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的讀書筆記範文(精選27篇)

學識都 人氣:8.81K

認真讀完一本名著後,你心中有什麼感想呢?需要好好地就所收穫的東西寫一篇讀書筆記了。你想好怎麼寫讀書筆記了嗎?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論語的讀書筆記範文(精選27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論語的讀書筆記範文(精選27篇)

論語的讀書筆記1

《論語》子路篇第18,葉公語孔子曰:“吾黨有直躬者:其父攘(注:偷盜)羊而子證之,”孔子曰:“吾黨之直者異於是:父爲子隱,子爲父隱,直在其中矣。”

說老實話,如果我的親人做了錯事或者犯了法,我也是會爲其隱瞞包庇的,我相信絕大多數人也是會這麼做的,人之常情嘛,不過我還能意識到我這麼做是錯誤的,而且違法,如果沒被抓住就算了,抓住了就認栽。

可孔子就能夠厚顏無恥顛倒黑白地說“直在其中矣”,你要幹壞事你就幹嘛,你還硬要強詞奪理把你幹壞事說成是“正義的”,自此之後,就開創了中國人一種很惡劣的傳統:即,到底什麼是正義,真理,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人們可以隨心所欲地將自己想要達到的目的解釋成是“正義”“真理”。

論語的讀書筆記2

原文:有子曰:“其爲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爲仁之本與!”

譯文:有子說:“做人,孝順父母,尊敬兄長,卻喜歡冒犯長輩和上級的,這種人是很少見的;不喜歡冒犯長輩和上級,卻喜歡造反作亂的人,這種人是沒有的。君子要致力於根本,根本確立了,治國、做人的原則也就產生了。所謂‘孝、悌’可爲‘仁’的根本吧。”

百善孝爲先。孝敬父母是人之根本。我們每個人的生命都是父母給予的,父母把我們帶到這個世界來,這是永遠都無法回報的。不孝敬父母的人,永遠不能和他做朋友。尊長愛幼是做人的根本之一。

所謂”仁、義、禮、智、信。”有可能是當時缺失的東西。當時亂世,缺失的東西太多,所以被提倡的東西也多。當今社會亦是如此,問題嚴重了,就會被重視起來,大家都提倡的、都重視的,恰好是人們缺失的。

論語的讀書筆記3

原文: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爲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譯文:曾子說:“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爲別人出主意做事情,是否忠實呢?和朋友交往,是否真誠講信用呢?對老師所傳授的知識,是否複習了呢?”

吾日三省吾身非常重要。反省自己越多,對自己的認識越深刻,也就越有思想。反省自己可以見賢思齊,見不賢而自省。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有利於完善自己的修養,完善自己的學習,完善自己的工作,不斷地完善和改善最後才能不斷地超越自我達到成功的彼岸。

爲別人出主意要像自己做事情一樣,和朋友交往必須真誠。總之對已、對人要忠誠、誠信。對待老師傳授的知識與技能要常複習,而且必須要落實在行動上,去實踐它,所謂“學以致用”。這裏的習絕不可以單單理解爲複習,應包含認真實踐。

論語的讀書筆記4

原文:子曰:“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

譯文:孔子說:“治理擁有一千輛兵車的諸侯國,要嚴肅慎重、專心認真辦理國家政事,又嚴守信用;節約財政開支,又愛護部下和人民;按照農時的忙閒去使用民力。”

管理者能做到:敬事而信,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這是一種理想的境界。做事嚴肅認真,這是一種敬業精神,也是對社會和羣體的敬畏和尊重;嚴守信用是一個人的品德和修養,是立人之本。古人做到這一點不是很容易,現代人能夠做得很好更不容易。注重節儉,這是一種美德,愛護員工和人民是管理者的美德。使民以時,這是一種尊重自然規律、尊重農業生產規律、尊重農民生活規律的科學做法,我們現在可以把它推廣到各個領域,那麼這個詞就是符合時宜地做事,根據合適的時間、合適的地點、有利的條件,去做有利有益的事情。

