲”的活動。明人劉侗、於奕正合著的《帝京景物略》中說:“二月二日曰龍擡頭……薰牀炕,曰薰蟲,爲引龍蟲不出也。”清康熙時的《大興縣誌》記載:“二月二,家家各爲葷素餅,以油烹而食之,曰薰蟲。”爲什麼要薰蟲?農曆二月初天氣漸暖,昆蟲開始活動,有的蟲子對人體健康是有危害的,所以這一天就有越來越多的人用油煎食物、攤煎餅等辦法,憑藉煙氣薰死蟲子,這是一種講究衛生的理念。在北方一些地區還有以吃炒豆的做法用來驅蟲。人們將黃豆在鹽水中浸泡一段時間,然後取出放在鍋中爆炒,很快黃豆在鍋中發出蹦響,以此驚動蟲蠍,將之驅趕。

在我國廣大農村,流傳有“二月二,農擡頭,大家小戶使耕牛”的農諺。依據氣候規律,“二月二”之時,我國大部分地區受季風氣候影響,溫度回升,日照時數增加,雨水也逐漸增多,光、溫、水條件已能滿足農作物的生長,所以“二月二”之後,田間農事活動將陸續展開,所以有些地區將二月二稱爲“農頭節”。據《古今北京》記載:自清康熙年間起,每年的二月初二,皇帝都要到先農壇祭祀農神,隨後還要親自扶犁耕地,也就是民間所說的“玉帝親耕”。過去曾有一幅年畫《皇帝耕田圖》,畫中一位頭戴王冠、身着龍袍的皇帝正手扶犁把耕田,身後跟着一位大臣,一手提着竹籃,一手撒種,一位身穿長袍的七品縣官則牽扯着走在前面,遠處隱約可見挑籃送飯的皇后和宮女。畫上還題有一首打油詩:“二月二,龍擡頭,天子耕地臣趕牛;正宮娘娘來送飯,當朝大臣把種丟;春耕夏耘率天下,五穀豐登太平秋”。雖說“玉帝親耕”只是做做樣子,但確實起到了號召百姓起來春耕的作用。

在我國古代,二月二這天還有個“迎富”的習俗。相傳,有戶人家生了兒子,被鄰家於二月初二這天討走撫養,結果大富。唐宋時,“迎富”之俗最盛,唐人韓鄂在《歲化紀麗》中記載:“以此日出野田採蓬,茲向門前以祭之,以迎富。”南宋詩人魏了翁在《二月二日遂寧北郭迎富》中也寫道:“貧如易去人所欲,富若可求我亦爲。裏俗相傳今已久,漫隨人意看兒嬉。”字裏行間顯現出人們求富的心理和當時的情景,不免給人以身臨其境之感。

總之,二月二的諸多風俗,從古流傳至今,體現着人們祈求幸福的美好願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