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二月二龍擡頭的習俗

學識都 人氣:1.96W

龍擡頭(農曆二月二日),又稱春耕節、農事節、青龍節、春龍節等,是中國民間傳統節日。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南方二月二龍擡頭的習俗,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南方二月二龍擡頭的習俗

南方二月二龍擡頭的習俗1

二月二龍擡頭的由來

這天就叫“春龍節”。我國北方廣泛的流傳着“二月二,龍擡頭;大倉滿,小倉流。”的民諺。

每當春龍節到來,我國北方大部分地區在這天早晨家家戶戶打着燈籠到井邊或河邊挑水,回到家裏便點燈、燒香、上供。舊時,人們把這種儀式叫做“引田龍”。這一天,家家戶戶還要吃麪條、炸油糕、爆玉米花,比作爲“挑龍頭”、“吃龍膽”、“金豆開花,龍王昇天,興雲佈雨,五穀豐登”,以示吉慶。

明代已見此俗。沈榜《宛署雜記》記載:“宛人呼二月二爲龍擡頭。鄉民用灰自門外委婉布入宅廚,旋繞水缸,呼爲引龍回。”明人於奕正、劉侗《帝京景物略》卷二,春場記載:“二月二曰龍擡頭,煎元旦祭餘餅,薰牀炕,曰薰蟲兒,謂引龍,蟲不出也。”龍在中國人的心目中有着極其崇高的地位,古時認爲龍是天子的象徵,是祥瑞之物,更是和風化雨的主宰。所以“二月二,龍擡頭”這句諺語表示春季來臨,萬物復甦。蟄龍開始活動,預示一年的農事活動即將開始。

二月二龍擡頭的傳說

農諺“二月二,龍擡頭”,傳說古時候關中地區久旱不雨,玉皇大帝命令東海小龍前去播雨。小龍貪玩,一頭鑽進河裏不再出來。有個小夥子,到懸崖上採來了“降龍水”,攪渾河水。小龍從河中露出頭來與小夥子較量,小龍被擊敗,只好播雨。其實,所謂“龍擡頭”指的是經過冬眠,百蟲開始甦醒。所以俗話說“二月二,龍擡頭,蠍子、蜈蚣都露頭。”

二月二龍擡頭的由來和民俗(史上最全)

股德龍:窗外,陽光暖暖的,今天是二月初二了,好些孩子都一大早起來,擠在理髮鋪,說是二月二擡龍頭。既然是擡龍頭,就要剪龍頭,取個好兆頭。農曆二月二,人們祈望龍擡頭興雲作雨、滋潤萬物,素有“二月二剃龍頭”的說法。中國民間普遍認爲在這一天剃頭,會使人紅運當頭、福星高照,因此,民諺說“二月二剃龍頭,一年都有精神頭”。每逢二月二這一天,家家理髮店都是顧客盈門,生意興隆。另外,在我國民間流傳着“正月剪頭死舅舅”的說法,所以很多人在臘月理完髮後,一個月都不再去光顧理髮店,直到“二月二”才解禁。不過,這一民間禁忌近年來已經逐漸淡薄。。

農曆二月初二,我國民間有“二月二,龍擡頭”的諺語,表示春季來臨,萬物復甦,這時候蟄龍也開始活動,預示一年的農事活動即將開始。

在北方,二月二又叫龍擡頭日,亦稱春龍節。在南方叫踏青節,古稱挑菜節。大約從唐朝開始,中國人就有過“二月二”的習俗。據資料記載,這句話的來歷與古代天文學對星辰運行的認識和農業節氣有關。

老人們認爲,龍是吉祥之物,主管雲雨,而農曆“二月二”這天是龍欲昇天的日子。從節氣上說,農曆二月初,正處在“雨水”、“驚蟄”和“春分”之間,我國很多地方已開始進入雨季。這是自然規律,但古人認爲這是“龍”的功勞。而且,龍在中國人的心目中有着極高的地位,不僅是祥瑞之物,更是和風化雨的主宰。因此,便有了“二月二,龍擡頭”之說。

