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工業街區歷史建築與改造更新論文

學識都 人氣:2.05W

洛陽澗西工業區建於上個世紀50年代,依託於156項目的落戶而誕生,是在澗河以西,按照“南宅北廠”的格局,自北向南按照工業區、綠化隔離帶、居住區、商業區、科研教育區的排列方式建造的工業新城。時至今日,經過了幾十年的發展變遷,留存了大量的工業遺產和歷史風貌建築。長春路歷史街區位於整個澗西區的最東段,是洛陽銅加工廠的居住區,整個區域爲建設路、延安路、太原路圍合的三角形區域,如圖1所示。伴隨着城市經濟的高速發展,城市建設如火如荼,大片的新建社區和房地產開發項目一方面創造着極大的經濟效益,另一方面也吸引着市民大量搬遷,於是舊有的社區日漸頹敗,大面積的歷史街區也面臨被拆除的風險。基於對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對舊有社區改造更新的雙重動機,我們開展了對長春路歷史街區深入的調研,旨在研究該區域現狀存在問題與需求,從而進行進一步的社區居住品質提升的更新改造設計。

談工業街區歷史建築與改造更新論文

1.長春路歷史街區調研

1.1歷史街區內道路交通及其與城市關係考察

長春路歷史街區作爲洛陽銅加工廠的生活區,由建設路和中州西路與生產廠區相隔離。建設路、中州西路是澗西區城市主幹道,街區向南是城市另兩條主要道路景華路和延安路,其中景華路和中州西路是街區居民生活出行、聯繫城市的主要交通要道,如圖2所示。這些規劃建設於上世紀50年代的城市道路,道路寬度依然能滿足過往車輛的需求,交通秩序良好;街區內部長春路北段比較寬,除了上下班時間,人流很少,能夠滿足基本的機動車輛以及上下班時間內自行車、摩托車等小型車輛的需求;長春路中段存在三岔路口,道路狀況較混亂;片區內基本的生活集中在了長春路中段往南,加上街區內臨街建築隨意開商業門市,佔道經營雜亂,不僅導致了長春路南段以及珠江路上過往車輛的多亂現象,更對沿街建築的風貌形態破壞嚴重,在三岔口區域形成了非常混亂的交通情況。公共交通方面,公交線路27路車穿過長春路中段和北段,平均12~15分鐘一趟,主要服務附近的學生工人,老年人很少出行,再加上運行線路問題,使用率並不是很高。102、103路電車穿過中州西路,12分鐘左右一趟,使用率一般。居民出行一般都選擇在商業較繁華的景華路上坐車,公交線路多,選擇性較多。

1.2歷史街區建築構成及建築風貌考察

長春路歷史街區是洛陽銅加工廠的居住區,主要包含34號街坊和37號街坊住區、社區商業超市(大張量販)、文化設施(銅加工廠俱樂部)、醫療設施(洛銅醫院爲市級文保單位),社區內部教育機構包括:幼兒園、小學和中學等建築設施一應俱全。調研街區內主要建築的現狀及外觀風貌列表1如下。街區內住宅建築除了沿街商業改造破壞較明顯外,基本保存完好,50年代蘇式建築格局和風貌特色十分突出。街區內基本的配套設施主要集中在小區的南半部分,學校(幼兒園一所,小學一所,初中兩所)、醫院、社區醫療點、運動場地、農貿市場、超市、報刊亭等,滿足服務半徑要求,北部的洛銅俱樂部是街區乃至整個生活區的文化娛樂中心,如圖3所示。街區目前主要不足一是缺少大型便民商業。除大張量販超市之外,沒有集中的商業購物區,小型餐飲和百貨零售商業將沿街底層改建商鋪很多,不僅對建築造成破壞,同時對街區景觀和沿街環境也帶來很大的污染,如圖4所示。二是居民社區內沒有休閒運動的場地。各街坊建築佈局均爲內圍合院落式,中心院落空地本是很好的居民社交休閒場所,但是,經過幾十年的發展建設,原有院落空地多爲80年代以後新建住宅樓所佔用,因此社區內部沒有相對集中的活動場地和社交場所,整體感覺蕭條沒有生氣。

1.3歷史街區內居住現狀考察

街區建成於上世紀50年代,至今已過半個多世紀,基本已達到甚至超過了設計使用壽命。在配套設施方面,多家共用衛生間,樓內及社區內照明不足,綠化無人打理,缺乏垃圾清運,加之年久失修,使得長春路歷史街區成爲衛生條件差、社區環境品質不高的街區,如圖5所示。主要現狀表現歸納爲:環境情況較差:除長春路兩側道路綠化帶和小區內部零星高大樹木外,沒有集中的綠地和景觀元素。據當地居民講,當初建廠時,給居民區建設的定義爲花園式住宅。但隨着城市的發展、街區的變遷,許多景觀元素漸漸弱化甚至消失。加之現有房屋的灰色調牆面,整體街區顯得非常沒有生機活力。建築設施不完善:某種意義上講,建築內部的用水、採暖等基本生活設施的完善改造,是改變工業老街區現狀,恢復其原有生機的根本。通過對社區內的居民進行抽樣訪談,可以感受到居民強烈的搬遷意願。主要是對環境衛生、綠地綠化、室內空間等條件不滿,但也有一些老年人,搬遷的意願不那麼強烈,他們大多是從一建廠就住在社區中的,見證了整個歷史街區的滄桑變化,對以往花園式住宅的人文氛圍有很深的感情。

