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閱讀一本書》讀書筆記3篇

學識都 人氣:2.92W

《如何閱讀一本書》一書主要論述指導如何通過閱讀增進理解力。那麼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關於這本書的讀書筆記,歡迎大家閱讀!

《如何閱讀一本書》讀書筆記3篇

《如何閱讀一本書》讀書筆記(一)

艾德勒在美國學界和出版界都是個傳奇性的人物。範多倫是1950年代美國哥倫比亞大學一位博覽羣書、才氣過人的出身書香門第的年輕教授。艾德勒在1940年出版了《如何閱讀一本書》第一版。在1970年艾德勒找到範多倫改編《如何閱讀一本書》。這也是我現在看到的這個版本。

讀得快、讀得多就是讀得好嗎?讀得慢、讀得仔細就是讀得好嗎?這是這本書解答的第一個問題。那就是引用了弗朗西斯培根的名言“有些書只需淺嘗輒止,有些書該囫圇吞食,還有少數的書則當細嚼慢嚥。”不管是速讀還是仔細讀,讀者要有自己的選擇。作者認爲可以仔細讀的書不過一千本。另外讀得多也不見得就是讀得好,讀得越多,卻沒收穫的這種情況叫可憐。作者認爲只有讀者從書中獲得了營養纔算讀得好。

在這本書的作者看來閱讀分成四層次:基礎閱讀、檢視閱讀、分析閱讀、主題閱讀。

基礎閱讀就相當於小學生的閱讀能力。檢視閱讀是速讀的能力。分析閱讀是指讀者能從書籍分類、書名知道作者想表達的是什麼,並能從大概上了解到作者的寫作思路。

主題閱讀是指讀者能用帶着共性的話題感強的問題從一本書中找出自己想要的答案。一個讀者要帶自己的主動性去選擇自己想讀的書。作者在這本書的最後提出不同類型的書的閱讀技巧。實用型、想象文學、故事、戲劇、詩、歷史書、科學、數學、哲學書、社會科學。

這本書給我最大的啓發就是讀得多就不一定是讀得好。有些書必須要精讀,即使讀不懂,也要找到自己能找到的切入點來堅持下去愉快閱讀,我的好朋友也跟我說有想法就要寫下來,不然就是紙上談兵。我覺得他說得有道理,所以我就在這的最後一段給他致謝。

《如何閱讀一本書》讀書筆記(二)

《如何閱讀一本書》出版於1940年,目前仍備受推崇。本書的作者是《大英百科全書》的兩位編輯莫提默。J。艾德勒和查爾斯。範多倫。

這是一本教導我們如何去閱讀的一本書,不過有意思的是這本300餘頁的圖書並不容易閱讀。只有你對閱讀的渴望足夠強烈,才能閱讀完本書,尋找到閱讀的方法。而方法本身也能在你第二次閱讀這本書時加深理解。這有點像你缺少一個解壓縮軟件,你下載了一個winzip,結果發現他本身就是壓縮格式的。

我們都曾閱讀過很多書籍,不論你對自己的閱讀能力多自信,但你若沒有讀過本書,你的閱讀能力一定沒有達到最佳。

我閱讀本書目前的收穫是瞭解了閱讀的層次:基礎閱讀、檢視閱讀、分析閱讀、主題閱讀。前三種閱讀方法是針對圖書類型,而主題閱讀是針對閱讀目的。其中分析閱讀作爲一項最爲核心的能力,需要重點掌握。而主題閱讀則是閱讀的最高境界,只有真正掌握了主題閱讀才能深刻、快速的研究某個特定主題。

第一次閱讀本書時,大部分人會感覺非常吃力。所以建議應該反覆閱讀這本書的目錄,有耐心的思考幾遍,理解目錄的結構關係和大體含義後開始閱讀。對於我來說,閱讀這本書大部分內容都感覺晦澀,理解吃力。但爲了掌握閱讀方法,提高今後的讀書效率,雖間隔多次也硬着頭皮了讀下來。讀到本書最後一章的一句話讓我感到這種付出的值得:

如果你所讀的書都在你的能力範圍之內,你就沒法提升自己的閱讀能力。你必須能操縱超越你能力的書,或像我們所說的.,閱讀超越你頭腦的書。只有那樣的書能幫助你的思想增長。除非你能增長心智,否則學不到東西。

我目前所做的只是粗淺的翻閱了一遍本書,還遠遠談不上理解了(更不要提應用)這本書,我會把這本書作爲枕邊書反覆閱讀。

如果你是個喜歡讀書的人,對於圖書的判斷、選擇、閱讀、吸收都想獲得提高的話,推薦你留出充足的時間和耐心閱讀和學習這本書。相信你在這本《如何閱讀一本書》所投入的時間是值得的:磨刀不誤砍柴工!