這裏有一則關於二月春龍節的來歷。每當這一天到來,我國北方大部分地區在這天早晨家家戶戶打着燈籠到井邊或河邊挑水,回到家裏便點燈、燒香、上供。舊時,人們把這種儀式叫做"引田龍"。這一天,家家戶戶還要吃麪條、炸油糕、爆玉米花,比作爲"挑龍頭"、"吃龍膽"、"金豆開花,龍王昇天,興雲佈雨,五穀豐登",以示吉慶。春龍節的來源,在我國北方民間流傳着這樣一個神話故事。說,武則天當上皇帝,惹惱了玉皇大帝,傳諭四海龍王,三年內不得向人間降雨。不久,司管天河的龍王聽着民間人家的哭聲,看着餓死人的慘景,擔心人間生路斷絕,便違抗玉帝的旨意,爲人間降了一次雨。玉帝得知,把龍王打下凡間,壓在一座大山下受罪,山上立碑:龍王降雨犯天規,當受人間千秋罪;要想重登靈霄閣,除非金豆開花時。人們爲了拯救龍王,到處找開花的金豆。到了第二年二月初二,人們正在翻曬玉米種子時,想到這玉米就像金豆,炒一炒開了花,不就是金豆開花嗎?就家家戶戶爆玉米花,並在院子裏設案焚香,供上開了花的"金豆"龍王擡頭一看,知道百姓救它,便大聲向玉帝喊到:"金豆開花了,快放我出去!";玉帝一看人間家家戶戶院裏金豆花開放,只好傳諭,詔龍王回到天庭,繼續給人間興雲佈雨。從此,民間形成了習慣,每到二月初二這一天,人們就爆玉米花吃。

其實,在農曆二月以後,雨水節氣來臨,冬季的少雨現象結束,降雨量將逐漸增多起來,這就是華北季風氣候的特點。所謂“龍擡頭”指的是經過冬眠,百蟲開始甦醒。民間有“二月二,龍擡頭,蠍子、蜈蚣都露頭”之說。“二月二,龍擡頭”還有古代天文學方面的解釋,但往往被人忽略。中國古代用二十八宿來表示日月星辰在天空的位置和判斷季節。二十八宿中的角、亢、氐、房、心、尾、箕七宿組成一個完整的龍形星座,其中角宿恰似龍的角。每到二月春風以後,黃昏時“龍角星(即角宿一星和角宿二星)”就從東方地平線上出現,這時整個蒼龍的身子還隱沒在地平線以下,只是角宿初露,故稱“龍擡頭”。天上“龍擡頭”的同時,春天也慢慢來到了人間。此時節,大地返青,春耕從南到北陸續開始。因此,二月二又被稱爲“春耕節”、“農事節”、“春龍節”,是漢族民間傳統節日。。在春龍節這一天,我國古代民間都要焚香設供祭祀龍神,其目的是祈求雨水普降,消除蟲害,五穀豐登。

我國山東等地區過春龍節,用竈煙在地面上畫一條龍,俗稱引錢龍。俗信引龍有兩種目的:一是請龍回來,興雲佈雨,祈求農業豐收,二是龍爲百蟲之神,龍來了,百蟲就躲起來,這對人體健康、農作物生長都是有益的。江蘇南通民間有用麪粉製作壽桃、牲畜,蒸熟後插在竹籤上,晚上再插在田間,認爲這是供百蟲之神和祭祀祖先的食品,祈求祖先驅趕蟲災,也希望百蟲之神不要危害莊稼。這一天,各地普遍把食品名稱加上“龍”的頭銜。吃水餃叫吃“龍耳”,吃春餅叫吃“龍鱗”,吃麪條叫食“龍鬚”,吃米飯叫吃“龍子”,吃餛飩叫吃“龍眼”等。那麼,爲什麼不是“二月一”或“二月三”呢?這和我們民俗中喜歡雙數有關。二月初三爲文昌(主宰功名之神)誕辰日,該日文人雅士敬奉文昌,求科舉登第。舊俗,兒童在二月二這天行開筆禮,表明開始正式學習。過去,讀書人要行四個禮,即開筆禮、進階禮、感恩禮和狀元禮,其中,開筆禮是人生的第一次大禮。開筆就是開始寫文章,儀式主要有拜孔子像、講授人生最基本的道理,贈文房四寶等內容。

二月二古已有之,唐人白居易寫詩讚道:“二月二日新雨晴,草芽菜甲一時生。輕衫細馬春年少,十字津頭一字行。”這說明那個時代人們就喜歡踏青遊玩;李商隱也說:“二月二日江上行,東風日暖聞吹笙。花須柳眼各無賴,紫蝶黃蜂俱有情。萬里憶歸元亮井,三年從事亞夫營。新灘莫悟遊人意,更作風檐夜雨聲。”這裏面更有草長鶯飛的美好景色。古代俗語也寫道:“二月二,龍擡頭,大倉滿,小倉流。”“二月二,三月三,清明寒食過三天。”“二月二,剃龍頭二月二,龍擡頭,蒸元旦,祭餘餅”。可見今天是個好日子,走,出去郊遊去。

