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不容忽視的載體的論文

學識都 人氣:2.01W

摘要:感恩教育載體是指教育者通過對學生進行感恩教育這一途徑,向他們傳播豐富、正確、生動的思想

思想政治教育不容忽視的載體的論文

政治教育信息,引導他們發現生活中人、事、物的美好和價值,喚起對自然、社會和他人的一種認同和感激,從而提高道德認知、情感維度和行爲向度的一種思想政治教育形式。

 關鍵詞:感恩教育;思想政治教育;載體;

感恩一詞來源於美國的感恩節。感恩節是美國人的一個重要節日。感恩節起源於馬薩諸塞普利茅斯的早期移民。這些移民在英國本土時被稱爲清教徒,因爲他們對英國教會的宗教改革不徹底感到不滿,以及英王和英國教會對他們的政治鎮壓和宗教迫害,迫使這些清教徒脫離英國教會,遠走荷蘭,後來決定遷居到大西洋彼岸那片荒無人煙的土地上,希望能按照自己的意願信教自由地生活。1620年9月,“五月花號”輪船載着102名清教徒及其家屬離開英國駛向北美大陸,經過兩個多月的艱苦航行,在馬薩諸塞的普利茅斯登陸上岸,從此定居下來。第一個冬天,由於食物不足、天氣寒冷、傳染病肆虐和過度勞累,這批清教徒一下子死去了一半以上。第二年春天,當地印第安部落酋長馬薩索德帶領心地善良的印第安人,給了清教徒穀物種子,並教他們打獵、種植莊稼、捕魚等。在印第安人的幫助下,清教徒們當年獲得了大豐收。首任總督威廉布萊德福爲此建議設立一個節日,慶祝豐收,感謝上帝的恩賜。同時,還想借此節日加強白人與印第安人的和睦關係。

在漢語詞典中,感恩是指對別人所給的幫助表示感激。我國的傳統文化中蘊涵着豐富的感恩思想。如《詩經衛風》中的《木瓜》,就有“投我以木瓜,報之以瓊琚”,“投我以木桃,報之以瓊瑤”的名句,意思是,他人贈我以木瓜、木桃,我應以美好的佩玉相贈,正如後世人們所說的“受人滴水之恩,當以涌泉相報”。唐代孟郊《遊子吟》中的名句“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則昭示母愛的偉大,教育人們不要忘了父母的養育之恩。

 一、感恩教育載體的特徵及現實意義

1.感恩教育載體的特徵

第一,堅定的原則性。感恩是指對別人所給的幫助表示感激。別人對自己的幫助從性質上可分爲兩類,一種是對自己健康發展有益的幫助;另一種是對自己健康發展有害的幫助如爲學生謀取不正當利益,危害社會提供幫助或爲學生犯罪提供幫助等。對前一種幫助我們要感恩,對後一種幫助我們要堅決拒絕。因此,對學生進行感恩教育,必須堅持堅定的原則性,使學生明白什麼樣的幫助才應該感恩,這是感恩教育的前提條件。

第二,豐富的情感性。感恩主要是在道德認識的基礎上產生的一種道德情感體驗。感恩教育通過豐富感人的情境活動,感人的故事等激發學生的共鳴,淨化學生的心靈,陶冶學生的情操,提高其思想境界。感恩教育最容易撥動學生那敏感的心靈觸動其內心深處的靈魂,激發其對他人的愛心。

第三,潛移默化的滲透性。感恩教育是一種以情動情的情感教育,是一種以德報德的道德教育,也是一種以人性喚起人性的人性教育。作爲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載體的感恩教育是把學生思想政治信息滲透在其中,不是直接作用於學生,它的作用常常是伴隨着感恩教育的影響而潛移默化的實現的。

2.感恩教育載體的現實意義

第一,以感恩教育爲思想政治教育載體是學生健康發展的需要。隨着我國社會的轉型和發展,獨生子女家庭逐漸增多,部分父母對子女產生溺愛心理,對孩子的要求言聽計從,甚至對一些不良的行爲也聽之任之。

