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儒家思想教育啓發論文

學識都 人氣:3.14W

在平時的學習、工作中,大家都跟論文打過交道吧,藉助論文可以達到探討問題進行學術研究的目的。如何寫一篇有思想、有文采的論文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大學儒家思想教育啓發論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大學儒家思想教育啓發論文

1引言

2500多年前“,萬代師表”孔子提出了“有教無類”,創辦了中國歷史上第一所私人學校,開了儒家修身教育之先河,培養了無數爲民請命的志士仁人。隨着時代的變革,大學誕生了,發展到如今,大學教學的目的、功能、手段和方法都與過去大有不同,在現代知識經濟體制下,大學教育究竟應該何去何從?我國古老的儒家教育哲學思想,又能否適應新時代的背景,爲今日之大學教育點亮明燈?這是我們每一個教育工作者都應該思考的問題。

2早期儒家教育哲學思想的主要特點

早期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有孔子、孟子、荀子,他們的教育哲學思想博大精深、源遠流長,是我國教育史上的寶貴財富,它開創了道德方面的人格塑造、品德培養、毅力錘鍊、情操追求等的先河,構建了一套系統的教育理論,對教育的目標、內容、作用、原則和方法做出了卓越的貢獻,成爲了中國古代教育哲學的中流砥柱,促成了中華民族性格的形成。儒家教育哲學思想主要有以下特點。

2.1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是儒家思想的主要特徵之一,“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人定勝天”說的都是人對自然規律能動的適應和控制“;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中庸》)概括了我國古代教育的基本脈絡。天人關係以倫理爲內容,孔子把人性與天道聯繫起來,提出了“仁”的思想;孟子繼承和發展了孔子的思想,認爲仁義和理智都是人性,每個人都有向善的天性和能力,教育就是要通過不斷的修煉發揮出人固有的善性“,何以異於人哉?堯舜與人同耳。”

2.2政教統一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大學》)教育爲政治服務,這是儒家教育哲學思想的一大特徵。儒家重視“仁政”和“德治”,要施仁政,行德治,就必須“設爲庠序學校以教之”,使天下之民都能夠達到“明人倫”,自覺地約束自己。通過以“仁”爲道德價值標準,政治上實行“仁政”,從孝悌出發,對個體對他人、對家庭對社會具有高度的責任感,達到“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2.3知行一致

“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教育並不是在言傳上傳授知識,實踐也是個好老師,一個正確的理解必須要經過一系列的實踐,實踐經歷得越多,人就越有智慧。所以孔子往往只是給出弟子一個簡單的論述,啓發弟子去思考、理解和消化,讓弟子通過自己單獨的實踐去提升自己。在以倫理爲本位的中國傳統文化中,重踐行是主要特點之一。

3現代大學教育模式存在的主要問題

3.1大學教育模式的界定

大學教育模式可以從四個方面來界定,首先是大學教育的目標,一般認爲,大學教育的目標是培養德、智、體、美、老等方面全面發展的人才,各大學也要根據自身的條件和社會的發展,使培養的人才具有本校特色;二是大學教育模式的功能在於培養人才,不同的時代,對人才培養的規格、類型和特色的要求也是不同的;三是培養方式和手段,這主要是學生的知識結構、課程體系、實踐性教學環節等;四是各環節操作具體規程。四者缺一不可。大學教育模式本身是開放的,模式中的大學生又具有極大的彈性,在同一模式下,我們既要要求這些大學生在某些方面擁有相同的特徵,又要避免千人一面,鼓勵學生的個性發展。

3.2現代大學教育模式中存在的問題

建國以來,我們沿襲前蘇聯教育模式,本科教育中一直將專業教育放在首位,形成了強調知識和技能的專業性的“三段式”培養模式。一是在大學教育模式目標上重德智體;第二,在大學教育模式的功能上重視知識而輕能力;第三,在人才培養的實現手段上,專業分工越來越細、越分越多,造成學生知識面也越來越狹窄;第四,在模式操作上重教輕學,灌輸多啓發少,導致學生創新能力低。

4傳統的儒家教育哲學思想對現代大學教育模式的啓發

4.1推行“成人之教”,加強大學生的道德品質

4.1.1“成人之教“的理論基礎

子曰:“臧武仲之知,公綽之不欲,卞莊子之勇,冉求之藝,文之以禮樂;亦可以爲成人矣!”孔子認爲,教育的最高目標在於使人“成人”,所謂“成人之教”,就是要教會人如何做人、如何形成健全的道德人格,主要的方法是“修身”,最終目的是“治國”“、平天下”。孔子還說:“恭而無禮則勞,慎而無禮則葸,勇而無禮則亂,直而無禮則絞。”《(論語泰伯》)他認爲,禮樂的約束作用是做人應擁有的最起碼品質,離開了禮樂,不但不能成人,反而會喪失一些原有的品質;人具有了某種技能,僅僅是解決了“治學”的問題,並不能解決“成人”的問題。