論語的讀書筆記5

原文: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從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譯文:孔子說:“孩子們,在家要孝順父母,出門要尊敬兄長;做人言行要謹慎講信用;廣泛地與衆人友愛,親近有仁德的人。這樣做了還有餘力,就要用來學習各種文化知識。”

這一段被例在《弟子規》之首。古人認爲做人首要的是孝,所謂的百善孝爲先。孝表現爲愛父母,尊重父母、順從父母。當然像晨省昏定,到是沒有必要,但出門前向父母道聲別,回家向父母打聲招呼,父母需要照顧時必須在身邊照看一下。生活中的尊重禮節必須要做到,與父母意見不一致,可以溫順地交流,當父母有錯時採取溫馴的方式指出等。在外面要尊重兄長,可以推廣到年長的朋友。謹慎處事、嚴格要求自己、加強修養,對待人和事要講究誠信,不欺人不欺已。博愛衆人,與人爲善,與修養的人、有良好品德的人交往成爲朋友。在做人和做事上有餘力之後,就可以學習種文化知識了。

論語的讀書筆記6

在我們班的圖書角里,我利用課餘時間,讀了一本非常有教育意義的書——《論語》。這本書是春秋戰國之際,記載古代大思想家孔子及其學生言行的一部書,語言簡練而形象生動,裏面涉及哲學、政治、經濟、教育等各方面。

《論語》內容非常豐富,是儒家文化的經典著作。其中有這樣的句子,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意思是說:“只學習不思考就會越來越迷惘,只思考不學習就很危險了。”

告訴我們讀書人如果只接受書本的知識,而不知道用自己的腦子去思考,是雷聲大,雨點小。我想把它作爲座右銘,時時提醒自己。古典文化是一個民族留給後世的精神之火,而少年兒童就是接過這火把的最好人選。這束火把,一定會陪着我們更好的走過屬於自己的人生。我建議,同學們都來學習《論語》,多讀古典書籍,一定會受益無窮,這燦爛的火光會照亮一生。

論語的讀書筆記7

讀了《論語》這篇著作,我受用不盡,不僅知道了做人的道理,還親密接觸,讓我對孔子瞭解的更深更多。

《論語》書是對孔子日常生活的舉止與語言方式,還有記載中國史代偉人對孔子的評價與生活故事。三人行,必有我師焉。這句話反應了孔子與別處倆人行走中,必定有一位是其師傅,還反應了孔子好問好學的不屈不撓的學習精神;他還非常謙虛,自己成了老師,還是求學,對問題都不恥下問;不像我們,遇到獎勵就萬分驕傲,遇到困難就不理不睬。

在我練字期間,我在書法班的名譽上是大名鼎鼎的;於是,我非常驕傲,在學校的作業本上寫得亂七八糟,還差點被批入“差字黑名單”;自從讀了這本著作,我在數學方面的字體大有進步,連老師都對我刮目相看;有一次,還在課堂上公開讚揚我的作業本呢!原來論語是多麼重要啊!

因此,我們要向孔子學習,不能驕傲自大,要做一個謙虛有學問的人,並向孔子取長補短,讓自己更完美!

論語的讀書筆記8

《論語》這本書是春秋時期大儒學家、文學家孔子的作品。這本書講訴了孔子與別人的對話。

其中有許多句子非常耐人尋味,如: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意思是隻讀書學習而不思考問題,就會迷惑而沒有收穫;只空想而不讀書學習,就會疑惑而不能肯定。我覺得孔子這麼說非常的政黨。我學習打羽毛球也是一樣,光學習而不思考,就會沒有收穫,但是光思考動作而又不學習,就會疑惑而不能肯定。

還有一些句子我也非常喜歡,如: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而改之。意思是:幾個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一個人可以做我的老師,我學習他好的品德,看到他不好的地方,就作爲借鑑,改掉自己的缺點。孔子這樣謙虛的精神,真令我敬佩。我長大以後,也一要做一個像孔子一樣謙虛、令人喜愛的人。

《論語》這部傳誦久遠的書,是多麼的有道理!

