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地方文獻在民族文化大區建設中的地位和作用

學識都 人氣:1.23W


摘 要:文獻作爲一種物化了的精神財富資源,是人類思想和智慧的結晶。民族一地方文獻是民族文獻與地方文獻的有機結合,是歷史與文化的重要載體,也是我們創造新文化和促進社會進步不可缺少的文化資源。由於歷史上的戰亂和長期以來輕文化、輕文獻的錯誤觀念的存在,造成內蒙古自治區各類文獻工作部門在民族一地方文獻上的大量缺藏,給自治區的各項建設尤其是學術、文化建設帶來巨大而深遠的負面影響,也造成了相當大的經濟損失和人才浪費。因此,在當前民族文化大區的建設中,加強民族一地方文獻工作是不可忽視的任務之一。

關鍵詞民族文獻;地方文獻;民族一地方文獻;民族文化大區建設

民族-地方文獻在民族文化大區建設中的地位和作用

中圖分類號 G127;25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3-5281(2005)04-0022-.04

一、民族一地方文獻的定義、價值

人類文化是在歷史中創造、傳承和發展的,除了民間存留的一些傳統觀念和風俗習慣外,在各個歷史時期創作和存留下來的各種文獻(記錄知識的一切載體,包括紙本、音像、口碑等)和遺存(遺址和實物等),是其賴以保存並傳承、發展的惟一途徑。如果沒有這些文獻和遺存,就很難摸清歷史的本來面目,人類文化的傳承與發展也就失去了根基。文獻和遺存各具獨到的價值,二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但總體而言,由於文獻蘊含的信息和存世的數量遠遠多於遺存,故其作用較後者爲大。而且,對遺蹟的調查和研究的成果,最終也要以文獻的形式傳承於世。由此可見,文獻是文化傳承與發展的基礎,是構築文化豐碑不可缺少的原料。從民族與地區來講,缺乏自身文獻的民族和地區在社會進步與發展方面將受到嚴重製約。

就內蒙古自治區而言,凡記錄有蒙古、達斡爾、鄂溫克、鄂倫春等民族及其先民的信息或知識的文獻(不論撰者或語言文字、創作方式等)就是民族文獻;凡記錄有內蒙古自治區轄境內一切信息或知識的文獻(不論撰者或語言文字、創作方式等)和本地區人士的各種著述就是我們的地方文獻。前者以民族爲標誌,故其內容不受地域限制,往往超出內蒙古的現行區劃。後者以地方爲標誌,故其內容不受民族限制,以內蒙古自治區轄境爲限。由於歷史的原因,內蒙古自治區的民族文獻與地方文獻往往有相當大的交叉與重合,大量文獻既是民族文獻也是地方文獻,很難將其截然區分。因此,我們可以把民族文獻和地方文獻統稱爲“民族一地方文獻”。

在歷史的長河中,內蒙古是衆多北方遊牧民族活動的舞臺,更是多種文明匯聚、碰撞、融合的地區。豐富多彩的`歷史造就了漢、突厥、回紇、契丹、女真、西夏、八思巴、蒙、藏、滿和波斯、阿拉伯、亞美尼亞、俄、日、英、法等衆多文字的民族一地方文獻,它們是我們瞭解和認知草原文明、認知地方歷史文化的主要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以後,隨着社會的穩定和全面發展,內蒙古自治區的現實民族一地方文獻日益增多,數量巨大,而且大都是用蒙漢文字記載的。它們在我們的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形成,反映着我們社會的方方面面,不僅服務於我們的現實生活,也是子孫後代瞭解我們今天曆史和文化的重要依據。

二、內蒙古自治區民族一地方文獻積累的歷史與現狀

由於內蒙古歷史上經濟、文化落後,戰亂頻仍保存下來的古舊文獻相對較少。而且,與本地區和民族有關的許多珍貴文獻分散於國內各地甚至國外,本地區保存甚少。以民國時期的地方報刊爲例,現存的50餘種報紙和百數十種期刊大部分藏於內地各圖書館和檔案館。像上世紀三四十年代綏遠省的《綏遠日報》、《綏遠民國日報》、《綏遠社會日報》、《朝報》、《綏聞晚報》、《包頭日報》、《奮鬥日報》和內蒙古自治運動聯合會的《內蒙古週報》等都見藏於北京中國國家圖書館等單位。與自治區有關的歷史檔案(雖然保存得遠不完整),除了自治區各級檔案館有一定的收藏外,在北京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南京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和黑龍江、吉林、遼寧、河北等鄰省的檔案館中亦有大量收藏。至於內容涉及我區的各種書刊,更是散處各地圖書館,數量難以統計。僅遼寧省圖書館、大連圖書館、中國國家圖書館收藏的大量日文書刊中就有不少與內蒙古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