2.長春路歷史街區37號街坊改造更新設計研究

長春路歷史街區是一個整體,只有在熟悉了整體環境、明確了社區需求的基礎上,才能談及對某一街坊、某一個社區或某幢建築的改造升級問題。根據上述調研情況,我們以37號街坊的改造設計爲契機,從功能整合、環境美化、建築風貌修復以及基礎設施完善等幾個方面入手,研究探討歷史街區改造更新的新思路。

2.1改造更新設計的立意

37號街坊是整個長春路歷史街區中心,位於長春路和中州西路交叉口,主要以居住建築爲主,如圖6所示黃色圓圈部分。街區內部有原洛陽銅加工廠職工大食堂,現爲大張量販超市,目前是周邊社區居民購物的主要集中地之一。超市臨街有一小廣場,現作爲臨時停車之用。臨長春路兩側建築均處在主要道路交叉口,沿街噪音影響嚴重,不具有良好的居住條件,且沿街立面雜亂。街坊內建築功能混亂,商業、娛樂、居住混雜,沒有明確的劃分。設計立意:作爲歷史街區的'一部分,在保持原有建築風貌的基礎上,拆除街區內臨時建築,利用原有建築功能空間,將該街區改造成爲街區商業綜合空間,以解決長春路歷史街區居民購物與文化休閒的需求,使其成爲城市主要歷史商業文化街區。

2.2改造更新設計的實施

2.2.1道路改造更新現有城市道路是洛陽澗西工業區整體城市肌理的重要組成部分,基本滿足當前人車通行要求,不做改動,重點需要對內部商業網點、臨街商鋪予以整飭,沿街綠化進行完善。2.2.2功能環境改造更新建於50年代的建築均已年久失修,沿街底商亂拆亂改,不僅對建築歷史風貌構成極大破壞,給建築安全也帶來隱患。具體措施:一、街坊內部建於80年代後期的四層平屋頂住宅樓,磚混結構,進深不足12米,具有良好的光照和通風性。適合改造爲休閒、健身、精品購物及小型餐飲空間。二、建於90年代的六層平頂住宅樓,與其他坡屋頂建築形式衝突較大,適合做平改坡改造。建築內部功能改造爲文化休閒式的家庭旅館。三、沿長春路三層坡屋頂住宅,建於50年代,蘇式建築特色明顯,是中州路工業遺產沿線的重要組成部分,應予以保留。因其位於長春路與中州西路交叉路口處,具備商業地理優勢,適合做商業娛樂用途。該建築進深15m,保留原有建築立面,改變內部結構和空間,改造爲大空間的購物、娛樂空間。四、內部大張量販原爲洛陽銅加工廠大食堂,排架結構,三角屋架支撐坡頂,內部空間開敞,因其曾輝煌一時的功用,將其改造成爲以澗西或洛銅工業爲主題的展覽空間,附設餐飲、購物、休閒空間。五、街區內部臨建及平房拆除,原大張量販前廣場作爲社區中心廣場進行改造,輔以綠化、景觀小品。騰遷居民的安置與街坊內部80年代住宅建築作出統一整體規劃,建設小高層,改善居住生活質量。六、對保留住宅的內部空間和設施進行升級改造,滿足居民生活用水、採暖等需要。整體社區內部建築高度和容積率將做調整,滿足洛陽市城市規劃管理部門對該街區的要求。改造後整個街區作爲綜合商業體擁有商鋪面積3487m2,展覽面積974m2,用於休閒娛樂的建築面積2024m2,對外住宿建築面積2340m2,餐飲建築面積2084m2。滿足了周邊社區居民的社會文化生活需求,爲該區域提供了較爲齊全的生活、娛樂服務設施,激活了社區活力,提升了該區域的商業檔次和空間品質。2.2.3建築風貌改造更新主要對街區內90年代建造的六層平頂建築做平改坡改造,以適應整個街區的建築協調性;其次對沿街蘇式建築風貌進行恢復改造,在完善內部設施條件的基礎上,關閉沿街開窗破牆的小商店,恢復原有建築風貌。爲了維護澗西蘇式街坊的整體風貌,蘇式坡屋頂、紅磚牆、中軸對稱佈局等建築特色是保留的重點。形成了以工業遺產爲主題的休閒空間,使原有消極的廣場成爲社區居民的活動中心。整個街區改造完成後保留了50年代、80年代和90年代不同時期的建築,協調統一又不失時代風貌。圖7所示爲改造更新後方案展示。

3.小結

對工業遺產建築進行合理的改造和利用,不僅能夠在很大程度上較好地保留建築文化的延續性,實現“使用中保護”,發掘舊建築在當今時代的特有價值,還能夠創造出具有地方特色的建築與城市環境,成爲城市健康發展、有機更新的一種形式。洛陽澗西老工業區的蘇式建築街區,是我國50年代工業發展的歷史見證,具有非常重要的研究和保護價值。本改造更新設計探索保留了156時期重要的蘇式住宅建築,維護了澗西工業區的整體歷史風貌,提升了社區環境品質,居民的騰遷和後續規劃出的社區小高層建設也實現了現有居民居住條件的改善,同樣也實現了土地經濟效益的增長。改造更新後的設計方案,經與社區居民溝通交流,並和當地規劃設計部門專家研究探討,得到廣泛的認可。新的社區較之原有社區在使用功能、空間佈局、環境品質以及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都較好地做到了完善和更新,尤其對於整個長春路歷史街區的統帥與輻射作用也大大增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