論語的讀書筆記9

粗看《論語》,不過是一本語錄,與其他的語錄沒什麼差別。可細細品來,孔子及其弟子的有關修身(內聖)、治國(外王)的思想流連於語錄的字裏行間。

學貫中西的學者們常把孔子和古希臘哲人蘇格拉底相提並論。蘇格拉底是被雅典民主政權處死的,據說是自由精神阻止他逃亡。但我更喜歡孔子的直言不諱:“道不行,乖桴浮於海”,這同樣是一種自由精神。

就我看來,人的一生中秉懷着許多有關生活的觸動,只是很多時候,這些觸動沒有點燃讓我們人格震撼的導引線,而使我們困窘地活着。于丹的《論語》心得中,雖然從其獨特的個性視角出發解讀《論語》。但畢竟是一種頗能爲大衆認可的個人獨特的對於《論語》的感悟。每個人要是想要在《論語》中找到讓我們人格震撼的導引線,還需自己到論語中慢慢尋覓。

《論語》告訴大家的東西,永遠是最簡單的。《論語》的真諦,就是告訴大家,怎麼樣才能過上我們心靈所需要的那種快樂的生活。

論語的讀書筆記10

今天,我讀了《論語》的第二章,其中給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因爲這句話,我便思索了起來:

君子兩字在過去是指身份地位高貴的人,小人在過去則是指身份地位低賤的人。而孔子卻將這君子與小人重新定義了,現在很多時候君子都是指品行高尚的人,小人則是指品行低下的人。所以我們只要正大光明,就是君子,小人則相對陰暗一些,我們應該老老實實,大大方方去做人,而不應該鬼鬼祟祟去做人。

周而不比,是指合羣而不偏私,比而不周指小人總是疏遠大家,幾個人混在一起,像個小圈子,就像我們班有些同學也是如此,組成小圈子是沒什麼錯,可是如果整天在小圈子裏陰暗地對別的同學說長道短,是非,這種行爲就是小人了。這些便是我的理解,很清楚,我是要做君子的,所以要時刻提醒自己不能隨便講別人的是非。

論語的讀書筆記11

《論語》,是一本對中華民族的政治,經濟,道德,倫理,人性的形成都產生倫理極爲深遠的影響,可以說,它是中華民族與世界各國共同的財富。在1988年1月巴黎貝爾獎獲得者的聚會上,瑞典的漢內斯,阿爾夫曾今講過:”人類要生存下去,就必須回到25個世紀以前,去吸取孔子的智慧。“

不止我們中國人,就連世界也對孔夫子說的話有着高尚的評價,因爲論語讓我們變得勤奮,謙虛,熱情……,也告訴我們做人的道理和做事的理論。這本書讓我們知道美與醜,真與假,善與惡,讓我們從小就樹立起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如果你們也認真讀讀《論語》,吸取其中的道理,就會讓你們成爲一個高尚的人,一個真正有才學的人!

《論語》告訴大家的真理永遠是最簡單的,它只是把我們內心的良知激活了。書中,每一則的篇章不長,但是無言也是一種教育。

《論語》,讓我們在聖賢的光芒下學習成長!!

論語的讀書筆記12

過去曾有過“半部《論語》治天下”的說法。在延續一千多年的科舉時代,《論語》也是國家錄用官員考試的指定教科書。但是隨着時代的變遷,治理國家的環境變了,治理國家的方式自然也會發生根本性的變化。

因此在二十一世紀的今天,還指望通過兩千多年前形成的《論語》上面制定的治理國家的方式來管理國家,是不切實際的。

所以我根據開放社會的理論、從國際視野的角度、圍繞怎樣學習文化知識和怎樣學習做人的主題,從整部《論語》中選擇了一半與此有關的部分,按照“教育、孝順、仁愛、誠信、禮節、義利、察人、交友、鬼神、志向、反省、君子”這十二個分類推薦給大家,讀書筆記。希望能對大家學會怎樣做人有所參考。另外,爲了保證《論語》的完整性,我們同時也在這本書的結尾,附上了整本《論語》的全文。一來可以讓大家瞭解本書所選擇的部分在《論語》中的具體出處,二來也可以爲那些有興趣學習整本《論語》的讀者提供一個方便。

