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部控制與盈餘管理的關係論文

學識都 人氣:3.06W

一、背景

內部控制與盈餘管理的關係論文

2002年美國《薩班斯--奧克斯利法案》出臺,要求上市公司必須披露內部控制信息,爲直接觀察內部控制質量提供了依據。我國於2006年頒佈新會計準則,引入公允價值屬性,卻出現了由於內部控制缺失導致財務舞弊的現象,引起監管部門高度重視,財政部於2008年5月頒佈《企業內部控制規範》,並於2010年4月頒佈《內部控制配套指引》,這兩項標誌中國內部控制規範基本建成。我國特殊的制度背景,爲研究內部控制慾盈餘管理的關係提供了良好契機。

二、文獻綜述

(一)內部控制定義

內部控制是公司內部治理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是對企業經營業績、風險防範和財務報告質量的合理保證。美國COSO委員會在《內部控制--整體框架》報告(1992)中提出,內部控制是由企業董事會、經理階層和其他員工實施的,爲營運的效率效果、財務報告的可靠性、相關法令的遵循性等目標而提供合理保證的過程。Hammed(2009)將內部控制界定爲一個爲保證政策執行、促進效率、避免欺詐的會計程序,並且是一個動態的、全員參與的過程。

(二)盈餘管理定義

Scott在其著作《財務會計理論》中認爲,盈餘管理是在公認會計原則允許的範圍內,通過對會計政策的自由選擇使經營者效益最大化或企業市場價值最大化的行爲。KathehneSchipPer認爲,盈餘管理的.本質是企業管理層通過有目的地控制對外財務報告過程,以獲取相關利益的“披露管理”。Hedy和Wahlen(1999)認爲,管理者利用對所報告的財務數據的判斷和構造交易來進行盈餘管理。

(三)內部控制與盈餘管理的關係

學術界對內部控制與盈餘管理的關係存在兩種觀點:一種觀點認爲,健全有效的內部控制體系能夠維護公司的長期利益,減小盈餘管理的空間。方紅星、金玉娜(2011)認爲,高質量內部控制能夠抑制公司的會計選擇盈餘管理與真實活動盈餘管理,披露內部控制鑑證報告的公司具有更低的盈餘管理程度;Becker(1998)認爲,有效的內部控制具有限制公司管理層操縱會計盈餘的能力;Doyle等(2007)認爲,有效的內部控制系統是高質量財務報告的基石,較強的內部控制會限制盈餘管理、估計誤差以及程序錯誤。另一種觀點則認爲,上市公司操控盈餘管理,根源在於內部控制的缺陷。劉行健、劉昭(2014)認爲,存在內部控制缺陷與不存在內部控制缺陷的上市公司利用公允價值進行盈餘管理的途徑、方法顯著不同;Doyle等(2007)用內部控制缺陷來衡量應計項目質量的高低,內部控制缺陷越大,公司應計項目質量越低;葉健芳等(2012)指出,內部控制缺陷得到修正後,企業的盈餘管理程度會降低;Kinney等(2008)研究結果同樣表明內部控制存在缺陷的企業比不存在缺陷的企業有更多的應計項目噪音。基於上述研究,可得出如下結論:內部控制與盈餘管理存在顯著相關關係,內部控制程度較高的公司,其盈餘管理程度較低,應計質量越高。

三、內部控制對盈餘管理的影響及建議

(一)內控環境與盈餘管理

控制環境,是指對企業構建和實施內部控制有重大影響因素的統稱,是內部控制體系存在和發展的基礎。內控環境的良好爲企業實現戰略目標、營運目標、合規性目標提供了保證,比如管理當局的觀念和經營風格,能夠遏制利潤操縱現象。現階段我國內控環境薄弱,董事會、監事會、經理層治理結構失衡,內控制度流於形式,未能形成有效監督機制,加劇了委託代理衝突,管理層“一股獨大”,凌駕於內控之上,實施盈餘管理。由此可見,內控環境的好壞與盈餘管理程度相關,良好的內控環境能夠抑制盈餘管理,因此,必須完善上市公司的內部治理機制,分散股權並提高股權均衡度,形成抑制盈餘管理的內部約束機制。

(二)風險評估與盈餘管理

風險評估,是及時識別、科學分析影響企業戰略和經營管理目標實現的各種不確定性因素並採取應對策略的過程,是實施內部控制的重要環節和內容。企業運用風險評估,及時捕捉各種信息,覺察企業運營的潛在風險,如果企業沒有必要的風險意識,難以準確確定內部控制的定位,就會給盈餘管理留下空間。因此,必須強化風險意識,建立健全風險評估系統。

(三)控制活動與盈餘管理

控制活動是指企業根據風險評估的結果,採取相應的控制措施,將風險控制在可承受範圍之內,一般包括獨立檢查、業務授權控制、職責分工控制、實物控制等活動,是內部控制的主要組成部分。由於在會計政策、制度上存在可選擇性及缺陷,企業難以做到事前、事中以及事後控制的有機結合,從而爲盈餘管理提供了空間。如果上市公司能夠完善並嚴格執行內部控制程序和措施,就能防範財務差錯和舞弊現象的發生,遏制過度的盈餘管理。

(四)信息溝通與盈餘管理

信息溝通,是及時、準確、完整地收集與企業經營管理的各種信息,並使這些信息進行及時傳遞、有效溝通和正確應用的過程,信息溝通是整個內部控制的生命線。良好的信息溝通能夠明確員工的責任和職能,加強會計信息的可靠性,而由於信息不對稱、委託代理契約的不完全與利益主體的利己性,會給盈餘管理有機可乘。因此,必須要求上市公司進行內部控制信息披露,強化內部控制相關信息質量。

(五)監督檢查與盈餘管理

監督檢查,是企業對其內部控制體系的合理性、合法性和有效性進行系統的評估與檢查,對發現的問題和薄弱環節提出有效措施並改進的過程,是實施內部控制的重要保證。但由於我國上市公司監管體制不健全,監管制度和監管行爲存在明顯的滯後性和弱化效應,造成公司內、外監管不力,上市公司盈餘管理現象層出不窮。因此,必須強化內外部監督,不斷完善會計準則及有關法律、法規,並建立上市公司自我評估體系。

四、總結

由上述的分析可知,上市公司的內部控制與盈餘管理存在顯著關係,良好的內控環境、健全的風險評估系統、嚴密的控制程序、有效的信息溝通、完善的監督檢查等都會對盈餘管理起到適當的抑制作用。我國的內部控制存在較大漏洞,因此完善內部控制制度勢在必行,從源頭上抑制盈餘管理,保證會計信息的質量,促進經濟健康、長期發展。

參考文獻:

[1]劉行健,劉昭.內部控制對公允價值與盈餘管理的影響研究[J].審計研究,2014(2)

[2]方紅星,金玉娜.高質量內部控制能抑制盈餘管理嗎?--基於自願性內部控制鑑證報告的經驗研究[J].會計研究,2011(8)

[3]葉健芳等.內部控制缺陷及其修正對盈餘管理的影響[J].審計研究,2012(6)

[4]Doyle,Ge,ralsQualityandInternalControloverFinancialReporting[J]ccountingReview200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