4.1.2推行“成人之教”的現實意義

當前大學生道德品質確實的現象令人堪憂。經常可以看到這樣的報道:許多大學生因爲一點點小事發生口角,竟至於大動干戈,鬧出人命來;還有一些大學生承受不住來自學業、感情等的挫折和壓力,率性自殺。之所以會產生這樣的弊病,一些有識之士認爲,是因爲傳統文化精神的遺失,孔孟之道的.不行。的確,現在的大學教育一味地偏重於對學生專業知識能力的培養,重視教給學生一定的謀生手段,使學生學會“如何生”,卻不知“爲何生”,忽視了對學生道德的培養,這種急功近利的教育模式產生了極大的弊端。再加上大學重理輕文現象嚴重,許多對學生的人文意識淡薄,導致了許多高科技犯罪。建國以來,儘管開設了思想政治課,也只是流於形式,收不到應有的效果。俗話說:“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教育決不能急功近利,而要向着“成人之教”,要改變和完善我們的辦學理念,調整大學專業的結構,實行人文與科學的並重,使學生既能掌握生存本領,又領悟生存的價值。要切實培養“四有”新人,建立其對學生的人文關懷。要體現大學以人爲本的特點和終身教育的目標,在傳授學生知識和技能的同時,更要激發學生對知識的探究的興趣,使學生樹立起對未來崇高事業的信心和勇氣,使學生“成人”。

4.2實施“通人之教”,拓寬學生的知識面

4.2.1“通人之教”的理論基礎和現實意義

《史記》上說:“孔子以詩書禮樂教,弟子蓋三千焉,身通六藝者七十有二人。”儒家所希望培養“通人”是能夠廣博通達、博古通今,又有所專的人“。六藝”的教育精神要先“博學之”,進而有所專《。周禮保氏》上記載的“養國子以道,乃教之六藝:一日五禮,二日六樂,三日五射,四日五馭,五日六書,六日九數”,可算是我國最古老的“通人教育”。發展到現代,“六藝”教育的形式幾經變遷,但其教育的精神在不斷傳承。錢穆先生髮揚了儒家“通人”教育的精神,認爲現代大學教育“內容狹,爲時暫,即獲最高學位亦僅爲一專家,不爲一通人。故其所教育……皆把人生意義地位約束了”“大師者,仍是通方之學,超乎各部專門之上而會通其全部之大義是也”,通人教育之“通”,並不是要追求無所不能,而是要融會貫通,能夠用開闊的、跨學科的視角思考問題,既具有博雅的精神,又是某一領域的專精人才,才能立足社會,有所作爲,有所創新。儒家的“通人”教育精神到今天仍然煥發出旺盛的生命力,只有實施通識教育,才能使學生綜合全面地認知到人類社會發展的狀況,通過融會貫通的學習,促進智力、身心、品格方面的協調發展,理性選擇自己的專業方向,形成合理的知識能力結構和寬厚的專業基礎,厚積而薄發。儒家的“通人”教育爲現代大學教育模式的改革提供了思路和精神力量,我們應從先哲的教育思想中汲取營養,形成辦學智慧,與時俱進,培養高素質的現代公民。

4.2.2“通人之教”的實踐和設想

2004年秋,繼復旦大學大批學生獲得轉系自由之後,北京大學宣佈,該校今年招生將不設專業。在這一系列變化後面,是中國高教界告別“蘇聯教育模式”,向“自由、通才”的教育模式轉型的第一步。到了這個層面,教育改革才真正深入到了本質。除此之外,大學還可以實行變單學科爲雙學科或符合學科,雙學科即學生在校同時學習兩個學科的課程,兩科各佔50%的學分,畢業後獲雙學位;複合學科即學生根據需要選擇多個學科的課程,學生可以主修其中一門學科,輔修另一門學科或多門學科,並允許學生變更各個學科課程所佔的比例。