論語的讀書筆記13

《論語》告訴大家東西,永遠是最簡單。《論語》真諦,就是告訴大家,怎麼樣才能過上我們心靈所需要那種快樂生活。

孔子提倡仁愛,但他並不認爲應當以喪失原則仁愛之心去寬宥所有人過失。《論語》告訴我們,要本着平等和理性態度去尊重每一個人,且彼此之間要留有一點分寸,有一點餘地。常言道:世界是個大家庭。既然是在“家”裏,就不免人各有志,人各有稟性,正如有愛螃蟹,有人愛鱸魚,不過都是求真一種心境。只要不越於原則,還有什麼不可以真心待人,真誠說話,真情做人道理呢!

品味人生,修身養性,其目正是要在愉快地生活中做好這一次穿越。淡泊襟懷,曠達心胸,超逸性情和閒適心態去生活,將自己情感和生命融入自然狀態,這樣才無愧與天地,也才能如孔夫子教導我們快樂地生活祕訣那樣,去找到你內心安寧。

論語的讀書筆記14

相比第一篇《學而》而言,《爲政》的主要談爲政之道,但從文本章節而看,多有爲講孝,講君子,講道義的內容。爲政之道,孔夫子爲什麼需要談論這些點呢?

先說孝,孔子思想以“仁”爲本,而孝又是“仁”的根本表現。《爲政》中,有四個人問孔子“孝”,問題大體相同,但孔子的回答卻各不相同,從某些方面體現出孔夫子“因材施教”的思想。孟懿子和孟武子爲魯國大夫,孔子則基於當時的禮崩樂壞的情況回答他們。孔子以禮相答,說孝應是禮制相符。人爲萬物之靈,平民百姓會盡力侍奉自己的父母,他們樸素、孝順,沒有貴族的華貴,但用心敬父母。可見,人再無情,在父母面前,都需要有誠敬之心。

再說君子,君子是一種什麼樣的人,可以從多方面解答。首先,君子一言九鼎。言而無信,如大車無輗,而小車無軏是走不遠的。再者,君子之爲,以言地教民,唯有講道義,纔可得民心。

綜上可見,孔子所述,在於爲政,而言君子、孝心、道義,類比之送也。

論語的讀書筆記15

在這個盛夏中,我仔細地閱讀了一本擁有三千多年曆史的一本中華經典讀物《論語》。

讀了這本書後,我覺得它傳遞的是一種樸素而又>溫暖的生活態度和良好的道德品質。《論語》是孔子弟子記錄的言行的一本名著。論語全書二十篇,四百九十二章,它是儒家思想的著作,古人有說:“半部論語治天下。”可想而知,熟讀《論語》之後的人知識有多麼淵博啊!

在《論語》這本書中,孔子曾說過:“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我相信每個人都非常熟悉這句名言,而且也經常掛在嘴邊。這句話的意思也就是說學習了知識又按時實踐,不也是很愉快嗎?讀了這句話,我深深地感悟到了孔子希望我們學習了一樣本領後就要經常去練習,這樣纔不會忘記。

讀完《論語》就會覺得它主要引導我們怎樣學習、複習;怎樣爲人處事;怎樣去合作??而且都圍繞一個字“德”。

希望同學們也去閱讀一下《論語》這本書,也去領略其中的道理。

論語的讀書筆記16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十月,在《論語別裁》上篇中黯然逝去。接觸到南懷瑾大師的作品純屬意外。中旬一個週末,在三樂文創書店無故亂翻書。偶然翻看到一本由南師後代記錄其家族三代人生經歷的傳記《人生路漫漫——南懷瑾家族三代的人生浮沉》。可惜後半部沒有看完,前半部着實吸人。南師從幼便熟讀經史,家族讀書學習氛圍濃厚。很多基礎知識都是在少年時期完成,真的感慨其父親的遠見卓識。正合了老話: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看過一半此書後,便對南先生頗感興趣。

遂買了此書《論語別裁》,以作閒暇讀書之用。花了大半月時間,粗略看完上篇。僅以此公衆號作爲讀書筆記的記錄載體,與諸君共勉。

先小小作此介紹,後續會陸續更新相關心得。以論語《學而》篇中曾子的話作爲本文的結尾。也與本公衆號最初創立的初衷相呼應。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爲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論語的讀書筆記17

或曰:“雍也仁而不佞。”子曰:“焉用佞?御人以口給,屢憎於人。不知其仁,焉用佞?”