二月二南方習俗有哪些

土地神古稱“社”、“社神”,傳說是管理一方土地之神。由於“地載萬物”、“聚財於地”,人類產生了對土地的崇拜。進入農業社會後,又把對土地的信仰與農作物的豐歉聯繫在一起。我國南方普遍奉祀土地神,又稱“土神”、“福德正神”,客家人稱“土地伯公”。“二月二”社日習俗內容豐富,主要活動是祭祀土地和聚社會飲,借敬神、娛神而娛人。

祭土地神,頌讚神祗,禱祝祈福。社日的'主要活動就是祭土地神,以祈求風調雨順、五穀豐登,這在很多文獻中都有記載。《周禮大祝》載:“太師,宜於社,造於祖,設軍社,類上帝,國將有事於四望,及軍歸獻於社,則前祝。”這裏的“宜於社”就是指祭祀社神以求福祉。

浙江畲族地區,每年農曆二月初二日人們備祭品祭祀土地爺等神,以保佑鄉人平安。故當地有俗語謂:“二月二,殺雞請土地。”(喬繼堂等:《中國歲時節令辭典》)清道光十年廣西《修仁縣誌》、民國廣西《凌雲縣志》等均有類似記載。桂東地區客家人稱“二月二”爲土地節,客家人居住的村邊都修建有土地廟。每年農曆二月二這天,他們備下煮熟的三牲祭品,帶上香火蠟燭、紙錢等到村邊土地廟祭供,場面肅穆,以求土地神庇護,得以安居樂業(王建同:《廣西客家研究綜論》第一輯)。

分祭肉,聚衆宴飲,奏樂歡娛。社祭作爲民衆歡聚節日的習俗,從春秋時期開始一直相沿,對於這種場景的描繪我們在很多史料及地方誌中都可找到。如西漢劉安《淮南子精神訓》載:“今夫窮鄙之社也,叩盆拊瓶,相和而歌,自以爲樂也。”南朝梁宗懍《荊楚歲時記》載:“社日,四鄰並結綜會社,牲醪,爲屋於樹下,先祭神,然後饗其胙。”清代袁景瀾《吳郡歲華紀麗》載:“二月二日爲土神誕日,城中廟宇,各有專祠,牲樂以酬。”《廣州府志》引《番禺志》載:“二月二日土地會,大小衙署及街巷無不召梨園奏樂娛神。”昔日那祭社的盛況及人們聚衆宴飲的歡娛場面,在這些記載中可見一斑。

飲社酒(治聾酒)。傳說社日酒可以治耳聾,因此人們稱社日酒爲治聾酒。宋代陸游《社日》詩:“幼學已忘那用忌,微聾自樂不須醫。”又作注曰:“古謂社酒治聾。”清光緒《通州直隸州志》載:“春分後戊日,村之民賽土神,置酒聚飲,曰:‘酒治聾。’”此外,在廣西也有此俗記載。民國《來賓縣誌》載:“蓋古者社日飲治聾酒,因以是恐村婦之溺愛耳。”民國《榴江縣誌》也載有春秋“社日”飲治聾酒的習俗。

食社飯、餈粑。社飯起源甚早,宋代孟元老的《東京夢華錄秋社》中就有此記載。晉周處《風土記》亦載:“荊楚於是日以豬羊肉調其飯,以葫蘆盛之相邀於人,以敦故舊之情。”食餈粑之俗多在廣東、廣西。廣西賀州客家人在土地節做餈粑吃,並且要放棠梨葉,傳說是吃了不怕雷公叫。

接社。即孃家在社日接新嫁的女兒歸寧。早在宋代,婦女在社日一般不參加祭社活動,而出現婦女於是日“歸寧”的習俗。民國廣西《桂平縣誌》《全縣誌》都載有此俗。

社戲。社日舉行的演藝賽會,爲酬神求福,要演“社戲”,又稱“土地戲”。宋代陸游《稽山行》說:“空巷看競渡,倒社觀戲場。”農村中春秋社戲,通常在廟臺或臨時搭建的野臺上演出。《中華全國風俗志江蘇》載:“二月初二,土地神誕辰。紙紮鋪剪紙爲袍,而粉繪之,人家買以作供。大街小巷,供當方土地,張燈於神前……縣署祠旁搭草臺,演土地戲。”魯迅先生的《社戲》一文,就生動描繪了清末紹興鄉間社戲演出。

