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強預應力混凝土管樁上浮原因分析及控制措施論文

學識都 人氣:2.96W

摘 要:高強預應力管樁上浮在施工中很容易發生,不僅影響施工進度,而且還影響成樁質量。只要採取適當的控制措施,是可以確保樁基工程的進度和質量。

高強預應力混凝土管樁上浮原因分析及控制措施論文

關鍵詞:高強預應力管樁; 上浮原因; 處理措施; 預防措施

1前言

由於高強預應力混凝土管樁具有承載力高、造價低、適應性強、管樁工業化生產等特點,在沿海軟土地區得到廣泛應用。但在預應力管樁的施工過程中,很容易發生上浮現象,影響樁基工程的進度和質量。本文通過高強預應力混凝土管樁工程實例,對上浮原因進行分析,提出其處理措施和預防措施,供大家參考。

1工程概況

該工程爲框架結構的大型公共建築,總建築面積爲26710m2,柱距爲12~15m,基礎採用PHC-AB600型高強預應力混凝土管樁,樁徑φ600,總樁數855根,單樁設計承載力特徵值N=3200KN,平均入土深度33.18m,持力層爲強風化花崗岩,持力層土的極限端阻力特徵值qpk=6000kPa。施工採用錘擊法,四臺樁機分四個區域同時從中心開始。在打樁過程中,基樁上浮比較嚴重,整個場地上升300~500mm左右。經檢測三根樁,基樁承載力不滿足設計要求,停止檢測,等待處理。

2地質情況

本工程位於廣東沿海一帶的淺灘區,海牀橫坡平緩,經填海工程改造,場地大體平整,地表高程約爲6.0~8.3m,已經過堆載預壓處理,地層自上至下主要分佈有:①層爲壓實人工填土,南部夾有大塊石,層厚9.00m~16.50m,平均厚度11m左右。

②層爲全新統海相沉積層,分爲粉質粘土和礫砂兩層,其中粉質粘土呈飽和、流塑狀態,底部不均勻夾少量砂,層厚0.60m~12.4m;礫砂呈飽和、稍密狀態,局部爲中粗砂或粉細砂,層厚0.50m~7.40m。

③層爲上更新統河流相沖洪積層,以礫砂爲主,局部爲中砂或粉細砂,稍密~中密狀態,層厚0.70m~11.l0m。

④層爲上更新統沼澤相淤積層,淤泥質粉質粘土,呈飽和、流塑~軟塑狀態,局部地段含淤泥質粗、礫砂,分佈不均,層厚0.50m~6.30m。

⑤層爲第四系殘積層,礫質粘性土:呈溼、可~硬望狀態,爲混合花崗岩風化殘積土,層厚0.50m~6.80m。

⑥層爲震旦系混合花崗岩,按其風化劇烈程度可分爲四個風化帶,其強風化花崗岩是本工程基礎持力層。

4上浮原因分析

管樁上浮主要原因是擠土效應。由於擠土效應一方面對鬆填土有擠密作用,可提高地基承載力,但對壓實土在擠密的同時,造成樁身上浮、移位和地面隆起,影響樁的承載力。對飽和軟土的擠土樁,在樁基施工後因孔隙水壓力消散、土層再固結沉降產生樁的負摩擦力亦會引起樁承載力的下降和樁基沉降的增大。經分析認爲,樁承載力下降的主要原因是樁身上浮所引起,但不排除樁底發生疏鬆和涌樁等原因。

4.1樁的數量多、體積大

本工程佔地面積10783m2,長126m,寬84m,總樁數855根,同時由於該工程柱距大,12~15m,每個承臺樁數較多,大多數承臺樁數爲10~20根,最多的達24根。由於樁與樁之間的相互影響,導致樁身上浮。

根據施工記錄,本工程總樁數855根,樁徑φ600,總入土深度達28365.1m,從26.2~40.5m不等,平均深度33.18m,按每根樁9.38m3計算,則打入地下的混凝土樁總體積約8020m3。如果不考慮土質壓縮,平均分攤到面積10783m2的場地,則平均要提高約0.74m。可見打入混凝土的量是非常大的,整個場地上升300~500mm就不足爲奇了。當土飽和密實,被擠到極限密實度而向上隆起時,相鄰的樁將被浮起。

4.2衝孔灌砂的影響

根據勘察資料,場地爲填海區,地下水豐富,與海水聯動,填土下存在砂層和淤泥,不適宜採用鑽孔灌注樁,也不適宜採用天然地基或複合地基,如採用預製樁,則南部夾有大塊石,要穿過厚約18m的填石,施工困難。因此設計在南部採用先衝孔灌砂,再打預應力管樁。這樣就不需考慮不同基礎型式之間的差異沉降,但由於衝孔灌砂數量多,達244根,因此需排開更多的地下空間,大量的砂才能衝入孔中,同時在砂孔中打樁,進樁較困難,容易打破樁頭,加劇了場地的隆起。

4.3測量誤差

由於儀器、操作、讀數等原因,所測數據存在測量誤差。本工程主要是測點沒有固定,由於施工原因,管樁頂面很難在一個水平上,因而樁頂每一點標高不一致,如果先後兩次測點不再同一點,就出現了不同的標高。爲了測得比較準確的數據,在樁頂作出標誌。