焉用佞?何必要能言善辯呢?御人以口給,屢憎於人。靠着嘴多舌快和人爭辯,常常讓人憎惡。

伶牙俐齒不代表自己就是聰明、正確。以德服人,不是以嘴服人。我的“辯論無益”思想大都來自於《論語》,現在更是覺得如此,嘴巴凌厲,不如腦子凌厲;言辭敏捷,不如思想敏捷;口才好,不如心態好。

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

朋友信之,少者懷之,基本上能做到。老者安之,嘿嘿,就差了點。媽媽都快七十了,還要替我擔心,上次心臟不舒服,如果不是實在難受,不會找媽媽要救心丸,實在不想看到她擔心的樣子。不過,好像隱瞞也不是讓父母安心的方式。

能取信於朋友,也能關懷比我年紀小的人,就是讓長輩安心,這點還得再努力。

論語的讀書筆記18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論語》爲政第二)這裏講的是如何調和“學”和“思”的矛盾,作爲一個理科的學生,我覺得我對這個問題有相對深入的理解。只學而不思,不易發現別人的錯誤,也不容易有自己的思想。就像讀《論語》,買一本書回來,刷刷幾下讀完,即使過目不忘,學到的也是別人的東西。

思而不學,則會進展緩慢,而且容易鑽進牛角尖出不來。這時如果能夠參考一下以往人們對同一問題的看法,則很可能會有豁然開朗的感覺。荀子也說過“吾常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所以,孔子告訴他的弟子,在學習中要把握好“學”和“思”這對矛盾。

論語的讀書筆記19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這裏講的是如何調和“學”和“思”的矛盾。作爲一個理科的學生,我覺得我對這個問題有相對深入的理解。只學而不思,不易發現別人的錯誤,也不容易有自己的思想。就像讀《論語》,買一本書回來,刷刷幾下讀完,即使過目不忘,學到的也是別人的東西。思而不學,則會進展緩慢,而且容易鑽進牛角尖出不來。這時如果能夠參考一下以往人們對同一問題的看法,則很可能會有豁然開朗的感覺。荀子也說過“吾常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所以,孔子告訴他的弟子,在學習中要把握好“學”和“思”這對矛盾。

論語的讀書筆記20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這則論語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雖然這句話出自兩千多年前的孔子之口,但至今仍是智理名言,意義至大。

在我們日常生活中,每天都要接觸的人甚多,而每個人都有一定的優點,值得我們去學習,亦可成爲我們良師益友。反省自己,是自覺修養的精神。這樣,無論同行相處的人善於不善,都可以爲師。

這則論語還表現出了孔子的兩個精神:一,擇其善者而從之,見人之善就學,是虛心好學的精神;二,其不善者而改之,見人之不善就引以爲戒的精神。

這則論語真不愧是孔子所說出的智理名言呀!

論語的讀書筆記21

孔子有點小心眼。一天,孔子正在上課,一個青年闖進來,拿着寶劍舞了一陣,劍鋒好幾次逼近孔子,孔子動也不動。後來孔子收了這個青年做學生,他就是子路。但是孔子時不時會讓子路難堪。

比如說,子路、公西華、冉有、曾皙侍坐那一次,子路說了自己的理想,卻落了個“夫子哂之”的下場。還有一次,閔子、子路、冉有、子貢圍在孔子身邊。子路看上去剛強英武,其他人則溫和正直,安詳從容,孔子就說:“像子路那樣,是不得x死的樣子。”

論語的讀書筆記22

《論語》的編輯者不止一個人,有千千萬萬的人。

《論語》的語言簡潔精練,含義深刻,其中有許多言論至今被世人視爲至理。它以極具典範意義的語言。《論語》中所記循循善誘的教誨之言或啓發論辯,侃侃而談其中不少對話場景栩栩如生,生動傳神。書中不僅有關於他的儀態舉止的.靜態描寫,而且有關他的個性氣質的傳神刻畫。

《論語》成功描寫了一些孔門弟子的形象。如:子路的率直魯莽,子貢的聰穎善變,顏回的溫雅賢良,都稱得上個性鮮明,能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還讓我知道了,孔子是個十分守禮節,連顏回死後,他都還守着禮節,不肯把車子賣掉,可見孔子多麼深明大義啊!

