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讀書筆記範文300字(精選10篇)

學識都 人氣:2.55W

細細品味一本名著後,大家一定對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讓我們好好寫份讀書筆記,把你的收穫和感想記錄下來吧。你想知道讀書筆記怎麼寫嗎?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論語》讀書筆記範文300字(精選10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論語》讀書筆記範文300字(精選10篇)

《論語》讀書筆記1

在這個盛夏中,我仔細地閱讀了一本擁有三千多年曆史的一本中華經典讀物《論語》。

讀了這本書後,我覺得它傳遞的是一種樸素而又>溫暖的生活態度和良好的道德品質。《論語》是孔子弟子記錄的言行的一本名著。論語全書二十篇,四百九十二章,它是儒家思想的著作,古人有說:“半部論語治天下。”可想而知,熟讀《論語》之後的人知識有多麼淵博啊!

在《論語》這本書中,孔子曾說過:“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我相信每個人都非常熟悉這句名言,而且也經常掛在嘴邊。這句話的意思也就是說學習了知識又按時實踐,不也是很愉快嗎?讀了這句話,我深深地感悟到了孔子希望我們學習了一樣本領後就要經常去練習,這樣纔不會忘記。

讀完《論語》就會覺得它主要引導我們怎樣學習、複習;怎樣爲人處事;怎樣去合作??而且都圍繞一個字“德”。

希望同學們也去閱讀一下《論語》這本書,也去領略其中的道理。

《論語》讀書筆記2

粗看《論語》,不過是一本語錄,與其他的語錄沒什麼差別。可細細品來,孔子及其弟子的有關修身(內聖)、治國(外王)的思想流連於語錄的字裏行間。

學貫中西的學者們常把孔子和古希臘哲人蘇格拉底相提並論。蘇格拉底是被雅典民主政權處死的,據說是自由精神阻止他逃亡。但我更喜歡孔子的直言不諱:“道不行,乖桴浮於海”,這同樣是一種自由精神。

就我看來,人的一生中秉懷着許多有關生活的觸動,只是很多時候,這些觸動沒有點燃讓我們人格震撼的導引線,而使我們困窘地活着。于丹的《論語》心得中,雖然從其獨特的個性視角出發解讀《論語》。但畢竟是一種頗能爲大衆認可的個人獨特的對於《論語》的感悟。每個人要是想要在《論語》中找到讓我們人格震撼的導引線,還需自己到論語中慢慢尋覓。

《論語》告訴大家的東西,永遠是最簡單的。《論語》的真諦,就是告訴大家,怎麼樣才能過上我們心靈所需要的那種快樂的生活。

《論語》讀書筆記3

原文: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從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譯文:孔子說:“孩子們,在家要孝順父母,出門要尊敬兄長;做人言行要謹慎講信用;廣泛地與衆人友愛,親近有仁德的人。這樣做了還有餘力,就要用來學習各種文化知識。”

這一段被例在《弟子規》之首。古人認爲做人首要的是孝,所謂的百善孝爲先。孝表現爲愛父母,尊重父母、順從父母。當然像晨省昏定,到是沒有必要,但出門前向父母道聲別,回家向父母打聲招呼,父母需要照顧時必須在身邊照看一下。生活中的尊重禮節必須要做到,與父母意見不一致,可以溫順地交流,當父母有錯時採取溫馴的方式指出等。在外面要尊重兄長,可以推廣到年長的朋友。謹慎處事、嚴格要求自己、加強修養,對待人和事要講究誠信,不欺人不欺已。博愛衆人,與人爲善,與修養的人、有良好品德的人交往成爲朋友。在做人和做事上有餘力之後,就可以學習種文化知識了。

《論語》讀書筆記4

相比第一篇《學而》而言,《爲政》的主要談爲政之道,但從文本章節而看,多有爲講孝,講君子,講道義的內容。爲政之道,孔夫子爲什麼需要談論這些點呢?

先說孝,孔子思想以“仁”爲本,而孝又是“仁”的根本表現。《爲政》中,有四個人問孔子“孝”,問題大體相同,但孔子的回答卻各不相同,從某些方面體現出孔夫子“因材施教”的思想。孟懿子和孟武子爲魯國大夫,孔子則基於當時的禮崩樂壞的情況回答他們。孔子以禮相答,說孝應是禮制相符。人爲萬物之靈,平民百姓會盡力侍奉自己的父母,他們樸素、孝順,沒有貴族的華貴,但用心敬父母。可見,人再無情,在父母面前,都需要有誠敬之心。

再說君子,君子是一種什麼樣的人,可以從多方面解答。首先,君子一言九鼎。言而無信,如大車無輗,而小車無軏是走不遠的。再者,君子之爲,以言地教民,唯有講道義,纔可得民心。

綜上可見,孔子所述,在於爲政,而言君子、孝心、道義,類比之送也。

《論語》讀書筆記5

《論語》子路篇第18,葉公語孔子曰:“吾黨有直躬者:其父攘(注:偷盜)羊而子證之,”孔子曰:“吾黨之直者異於是:父爲子隱,子爲父隱,直在其中矣。”

說老實話,如果我的親人做了錯事或者犯了法,我也是會爲其隱瞞包庇的,我相信絕大多數人也是會這麼做的,人之常情嘛,不過我還能意識到我這麼做是錯誤的,而且違法,如果沒被抓住就算了,抓住了就認栽。