《如何閱讀一本書》讀書筆記(三)

當拿到《如何閱讀一本書》時,我拿到教室先向小夥伴們炫耀了一番,然後洗手拆封。並沒有急於閱讀,我想好好認真看看,畢竟第一次參加這種讀書活動,第一次領到這種書。不知道什麼原因,現在特別注重這種母校情節。這次活動也是華電烙印的一部分,我懷念母校,珍惜現在,這本書我倍感珍惜。

打開書,大致翻閱了一下。先讀的是譯序。譯序中有這麼一段"我是個做出版工作的人,成日與書爲伍,結果到那個春節前的前兩個月才知道這本書,到自己四十四歲這一年纔讀到這本書,幾乎可說無地自容"。我有點詫異,是一本什麼樣的書能讓一個出版人這樣對自己感到慚愧,我很期待。接着在序言中作者道出一個事實——許許多多學生進入中學之後成績很差,就是因爲讀不懂書中的意義。這讓我有種撥雲見日的感覺,一針見血,一語見真知。

我想起自己在高中時期,每當考察一篇閱讀理解的中心思想與段落大意時,大多時候很吃力,很燒腦,也有很多時候不能寫出作者想表達的意思。老師曾經對詩歌鑑賞作者的思想感情問題給出了一個萬能公式,大概是"手法+景象+效果+感情",運用的次數多了,大致能得到七八成的分數。現在想起來真是自慚形穢。讀書不得要領真的很無奈,想要進步卻不能。每個年齡階段都有每個年齡階段的困惑,這便是成長吧。

在閱讀中,給我最大的感受就是西方人與中國人思維方式的不同。中國人注重綜合式思維,西方人偏向分析式思維,這本書尤其在這方面體現的淋漓盡致。對一個概念反覆解釋,解釋到小學生水平也能明白,這是一本不用查字典的書,作者已爲讀者能讀懂而做到無障礙閱讀做了大量的工作,感謝作者。不過,我還是習慣於精讀,作者提到的有的略讀有的速讀可能暫且做不到。我想要麼課外多多閱讀來增加閱讀的技巧曆練,或者需對此書再次閱讀,以便吸取其精華,更進一步認識到閱讀技巧的重要性。

對於作者講解的閱讀技巧暫未作出總結。我想等讀完之後做一個比較細緻的閱讀技巧總結。因爲真正要是作出那種樹狀圖式的總結可能這些技巧就成了花架子,不總結的話可能會內化於心,外化與行。就像以前的錯題本,寫了之後便利用不起來了。

在閱讀中,看到了作者提出幾個引起我非常大的共鳴的說法,分享在如下:

把文章的寫作與閱讀比作棒球運動中的雙方。"聽衆或讀者的‘接收’。應該像是棒球中的捕手纔對。捕手在接球時所發揮的動作是跟投手或打擊手一樣的。投手或者打擊手是負責‘發送’的工作。他的行動概念就在讓球動起來這件事上。捕手或者外野手的責任是‘接收’,他的行動就是讓球停下來,兩者都是一種活動,只是方式有點不同。如果說有什麼是被動的,就是那隻球了。"對於這點,我深有體會。

例如我在看《道德經》時,有的篇章只是欣賞句子寫的美,當然還是自己理解的那種美,並不一定是作者想要表達的那一種美,而在網上看如白巖鬆、曾仕強、李中華等一些前輩的講解卻是別樣般的有滋有味。又如,對於同一本書,當再回頭讀第二遍時,對於作者講的同一件事或者同一段話又有了新的見解或者之前不明白的地方一下子明白人家在說什麼了。這也許就是平時說的溫故而知新。

我的上述困惑在這本書中也得到了解答。那就是"一開始不相等的理解程度。"我當時並沒有完成與作者真正的溝通。而"閱讀人一定要把不相等的理解力克服到一定程度內,雖然不能說完全瞭解,但總是要達到與作者相當的程度。要能被啓發,除了知道作者所說的話之外,還要明白他的意思,懂得他爲什麼會這麼說。"我仍需很多努力,不管是在閱讀方面的成長還是在人生閱歷上的歷練。我一直相信書讀百遍—其藝自現這句話。

閱讀藝術的概念。"閱讀藝術:這是一個憑着頭腦運作,除了玩味讀物中的一些字句之外,不假任何外助,以一己之力來提升自我的過程。"定義很簡單,但對我來說很深刻。

粗略的書籍分類。"一種是虛構的小說類,另一種是傳達知識,說明性的論說類。"這也是一種知識的累積吧。

提出值得現在教育者與僞讀者深思的說法"口語主義"。"‘口語主義’即一種使用文字,沒有體會其中的思想傳達,或沒有注意到其中意指的經驗的壞習慣,那只是在玩弄文字。這些讀者從來就沒法超越文字本身,他們只能記憶與背誦所讀的東西而已。現代教育家所犯的一個最大的錯誤就是違反了教育的藝術,他們只想要背誦文字,最後卻適得其反。"現在標題黨遍地都是,好多人早已與深閱讀背道而馳,漸行漸遠,這是閱讀的不幸與最大的悲哀。

感謝作者在第二篇中對亞里士多德的《倫理學》及亞當·斯密的《國富論》等名作做的概要分析,有很大的啓發性。

最後感謝圖書館的各位老師,感謝你們傾心舉辦此次活動,感謝你們精心挑選這本書,學生很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