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論語》讀書筆記範文(精選10篇)

學識都 人氣:5.18K

認真讀完一本名著後,大家對人生或者事物一定產生了許多感想,需要好好地就所收穫的東西寫一篇讀書筆記了。那要怎麼寫好讀書筆記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最新《論語》讀書筆記範文(精選10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最新《論語》讀書筆記範文(精選10篇)

《論語》讀書筆記1

孔子的“君子愛財,取之有道,居敬興簡,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我想對各行各業的人們都有所啓發。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衆,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意思是指孔子說:“弟子在家就孝順父母;出門在外,則謙恭有禮,對人如兄弟一般,謹慎而誠實可信,要廣泛地去愛衆人,親近那些有仁德的人。這樣躬行實踐之後,還有餘力的話,就再去學習知識。”即在家要孝敬父母,在外在團結友愛,有愛心,以賢德的人爲榜樣,不斷激勵自己,努力實踐,完善自己的道德修養,這些做人的立身原則做好了以後,再學習文獻知識,以開闊視野,豐富思想。“德,人之本也,本立而道生。”

仁義禮智信,國人都按這一標準去做,社會會更加和諧,我們的國家會成爲文明、昌盛、禮儀之邦。

爲政方面,孔子講得最多。可我是學工科的,對這一方面也不太感興趣,就草草地看了一點。自然,虎頭而蛇尾也是很正常的。雖然這本經書我沒讀完,但已從中受益良多。所以有時間和精力的話,我一定會仔細的重讀幾遍,細品其中滋味。

《論語》讀書筆記2

從3年級開始,我認識了《論語》這本書。剛開始聽到沈老師說我們要開始讀《論語》的時候,大家都懊喪地嘆了口氣,很是煩惱。因爲對那個時候的我們來說,多讀一部經典就等於要了我們的命呀!同學們對《論語》的第一個態度十分明顯,那就是一個字:煩!我們讀了半年《論語》之後,對它的態度來了個90度大轉彎。因爲我們發現《論語》這本書真的非常好,它當中有許多有關做人的忠告,一個人只要多讀就會十分聰明,也很會做人。也難怪古人曾經說:“半部《論語》治天下。”

同學們也十分願意讀這本《論語》,不過還是有人對《論語》很煩。後來,我遇到了孫老師,孫老師向我們推薦了一款論語書,這本論語書上的字是有拼音的,字也非常大,而且它還不會框死人的思想,因爲它是沒有註釋的。當然,這種論語書受到了同學們的一致好評。我也買了一本,然後驚異地發現學起《論語》來非常輕鬆。

我終於找到讀書真經了,原來是這麼簡單:口唸、心記、耳聽。不過我覺得“讀書真經”說起來簡單,做起來可不容易啊!現在我在讀五年級,才做到了“讀書真經”中的要求,真是不容易啊!你們也來讀讀這本《論語》,好嗎?

《論語》讀書筆記3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這句話告訴我們每個人都有各自的特長,要學會取長補短;子曰:“德不孤,必有鄰”這句話告訴我們品德好就一定會有朋友;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非動”這句話告訴我們要做事要符合禮的標準……在《論語》這本書中我讀到了很多句名言,讀這本書讓我瞭解到很多人生的道理。

在這本書中我最喜歡的還是孔子在《學而第一》中說的那句“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這句話告訴我們快樂的人生從身邊點滴事情做起:在學習的時候經常去溫故舊的知識,就會感到快樂;有朋友從遠方來,也是一件快樂的事;別人不瞭解自己也不感到生氣,這就是一個君子的表現。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也可以用這樣的方法獲得快樂:在學習新的知識的時候,不要有畏懼的心理,可以聯繫已經學過的知識來解決新的難題。就像解答奧數題,總是從最簡單的原理入手,耐心地一步一步分析,當你解開難題的時候,快樂的心情就像潮水一般涌上心頭,這時學習不也變得快樂了嗎?