可孔子就能夠厚顏無恥顛倒黑白地說“直在其中矣”,你要幹壞事你就幹嘛,你還硬要強詞奪理把你幹壞事說成是“正義的”,自此之後,就開創了中國人一種很惡劣的傳統:即,到底什麼是正義,真理,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人們可以隨心所欲地將自己想要達到的目的解釋成是“正義”“真理”。

《論語》讀書筆記6

《論語》告訴大家東西,永遠是最簡單。《論語》真諦,就是告訴大家,怎麼樣才能過上我們心靈所需要那種快樂生活。

孔子提倡仁愛,但他並不認爲應當以喪失原則仁愛之心去寬宥所有人過失。《論語》告訴我們,要本着平等和理性態度去尊重每一個人,且彼此之間要留有一點分寸,有一點餘地。常言道:世界是個大家庭。既然是在“家”裏,就不免人各有志,人各有稟性,正如有愛螃蟹,有人愛鱸魚,不過都是求真一種心境。只要不越於原則,還有什麼不可以真心待人,真誠說話,真情做人道理呢!

品味人生,修身養性,其目正是要在愉快地生活中做好這一次穿越。淡泊襟懷,曠達心胸,超逸性情和閒適心態去生活,將自己情感和生命融入自然狀態,這樣才無愧與天地,也才能如孔夫子教導我們快樂地生活祕訣那樣,去找到你內心安寧。

《論語》讀書筆記7

在我們班的圖書角里,我利用課餘時間,讀了一本非常有教育意義的書——《論語》。這本書是春秋戰國之際,記載古代大思想家孔子及其學生言行的一部書,語言簡練而形象生動,裏面涉及哲學、政治、經濟、教育等各方面。

《論語》內容非常豐富,是儒家文化的經典著作。其中有這樣的句子,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意思是說:“只學習不思考就會越來越迷惘,只思考不學習就很危險了。”

告訴我們讀書人如果只接受書本的知識,而不知道用自己的腦子去思考,是雷聲大,雨點小。我想把它作爲座右銘,時時提醒自己。古典文化是一個民族留給後世的精神之火,而少年兒童就是接過這火把的最好人選。這束火把,一定會陪着我們更好的走過屬於自己的人生。我建議,同學們都來學習《論語》,多讀古典書籍,一定會受益無窮,這燦爛的火光會照亮一生。

《論語》讀書筆記8

原文:子曰:“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

譯文:孔子說:“治理擁有一千輛兵車的諸侯國,要嚴肅慎重、專心認真辦理國家政事,又嚴守信用;節約財政開支,又愛護部下和人民;按照農時的忙閒去使用民力。”

管理者能做到:敬事而信,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這是一種理想的境界。做事嚴肅認真,這是一種敬業精神,也是對社會和羣體的敬畏和尊重;嚴守信用是一個人的'品德和修養,是立人之本。古人做到這一點不是很容易,現代人能夠做得很好更不容易。注重節儉,這是一種美德,愛護員工和人民是管理者的美德。使民以時,這是一種尊重自然規律、尊重農業生產規律、尊重農民生活規律的科學做法,我們現在可以把它推廣到各個領域,那麼這個詞就是符合時宜地做事,根據合適的時間、合適的地點、有利的條件,去做有利有益的事情。

《論語》讀書筆記9

過去曾有過“半部《論語》治天下”的說法。在延續一千多年的科舉時代,《論語》也是國家錄用官員考試的指定教科書。但是隨着時代的變遷,治理國家的環境變了,治理國家的方式自然也會發生根本性的變化。

因此在二十一世紀的今天,還指望通過兩千多年前形成的《論語》上面制定的治理國家的方式來管理國家,是不切實際的。

所以我根據開放社會的理論、從國際視野的角度、圍繞怎樣學習文化知識和怎樣學習做人的主題,從整部《論語》中選擇了一半與此有關的部分,按照“教育、孝順、仁愛、誠信、禮節、義利、察人、交友、鬼神、志向、反省、君子”這十二個分類推薦給大家,希望能對大家學會怎樣做人有所參考。另外,爲了保證《論語》的完整性,我們同時也在這本書的結尾,附上了整本《論語》的全文。一來可以讓大家瞭解本書所選擇的部分在《論語》中的具體出處,二來也可以爲那些有興趣學習整本《論語》的讀者提供一個方便。

《論語》讀書筆記10

原文: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爲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譯文:曾子說:“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爲別人出主意做事情,是否忠實呢?和朋友交往,是否真誠講信用呢?對老師所傳授的知識,是否複習了呢?”

吾日三省吾身非常重要。反省自己越多,對自己的認識越深刻,也就越有思想。反省自己可以見賢思齊,見不賢而自省。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有利於完善自己的修養,完善自己的學習,完善自己的工作,不斷地完善和改善最後才能不斷地超越自我達到成功的彼岸。

爲別人出主意要像自己做事情一樣,和朋友交往必須真誠。總之對已、對人要忠誠、誠信。對待老師傳授的知識與技能要常複習,而且必須要落實在行動上,去實踐它,所謂“學以致用”。這裏的習絕不可以單單理解爲複習,應包含認真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