4.3重視自學之思和經世致用

4.3.1重視自學之思

儒家對學提出了一些基本的思想和方法,孔子重視思,提出用“思”來提升內修的境界,使感性上升到理性認識,“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孟子有類似的觀點,“心之官則思,思則得之,不思則不得。”苟子認爲:“心不可以不知道,心不知道,則不可道,而可非道。”只有通過邊學邊思考的方式,才能達到學習的目標。值得注意的是,儒家哲學中的思不是抽象的思索,而是關注我們的內心。如果一個人學習但卻沒有用心,那他還不如不學。儒家教育哲學思想認爲,真正的教育是一種自我學習,是要通過我們自己發現“道”。自學這樣的學習方式雖然古老,但卻十分有用,十分值得我們借鑑,我們應該大力發揚,許多的學者之所以成爲一代名師,依靠的就是超強的自學能力。要徹底摒棄教師爲中心的教學模式和一味的灌輸原則,轉變教師的職能,對學生因材施教,通過由淺入深,循序漸進的原則,啓發學生通過自己獨立的思考解決問題。

4.3.2知行結合與經世致用

儒家追求的“君子層面”,是在“學”與“行”的基礎上,對修身提出的更高要求:“君子”不僅要能夠知行合一、知行相資,更重要的是具有民族責任感,所謂“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早期儒家教育哲學思想強調“經世致用”,志在培養人“治國平天下”達到“學而優則仕”的目的。教育的目的終歸是運用,“傳道”的目的在於運用“道”,只會說而不能做於事無濟。只有堅持知行結合和經世濟用的原則,才能培養出能擔當重任的社會主義事業的接班人。5結語早期儒家的教育哲學思想既有深刻厚博的理論基礎,又不乏豐富具體的實踐經驗,是教育哲學領域裏的一塊瑰寶,它創立了“有教無類”思想,使人人都能平等地接受教育,解決了人爲什麼需要教育的問題——認識和提升自己,提出了人才培養的目標——“成人”“通人”和經世致用,重視人本身潛能的開發、德性的培養和實踐的作用,這些思想到現在仍然熠熠生輝,爲我國現代大學教育模式的改革提供了可供借鑑的思路。繼承早期的教育哲學思想的不是保守,也不是因循守舊,而是爲了更好地服務於我們現代化的社會主義教育。只有通過充分理解先哲們的智慧結晶,總結他們的改革經驗,才能使大學教育的作用最大化。

【拓展閱讀】

論文寫作指導記錄

一、議論文知識

1、特點:以議論爲主要表達方式,可兼用其他表達方式;以鮮明的態度表明觀點或主張;以充分的材料證明其觀點或主張。

2、要素:論點--對所論述的問題所持的觀點態度;論據--對論點進行證明的材料依據;論證--用論據證明論點的過程和方法。

3、分類:立論,從正面闡述其觀點,駁論,對反面論點進行駁斥,確立其正確的觀點。

4、結構:基本結構,引論,本論,結論,論證結構,並列式,對照式,總分式,

5、方法:例證法,引證法,喻證法,類比法,對比法。引申法。

例證法:運用典型事例證明論點。

引證法:引用經典或名言、諺語等證明論點。

喻證法:藉助形象的比喻來說明論點。

類比法:用另一同類事物或事例比較說明論點。

對比法:用反向例子或事理比較說明論點。

二、議論文常見模式

第一種:總分式(或稱總分總式)

論說文的全文總體結構一般都是這種結構模式。論證方法一般都要在中心論點的統率下,確立幾個從屬於中心的,即爲闡述中心論點服務的分論點,然後通過對分 論點的逐一闡述,使中心論點得到深刻有力的證明。因而論說文全文結構,往往是"總--分--總"式。議論文幾乎篇篇皆是這種結構模式。

第二種,並列式(又叫板塊組合式)

並列式結構特點是,論證的層次作橫向展開,分論點之間的關係是開列的,也就是分論點從不同角度、不同的側面對中心論點或論述的中心問題展開論證,使文章 呈現出一種多管齊下、齊頭並進的格局。並列式的各個分論點,其先後次序有時可以前後互換;它們看起來是各自獨立的,其實是緊密相關不可分割的一個整體。

例文:

細節的魅力

有一種頗爲流行的話,看歷史要看大勢,看形勢要看主流,看人物要看大節。這自然沒錯。但小事、細節也以其生動、直觀、真實的特點而顯得更鮮活,更有魅力,爲人所喜聞樂見,津津樂道,而且也可由小見大,見微知著。

細節可定勝負。中日甲午海戰前,日本間諜化裝到中國軍艦上偵察。當時,中國的軍艦在噸位、數量、火力上都勝於日本,舉國上下一片陶醉,以爲中日海戰,中 方必勝無疑。可是中國軍艦的炮塔上居然橫七豎八晾着短褲、襪子,日本間諜就把這細節寫在情報中,並分析道:這是一支紀律鬆弛,管理混亂的軍隊,人會有強大 戰鬥力。果然,海戰一開,中方慘敗,幾乎全軍覆沒,先進的軍艦也都成了日軍的戰利品。