長期以往,使孩子享受了太多的愛和給予,依賴心理、寄生思想較重,不懂得珍惜父母的養育之恩,漠視社會的關愛之情,這種人文精神的缺失,導致大學生的人格發展的不健全,通過感恩教育可以引導大學生牢固樹立心中有祖國、心中有集體、心中有他人的意識,懂得爲人做事的基本道理,具備文明生活的基本素養。

第二,以感恩教育爲思想政治教育載體是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需要。學生是祖國未來的建設,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接班人。他們的思想道德狀況如何,直接關係到中華民族的整體素質,關係到國家前途和民族命運。隨着我國對外開放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深入發展,這給學生的發展既帶來了機遇也帶來了挑戰。一些腐朽落後的文化和有害信息不斷地侵蝕學生的心靈。在各種消極因素的影響下,少數學生精神空虛、行爲失範,缺乏感恩意識,使之墮落成“對人不感激、對事不滿意,對物不憐惜,對己不嚴格”的情感冷漠一族。通過感恩教育可以引導學生學會處理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及人內心等基本關係,從而促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發展。

第三,以感恩教育爲思想政治教育載體是弘揚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需要。在長期的歷史發展中,中華民族以“崇尚道德”和“禮義之邦”而著稱於世界民族之林。愛國、誠信、厚仁、重義、敬親、貴和、求新、好學、勤儉、奉公等道德要求,經過數千年的不斷陶冶、實踐和發展,已經融入中華民族的血脈,成爲中華民族精神的一個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感恩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內容。對於學生來說,運用“言簡意賅、朗朗上口”的感恩格言對其進行思想政治教育,不僅有利於提高他們的道德品質,更好抵禦各種不良影響的腐蝕,具有重要的意義,同時也對弘揚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具有重要意義。

 二、運用感恩教育載體加強和改進思想政治教育

第一,認識層面。西方哲學家蘇格拉底認爲,道德行爲必須奠基於知識,一個人沒有知識,也就是不懂得善的概念是什麼,他就不可能爲善,善出於知,惡出於無知。提高學生對感恩的認識是運用感恩教育載體,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提。

首先,要提高學生對感恩內涵的認識。只有學生明確什麼是感恩,才能做到對別人的幫助表示感激。感恩不是隻要別人提供任何性質的幫助都要感激。別人提供對自身和社會發展有益的幫助,我們才能接受別人的幫助,並對其幫助表示感激;對於別人提供對自身和社會發展有害的幫助,我們要堅決拒絕並及時向有關部門檢舉,對其進行懲罰。

其次,要提高學生對感恩形式的認識。感恩既要明確其內涵,有感恩的心,更要使未成年人明白感恩的形式。對於別人的幫助採取什麼樣的形式表達感激之情,這也是感恩教育的重要內容。感恩的思想只有通過適當的形式才能表達出來,如一個電話、一封郵件等都可以表達感激之情,而不一定非要用物質回報纔是感恩。只有內容沒有形式,感恩之情是無法表達。

最後,要提高學生對感恩重要意義的認識。個人是社會中的個人,個人的發展離不開社會和他人,因此,感恩是大學生正確處理自己與他人關係,發展自己的重要條件。也是我們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條件。

第二,情感層面。在認知的基礎上,學生對感恩產生的一種愉悅的情感,從而轉化爲一種自覺的感恩意識。只有對感恩內涵的認識,沒有對感恩的一種愉悅之情,學生難以自覺地去踐行感恩的行動。所以情感層面是連接認知層面和實踐層面的中介,也是踐行感恩行動的催化劑。

第三,實踐層面。引導學生將感恩的意識和感恩的情感轉化爲感恩的行爲,並形成習慣。一方面,鼓勵學生明確感恩的性質,選擇適當的感恩形式,來表達對別人幫助的感激之情。另一方面,要鼓勵學生參加各種有益社會公益活動,在實踐活動中,培養未成年人的感恩意識。

 參考文獻:

[1]陳萬柏.思想政治教育載體論[m],湖北人民出版社,2003.

[2]王升臻.關於思想政治教育載體的幾個理論問題的再思考[j],長春工業大學學報(高教版),2007-01.

[3]袁春平、匡茜.感恩教育:一種德育的新路徑[j],教學與管理,2007-15。

[4]謝納澤.感恩教育之我見[j],河南教育(高校版),200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