《論語》是國學經典,涉及到人們生活諸多方面,如:如何從政,如何塑造正人君子,如何教育弟子,如何與人交往,堪稱中國傳統智慧的源泉和寶庫,千百年來一直指導着人們修身養性,治國安邦。它所反映出來的兩千多年前的社會精論,富有哲理的名言名句,是中華民族文明的歷史展現。

讓我們慢慢的開始背《經典》,從底做起,知道古人的思想,從世代相傳的經典中,學習到人生的哲理,豐富自己的人生!

論語的讀書筆記23

“子入太廟,每事問。或曰:“孰謂鄹人之子知禮乎?入太廟,每事問。”子聞之,曰:“是禮也。”

意思就是孔子去了太廟,每件事都問,有人說:“誰說叔梁紇的那個兒子識禮?他到太廟什麼都問。”

孔子聽後,說:“這樣纔有禮貌啊!”

在我的生活中,也有許多這樣的事情:有一次上語文課,我實在是不懂一道題,可是我又怕問了有人會嘲笑我,說我連這個都不會!所以我就沒有問。後來一次語文考試,有道題就是我不懂的那道,所以沒寫。試卷發下來後,我只拿了92分。回家後,媽媽看了試卷,問了我那道題,我說:“我……我不懂!”“你不懂?”媽媽說,“不懂就要問啊!”“我沒敢問,怕同學笑我。”我回答。“這有什麼好笑的,人人都有不懂的時候,不懂就要問,老師遇到不懂的也要搞懂啊!”

有了媽媽的支持後,我去找了老師問問題。“哦,原來你不懂這道題啊!爲什麼不早問呢?這道題是這樣的……”老師講完後,我就懂了,

也從那時候我就開始學會問問題了。在生活中遇到不懂的就要問,不要不懂裝懂,要不然吃虧的是自己!

論語的讀書筆記24

作爲當今的父母大多認爲,子女的教育是自我最大的課題。我也不能脫俗,總期望自我的女兒能歡樂健康地長大,總怕自我沒有教育好她。女兒11歲了,開始構成自我的人生觀和世界觀了。我不想把我的強加給她,所以,我買了一套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叢書,期望她會從中有所啓發。《論語》是十本之一,也是她認真閱讀的第一本。

我以前沒有系統地讀過《論語》,和女兒一齊讀時才發現,我許多爲人處世的原則原先都能夠在書中找到依據。我很遺憾,以前沒有認真的閱讀過《論語》,更期望女兒能夠從中有所“悟”,如願的話,女兒會從中大獲裨益的。

孔子的學習觀,我十分欣賞。他提倡學習不僅僅限於書本,更重要的是學習做人和做事,強調在實踐中學習。這與當今社會對孩子們的要求是很一致的。如今的孩子,不僅僅要學會知識,更重要的是學會學習,注重本事和人際交往的培養。而這些,孔子在許多許多年前就用一句句精闢的經典格言告訴了我們應當怎樣去做。

我不認爲女兒學了“見賢思齊”就能立志成爲聖人,學了“事父母,必竭其力”就能極孝,學了“學而時習之”就能學會學習,她的領悟需要時間,閱讀《論語》只是對她的思想道德的一個啓蒙。

論語的讀書筆記25

“半部《論語》平天下!”孔子那睿智閃光的語言光照古今!後世的文人墨客、平常百姓受其深遠的影響也不勝枚舉!