細節可見精神。提到雷鋒,人們會想起他那補了又補的襪子。他給敬老院送去 的一塊月餅;提到孔繁森,就會想起他去世後口袋中僅有的八元六角錢;提到朱德,就會想起井岡山上他的挑糧扁擔;提到賀龍,就會想起長征路上的金色魚鉤…… 這些英雄偉人做過的大事,說過的名言,人們可能記不清了,可是,他們的一些生活細節卻會讓後人永遠難忘,他們的偉大精神也就通過這些不起眼的細節永駐人 心。

細節是華美樂章的一個音符,細節是鴻篇鉅製的一個單詞,細節是萬頃波濤中的一朵浪花,細節是萬仞高山上的一個石子。"一滴水可映出太陽光輝",欣賞細節,把玩細節,會發現,小小細節,魅力無窮。

評:本文中間三個分論點之間的關係是並列的。它們從不同的角度、不同側面對中心論點"細節有魅力"闡述其理由--爲什麼?

第三種:遞進式

遞進式的結構特點是分論點之間的關係不斷遞進。論證的層次向縱深展開,一層比一層深入地提示論題的內涵,使中心論點得到深刻的闡發,其作用是分析透徹,說理深刻。它們的先後次序一般是不可以互換的。意思是一層一層先後蟬聯的。

例文

詩意地生活

07年高考湖南考生

太陽每天東昇西落,行人每天匆匆而過,我們都在看似平靜的生活裏奮力的拼搏。若說詩意地生活,在我看來並非海明威仰望乞力馬紮羅之雪時的浪漫,不是梭羅獨居瓦爾登湖畔的寂寞。而是在紛繁現世之中,留一方淨土種理想,然後一刻不停去奮鬥,直到收穫人生一片金黃麥田。

理想。是第一層境界;"獨上高樓,望斷天涯路。"是理想點燃星星之火,是理想洗去茫茫塵埃,是理想讓我們一眼望斷天涯,開始追尋之旅。泰戈爾曾說:"我 詩中的天堂正是我心中的理想。"正是心中有理想纔會奮力去追詩意的天堂。詩意地生活,首先要有一個理想,不論它是黯淡還是光輝,也不論它是渺小還是偉大, 若無理想,春天的繁花如何盛開出絢爛,夏日的星辰如何閃爍銀輝,人生之路,如何揚帆起航,衝得一片詩情?

奮鬥。是第二層境界:"衣帶漸 寬終不悔,爲伊消得人憔悴。"柳永在《風》中訴說對伊人的思念,生活的詩意,等待奮鬥去實現理想。現出中,詩意地生活,便是拿起奮鬥的斧劈開理想的石,卷 起千層浪來比萬丈豪情。昔秦始皇定下一統天下的理想,便每一步穩紮穩打,步步爲營北擊匈奴收復河套,南制百越,收爲象郡。奮鬥的腳步一刻都不曾停止,終於 待得麾滅六國,橫掃中原的壯觀場面。奮鬥讓理想熠熠生輝,讓人生之路越走越寬,承起生命不可承受之重,瀟灑自由,躊躇滿志,擎起人生一片豔陽天。這等人 生,誰人敢說不詩意?

收穫。是第三層境界:"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當奮鬥之泉灌理想之田,秋天,便是收穫的季節。這一片金 黃的麥田,折射出一段閃亮的人生之路。且不論這"麥田"是大是小,也不說這收穫是否等值付出,只要是收穫,便已是一種結果,成功了便收穫鮮花與掌聲,失敗 了,便收穫一段經驗幾多教訓,然後從頭再來。就像國學大師季羨林曾說:"活一世,就像作一首詩,你的成功與失敗都是那片片詩情,點點詩意。"收穫,是收穫 理想,收穫奮鬥,收穫一段詩意的人生。

我們的生活雖不似李白"人生得意須盡歡,千金散盡還復來"的豪邁,但理想讓它明亮,奮鬥讓它真實,收穫讓它有一片金黃的款款詩意。

用執着打破命運的鎖,讓生活活出詩意,種下理想,不懈奮鬥,相信終會有"雁引秋心去,山銜好月來"的收穫。

評:本文運用層進式。中間三級理想、奮鬥、收穫一層層深入,先後層次不可互換,另外,本文文采斐然,詩意盎然,"拿起奮鬥的斧闢開理想的石"等比喻句用得新穎貼切。三是材料新鮮,積累豐厚,文章用到的材料,古今中外不下10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