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國際分工模式下我國外向型經濟轉型的途徑畢業論文

學識都 人氣:2.82W

自2008年以來,受資源價格上漲、人民幣升值和美國次級債等因素的影響,我國出口企業經營狀況惡化,出現了衆多企業倒閉或者經營難以爲繼的現象,外向型經濟風光不再,國內要求外向型經濟轉型的呼聲日益高漲,那麼外向型經濟該轉向何處呢?筆者以爲應當立足全球視角,放在新型國際分工的格局下去考慮問題,否則得出的結論將失之偏頗。

新型國際分工模式下我國外向型經濟轉型的途徑畢業論文

國際分工格局的演變趨勢及特點分析

從歷史發展的角度來看,國際分工的格局是動態演進的,不同階段的國際分工格局亦呈現出不同的特點,大體上可以將國際分工的格局劃分兩個階段。

(一)垂直型分工階段

此階段的國際分工是基於不同技術水平下的垂直型分工,即不同產業之間的分工。該階段大體上又可分爲兩個時期,第一個時期從18世紀中葉至20世紀50年代,當時的國際分工處於傳統的工業國和農業國這樣一個分工格局。其主要特點是經濟相對發達的工業國家主要生產和出口工業製成品,經濟落後的農業國家則主要生產和出口農礦產品,形成了工業製成品生產與初級品生產的國際分工格局。第二個時期從20世紀60年代的開始至80年代,隨着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和跨國公司實施全球化戰略,不僅使發達國家間的社會再生產過程相互交織,而且還將發展中國家納入跨國公司內部的生產過程。發達國家將技術發展相對成熟、成本相對較高的產業部門轉移到發展中國家,形成了發達國家生產和出口技術密集型和一部分附加值較高的資本密集型產品,發展中國家則主要生產和出口勞動密集型和一部分附加值較低的資本密集型產品的新格局。

(二)產業鏈分工階段

隨着信息技術、服務業以及全球化進程迅速發展,分工逐步深化、細化,傳統的垂直型分工的格局被打破,代之以產業鏈分工爲主,即國際分工依據同一產業內部產業鏈條的不同環節來進行。具體而言,產業鏈條可以分爲三大環節,即上游環節,包括研究與開發、創意設計、工藝及加工技術的提高和培訓、原材料採購等分環節;生產環節,包括母板生產、系統生產、終端加工、測試、質量控制、包裝與庫存管理等分環節;下游環節,包括分銷物流、批發零售、廣告品牌管理及售後服務等分環節。經過多年的經濟轉型和產業升級,發達國家致力於研發和品牌營銷、控制核心技術等上、下游環節,而將加工製造環節轉移出去,生產結構呈現出典型的“啞鈴型”。

可見,此階段的分工不再是單純的產業間分工了,而是產業內分工,是同一產業內部不同環節之間的分工,在這一分工模式下,發達國家不再是單純的資本密集型產品或者是技術密集型產品的出口國,發展中國家也不再是單純的勞動或者是資本密集型產品的出口國了,而變成了發達國家出口的產品中也包含着勞動密集產品,發展中國家出口的產品也包含着技術密集型產品,只不過兩種類型的國家在產品的生產中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對於發達國家出口的勞動密集型產品來說,發達國家並不承擔產品的生產或者加工環節,而是致力於該產品的研發、設計和品牌營銷等上、下游環節,同樣對於發展中國家出口的技術密集型產品來講,發展中國家也基本上不承擔產品的研發、設計和品牌營銷等環節,而是負責該產品的加工或製造環節。因此,此種分工模式下的產品實際上不一定是發達國家生產的,可能是發展中國家生產的,很大程度上是多個國家共同完成的,產品多是“萬國牌”。因爲,這不是單純的產業與產業之間的垂直型分工模式了,而是基於產業鏈條上的產業內不同生產環節的分工模式。

新型國際分工模式下的收益分配分析

作爲開放型的國家,參與國際分工最重要的目的是取得更大的收益。那麼,新型國際分工模式下的收益是如何進行分配的呢?1992年,宏電腦的董事長施振榮先生提出了著名的微笑曲線,描述了產業鏈上各個環節附加價值的形態。微笑曲線的兩端分別是研發和品牌等,代表高附加值;中間最低點是加工、製造,意味着低附加值。很顯然,在價值鏈兩端(研發、設計、採購、品牌、營銷、物流、金融等)的附加價值和盈利率高,而中斷(加工、組裝、製造)的附加價值和盈利率低。由此,不難理解爲什麼發達國家在進行產業升級時總是盡力向價值鏈的兩端延伸的意圖了。

經濟學家郎鹹平將之總結爲“6+1”理論:發達國家把價值最低的製造業一端(即“1”)放在了發展中國家,因爲價值最低的製造業浪費資源,破壞環境,而產品設計、原料採購、倉儲運輸、訂單處理、批發經營和終端零售等六塊非製造業(即“6”)都掌控在自己的手裏。在這樣一種“6+1”產業鏈的定位下,發展中國家就淪落在了價值鏈的最低端。以“芭比娃娃”爲例,芭比娃娃是東莞的產品,出廠價是1美元,但是在美國沃爾瑪市場的零售價是9.9美元,接近10美元。除製造成本1美元外,那剩下的9美元價值包括產品設計、原料採購、倉儲運輸、定單處理、批發經營以及終端零售創造出的,價格高,同時不浪費資源,不破壞環境,不剝削勞工。由此來看,中國製造業被定位在了“1”,即價值鏈的最低端,而發達國家掌握了“6”,在這樣的分工格局下,中國製造業再怎麼創新、升級都難逃“1”的命運,即始終處在價值鏈的低端,始終處在爲別人打工的角色,始終在爲別人“賣苦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