禁忌。閨中忌動針線,忌勞作。唐代社日有婦女停做針線之俗,並有詩句說:“今朝社日停針線,起向朱櫻樹下行。”清代袁景瀾《吳郡歲華紀麗》引翟祜《居家宜忌》亦云:“社日令男女輟業一日,否則令人不聰(耳聾)。人家襁褓兒子,俱早起,恐社翁爲祟。”

南方二月二龍擡頭的習俗2

一、龍擡頭,早晨龍氣記得“採”

二月初二是辭舊迎新、轉來好運的吉日,猶如一年之始,一日之晨,因此在這天早晨,民間有“採龍氣”的習俗。

相傳,二月二是青龍昇天的日子,也是“採龍氣”的最佳時間,一般家中有老人的更是講究到了“卯月、卯日、卯時”(二月二早晨的5點到7點)這樣的吉時才能“採龍氣”,此時講究面向東方,深吸五口氣,這就是“採龍氣”,吸了龍氣,寓意着吸走了“財氣、運氣、福氣、喜氣和人氣”,一整年都會福運滿滿。

二、龍擡頭,2種美食記得吃

1、吃龍食

二月二龍擡頭,自然少不了吃些和龍有關的傳統美食,因此,這一天的吃食大多都以龍來命名,如吃滷肉被稱爲“食龍頭”,吃春餅被稱爲“咬龍鱗”,吃炸油糕被稱爲“吞龍膽”,吃饊子被稱爲“啃龍骨”,吃龍鬚麪被稱爲“扶龍鬚”,各種美食都被賦予了龍的含義。

既是要敬仰龍,爲何要將龍都吃進肚子裏?其實,在過去老百姓眼中,龍是吉祥、是福氣的象徵,龍的每個部位都沾滿了“福氣”,吃下去的並不是龍,而是龍身上的福氣,以龍祈福,生活纔會越來越美滿富足,風調雨順福氣多。

2、吃金豆

“二月二,吃豆豆”,在民間,每逢二月二,家家戶戶都要“炒金豆”,待炒開花後端到院庭,院裏會焚香設案,供上炒“開花的金豆”,待供奉完畢後和家人互相分享。所謂的“金豆”,其實就是我們現在常吃的“玉米花”,但二月二炒金豆的習俗從何而來呢?

傳說,當年武則天因篡位登帝,引得玉帝震怒,於是下令三年內人間不得降雨,但掌管布雨的龍王不忍百姓遭難,便違令偷偷給人間降雨,後來玉帝知道了,便將龍王鎮壓在大山下,並立碑道“要想重登靈霄閣,除非金豆開花時”,於是百姓紛紛尋找開花的金豆。

後來,到了二月二這天,百姓發現晾曬的玉米金黃髮亮,像金子一般,於是將它放進鍋中炒開了花,一傳十,十傳百,家家戶戶都這樣“炒金豆”,後來玉帝無可奈何只能讓龍王重登天庭。久而久之,吃金豆也就成了二月二的民間習俗,一是感謝施恩於民的龍王,二是祈禱來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

三、龍擡頭,3件事情不要碰

1、不碰針線剪刀

二月二龍擡頭這天,無論是大人還是小孩,都不能碰針線、剪刀等利器,但用於理髮的剪刀和推子除外,相傳二月二這天,龍王會擡頭觀天下,如果這些利器刺傷了“龍目”,龍王就會無法布雨,從而造成旱季,老百姓和莊稼都會遭難。

2、不碰石磨

在古時,老百姓認爲石磨就是龍頭,因此在龍擡頭這天,磨面的石磨不能使用,第一是怕壓住了龍頭,惹龍王不悅,二是怕磨面時將“龍頭”研壞了,因此在山東一帶,人們會提前一天,將磨房打掃乾淨,將磨得上下扇都擡起來,表示不能使用,也謂之“龍擡頭”。

3、不能用河水洗衣服

二月二這天是龍的日子,也是龍王布雨放水的吉時,民間認爲,這天婦女們不能用河水去洗衣服,因爲洗衣服會污了河水,河水一髒就會損傷“龍體”,屬於不好的象徵。

——老井說——

我國千百年來一直受“龍文化”的影響,人們相信,每逢二月初二,我們的“中國龍”會幻化成各種形式的仙靈,護佑着一代代龍的傳人,二月二龍擡頭自古就被老百姓視爲納祥轉運的日子,舊時的民俗雖沒什麼科學依據,但追求幸福生活的美好心願和如今都是一樣的,這些老傳統、老講究還是要懂得,並代代傳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