“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這句話的道理是:別人不瞭解我,我卻不怨恨,這不正是君子的品德嗎?孔子說的這句深刻而又蘊含哲理的話,告訴(用詞不準,建議改爲:不外乎告誡)人們修養是如此的重要。修養好像花兒在寂靜中開放,成功的果子在光明裏結實。

因爲司令部在集合開會時,他總會第一個到,然後走到地圖前,用手指着敵人應在什麼地方出現,我軍現在在哪?如何擋住敵人的去路,而將他們一網打盡?他在那似乎總是在自言自語,到會的人都說他什麼都不懂,卻在那自言自語一定是發瘋了。

華西列夫斯基聽到大家的非議後並沒有生氣,依舊在那裏想着大事……開會時讓他發言,他一會說這兒,一會說那兒,雲裏霧裏,在坐開會的人都聽得稀裏糊塗,斯大林來回踱着步子慢條斯理地說道:“坐下吧,我親愛的華西列夫斯基同志,你不要說了,還是讓我來說吧!”斯大林把戰爭形勢分析得頭頭是道,讓人聽了不由得心服口服。

論語的讀書筆記26

《論語》的語言簡潔精煉,含義深刻,其中有許多言論至今仍被世人視爲至理。

《論語》以記言爲主,“論”是論纂的意思,“語”是話語,經典語句,箴言,“論語”即是論纂(先師孔子的)語言。《論語》成於衆手,記述者有孔子的弟子,有孔子的再傳弟子,也有孔門以外的人,但以孔門弟子爲主。《論語》是記錄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書。

作爲一部優秀的語錄體散文集,它以言簡意賅、含蓄雋永的語言,記述了孔子的言論。《論語》中所記孔子循循善誘的教誨之言,或簡單應答,點到即止;或啓發論辯,侃侃而談;富於變化,娓娓動人。

《論語》又善於經過神情語態的描述,展示人物形象。孔子是《論語》描述的中心,“夫子風采,溢於格言”(《文心雕龍?徵聖》);書中不僅僅有關於他的儀態舉止的靜態描述,並且有關於他的個性氣質的傳神刻畫。

此外,圍繞孔子這一中心,《論語》還成功地刻畫了一些孔門弟子的形象。如子路的率直魯莽,顏回的溫雅賢良,子貢的聰穎善辯,曾皙的瀟灑脫俗等等,都稱得上個性鮮明,能給人留下深刻印象。孔子因材施教,對於不一樣的對象,研究其不一樣的素質、優點和缺點、進德修業的具體情景,給予不一樣的教誨。表現了誨人不倦的可貴精神。據《顏淵》載,同是弟子問仁,孔子有不一樣的回答,答顏淵“克己復禮爲仁”,答仲弓“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己所欲,甚施與人”,答司馬中“仁者其言也訒”。顏淵學養高深,故答以“仁”學綱領,對仲弓和司馬中則答以細目。

又如,同是問“聞斯行諸?”孔子答子路:“又父母在,如之何其聞斯行之!”因爲“由也兼人,故退之。”答冉有:“聞斯行之。”因爲“求也退,故進之。”這不僅僅是因材施教教育方法的問題,其中還飽含孔子對弟子的高度的職責心。

論語的讀書筆記27

子曰:“君子不器。”

寫過一篇《君子不器》。現在仍是這個觀點,但有少許的改變,或者說增加吧。要多方位、多方面提高自己,學習領域不能過於狹窄,不能是做什麼就學什麼,自己感興趣的,對自己有益的,就可以、就應該去學習。按照小時候學校裏的標語:“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這樣纔是好孩子。哈哈。

子貢問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後從之。”

嘴巴嚷嚷老半天,也沒見動靜,以後誰還信你的?先做後說才能取信於人。“無志者常立志,有志者志不移”,發再大的誓願,也不如行動上的實施。說再多也不如做實事。老說要改要改,行爲上還是老樣子,嘴巴說破了又有什麼用?行動勝過萬語千言。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與後面的“羣而不黨,黨而不羣”差不多。以前寫過一篇《羣黨之分》。勾結爲伍不是君子所爲,結黨營私肯定幹不了好事。要能夠做到與衆人都和睦相處,私底下沒有拉幫結派,搞暗箱操作,一方面需要心胸寬廣,能夠容下各色人等,另一方面需要光明磊落,不投機取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