我們在生活中要像孔子所說的那樣,把每一件事都當成快樂的事去做,那麼你就會擁有一個快樂的人生。

《論語》讀書筆記4

孔夫子曾經說過“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以及“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諸如此類的話,並且還說過“吾十有五而志於學”。孔子一直活到了七十二歲,五十七年的經歷使他仁德兼備,學問淵博,成爲冠絕一時的大學問家,大思想家,可謂是震古爍今(不敢說後無來者,也起碼是前無古人了)。以如此身份,當他的高足問他時,他的回答竟然是“朝聞道夕死可矣”,多麼令人不可思議!

作爲一個完全有足夠的資本炫耀自己的大學問家,孔子還有必要孜孜不倦的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無限的學習探索中去嗎?答案是肯定的。

孔子的特點不是探求天地萬物的具體性理,而是探求社會與人生的具體性情。因爲世間萬物的客觀規律也許是有限的,但是人的具體感情是無限的。作爲有限的“人”,探究的是無限的'“人”,這也正是讓孔子感到學無止境的原因。人的性情舉止,是處於不斷的變化過程中的,每探究出新的內容,就打破了原來的舊的規律。“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孔子把話已經說得很明白,去了解人性,纔是最困難的。而孔子最精闢的論述,也自然而然體現他對人性的入木三分的見解。

陶行知說過。

《論語》讀書筆記5

孔子的生活方式深入到每一個國人的生活之中。孔子說“君子謀道不謀食”,當然,他是肯定人的現實利益的,此話只是強調了人還應該超越這種狹隘的利益,所以孔子“飯蔬食,飲水,曲耾而枕之,樂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

他這種單純的生活方式深刻的影響了歷代知識分子,使他們義無反顧的選擇了清貧而高貴的生活方式,它厚重了國人的人格,堅持了國人的氣節。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這是孔子對其一生的感嘆,可這可謂是千年一嘆,此後千年,這被歷代國人奉爲自己的人生參照標準,每個人都將這一標準用來衡量自己人生的境遇,至今依然。總之,孔子的生活方式本是獨特的,但這種獨特的生活方式卻漫延了兩千年,滲入了人們生活中的點點滴滴。

除此之外,《論語》的精彩之處還比比皆是,如“可言而不與之言,失人;不可與言而與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還有孔子那種肯定人受天命支配,有認爲人可以通過一定的努力而開創一番事業,進而天命即生生不息的觀念,至今都是熠熠閃光。總之,《論語》是一部經典中的經典,經典就應常讀,常讀常新。

《論語》讀書筆記6

俗話說的好:好曲不厭百回唱,好書不厭百回讀。現代名著是這樣,古代人留下來的經典著作也同樣如此,比如孔子的論語就是一部很好的書!

《論語》的作者孔子也是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孔子聰明好學,青年時期便精通禮、樂、射、御、書、數六藝。

現在通行的《論語》共20篇,493章,大部分內容爲孔子回答弟子們的提問;一部分不屬於問答,只是孔子的言論。《論語》涉及的領域極其廣泛,涵蓋哲學、政治、經濟、論理、美學、文學、音樂、道德等諸多方面,是研究孔子及儒家學說的主要文獻。

《論語》中的知識是無窮的,宋朝開國宰相趙普每天回家都關起房門苦讀。後來家裏人發現他的書箱裏藏的只有一部《論語》,有一次+宋太宗和趙普閒聊,便問道:“有人說你只讀一部《論語》,這是真的嗎?”趙普老老實實的回答說:“臣所知道的的確不超出《論語》。過去臣用半部《論語》輔助太祖平定天下,現在臣用半部《論語》輔助陛下,便足以使天下太平!”

《論語》裏閃爍着人性光輝的東方智慧,經過兩千多年的洗禮,已得到世界範圍內越來越多人的理解和認同,成爲了世界的財富。

《論語》讀書筆記7

《論語》告訴大家的東西,永遠是最簡單的。

《論語》的真諦,就是告訴大家,怎麼樣才能過上我們心靈所需要的那種快樂的生活。

孔子提倡仁愛,但他並不認爲應當以喪失原則的仁愛之心去寬宥所有人的過失。《論語》告訴我們,要本着平等和理性的態度去尊重每一個人,且彼此之間要留有一點分寸,有一點餘地。常言道:世界是個大家庭。既然是在“家”裏,就不免人各有志,人各有稟性,正如有愛螃蟹,有人愛鱸魚,不過都是求真的一種心境。只要不越於原則,還有什麼不可以真心待人,真誠說話,真情做人的道理呢!

品味人生,修身養性,其目的正是要在愉快地生活中做好這一次穿越。淡泊的襟懷,曠達的心胸,超逸的性情和閒適的心態去生活,將自己的情感和生命融入自然狀態,這樣才無愧與天地,也才能如孔夫子教導我們快樂地生活的祕訣那樣,去找到你內心的安寧。

《論語》,作爲一部先聖的經典,帶給後人的啓迪和價值是說不盡的,而且越是隨着社會的發展,文明的進步,孔子及其學說的魅力會越發真實地展示出來。

《論語》讀書筆記8

在這個假期裏,老師又上我們背誦了《論語》這本書,再次走進論語,給我的感受有很多。

孔子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他的智慧啓迪着一代又一代的人,所以後人稱他爲“聖人”,這就是我們常說的孔聖人。

《論語》教會我如何學習,例: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爲師矣。這句話的意思是:在溫習舊知識時,能有新體會。新發現,就可以當老師了。

《論語》又教會我如何做人:例如: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大車無輗,小車無軏,其何以行之哉?這句話的意思是:作爲一個人,卻不講信用,是根本不可以的。就好像大車沒有輗,小車沒有軏一樣,如何行走呢?

《論語》還教會我如何孝順父母,例如: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子父之道,可謂孝矣。這句話的意思是:其父母健在的時候觀察他的志向,父母去世後就要觀察他的行爲,三年後沒有更改父母的爲人行動,那就算是孝道了。

如果下次還能再讀到這本書,我一定會更加認真,更加仔細的閱讀!

《論語》讀書筆記9

作爲對於儒家原典思想的現代闡釋,《論語今讀》表達了李澤厚和孔子的對話。一方面,李澤厚讓孔子復活,仍然以其生命力向人們言說;另一方面,他又憑其獨特的方式針對孔子的問題給予回答。對於本書的讀者來說,值得思考的不僅是孔子自身的思想,而且是李澤厚所闡釋的孔子的思想。

李澤厚認爲,《論語》這本書所宣講、所傳佈、所論證的那些“道理”、“規則”、主張、思想,已代代相傳,長久地滲透在中國兩千年來的政教體制、社會習俗、心理習慣和人們的行爲、思想、諺語、活動中了。它已成爲規範整個社會活動和人們行爲的準則和指南,並且“百姓日用而不知”,由文化而心理,不僅極大地支配和影響了人們的思想、理解答認識,而且也作用於人們的情感、想象和信仰,是有關中國文化的某種“心魂”所在。孔子和《論語》所代表的儒學,在塑建、構造漢民族文化心理結構的歷史過程中起到了無可替代、首屈一指的嚴重作用。

因爲重要,李澤厚重新譯註了《論語》,並圍繞今日如何讀《論語》這個中心,寫下了自己的評論、札記和解說,統稱爲“記”。它們長短不一,品類不齊;或講本文,或談哲學;或發議論,或表牢騷;或就事論理,或借題發揮;並無定規,不一而足。

《論語》讀書筆記10

·子曰:“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惡乎成名?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

從前有個故事叫《安貧樂道》,這個故事講了原憲聽了孔子的話,要在怎麼貧苦也要讀書,沒有多餘的財富是貧苦。子貢卻只要財富,但他聽了原憲的話,只是慚愧的離開了。這個故事講到了:如果是富有與貧窮,都想要富有。但是有道德,愛學習,讀書纔是最重要的。

還有個小故事是《佛會知道》,這故事就講,做人要誠實,就算老闆不會發現,但是佛也會知道。所以我們要認認真真做事,清清白白的做人。

在生活中,我也遇到過這樣的事:那一次,朋友說她的水彩筆用完了,就去向她的好友去借,她的朋友本想,算是朋友的份上,借她用幾天吧。誰知道她“一用不復還”。這個故事就講了,雖然一個水彩筆不值多少錢,但也是用錢買的,我們要認真對待每一件事情。

以後,我看見了這樣的人,便去對他說,要做個君子,學會講道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