5處理措施及效果

5.1確定處理方案

全部樁打完後,重新測量,發現絕大部分樁存在上浮現象,而且有的上浮很厲害,最大的達56mm。爲此召開專題會議,分析原因並研究處理方法。根據本工程情況,樁數較多,場地存在密實度較大的砂層,部分樁頭在收錘後接近極限荷載或出現輕微裂縫,如果繼續採用錘擊法,將可能打壞管樁,因此最後確定採用靜壓處理方案進行處理。

5.2確定靜壓參數

爲了獲得比較詳細的試驗數據,並具有可比性,選取不同區域兩根樁作試驗對比,確定上浮較大的兩根樁C60-5及C144-11進行靜壓試驗。終壓力值均爲採用6000KN,其中C60-5樁長29.3m,上浮35mm,壓入45mm,C144-11樁長37.3m,上浮46mm,壓入61mm。一週後,做靜載試驗,承載能力滿足設計要求。根據靜載試驗曲線,終壓力值確定爲6000KN,比較合適。

5.3多次靜壓處理

除作過靜載試驗的5根樁外,所有樁均按照確定的靜壓參數作靜壓處理,以徹底消除上浮。場區採用一臺靜壓樁機施工,靜壓前,將露出地面的'樁頭全部鋸掉,入土較深的樁先接樁處理,施工順序是從中心開始分區域對稱進行,嚴格監控終壓力值不超過6000KN,施工過程中詳細做好施工記錄。

施工完畢,再全部重新測量樁頂標高,與靜壓前測量的樁頂標高相比較,絕大部分樁已消除上浮。但還有部分樁上浮未徹底消除,上浮的高度較小,最多的爲15mm,大多在1~10mm之間。經過分析認爲,靜壓處理有明顯的效果,上浮高度在10mm以下的可不作處理,僅對上浮高度在10mm以上的進行補壓。

5.4處理效果

處理完畢後,按照有關要求,選取12根樁做靜載,76根樁做高應變動測檢驗。根據靜載試驗報告,實際總沉降量爲16.5~36.86mm,殘餘沉降量爲0.58~8.67mm,全部滿足設計要求。高應變動測檢驗也符合規範要求。

6預防措施

6.1優選樁型及施工方法

首先應從設計方面把關,對沿海填土區,特別是新近填土區又經過強夯或碾壓處理,應儘量避免採用高密度、大管徑的預應力管樁,優先採用其他樁型,如鑽孔灌注樁、衝孔灌注樁及筒樁等。對於管樁也應優先採用靜壓法,以減小施工振動對周圍管樁的影響。

6.2嚴格控制壓樁順序

在軟土地基施工較密集的羣樁時,沉樁次序不當,很容易使樁向一側擠壓造成位移或涌起。對羣樁承臺應考慮壓樁時的擠土效應.不同深度的樁基應先深後淺、先大後小、先長後短。同一單體建築,一般要求先施壓場地中央的樁,後施壓周邊樁,當一側毗鄰建築物時,由毗鄰建築物處向另一方向施壓。

同時要求施工順序從中心承臺開始,按梅花形跳承臺進行,即縱、橫軸線承臺兩個方向均要隔一個承臺,才能進行下一個承臺靜壓,同時要求任意一個承臺與相鄰的前後左右承臺的靜壓時間至少間隔七天以上,以最大限度地減少相鄰承臺之間的相互影響。沉樁期間不得開挖基坑,一般宜間隔14d,待孔隙壓力基本消散後再開挖。

6.3適當加大壓樁終壓力值

壓樁終壓力的選用一般以兩倍的管樁單樁豎向承載力設計值作爲參考值,但施工中的壓樁終壓力可適當加大。因爲施工中的壓樁終壓力是根據在施工瞬間荷載(終壓力作用時間只是終壓控制貫入度的瞬間)作用下有土體側向約束的情況來確定的。在施工中應定期檢查壓樁的終壓力是否達到預定值或超出極限值,以確保每一根樁達到設計要求且不致壓壞。

6.4適當擴大監測範圍

根據設計要求,管樁施工過程中,應隨時對樁機周圍5m範圍內的成樁進行樁頂標高監測,以隨時發現問題,隨時解決。根據我們的經驗,新近填土又經過強夯或碾壓處理的沿海填土區,其樁機影響範圍與填土厚度存在一定量的關係。本工程開始按照設計要求監測樁機周圍5m範圍內的成樁,監測過程中發現,樁機周圍10m左右範圍內的成樁均受到影響,而本工程平均填土厚度約11m左右。

7幾點建議

7.1沉樁過程的資料控制

對於管樁上浮方面,主要需隨時監測並記錄每根樁的樁頂標高,認真做好原始資料的統計及彙總工作,必要時需繪出每根樁的樁頂標高隨時間而變化的曲線,或繪出每根樁與樁機距離變化的曲線。認真分析曲線變化,找出影響樁頂標高的關鍵因素,從而指導下一步的施工。

7.2大面積羣樁建議抽樁復壓

管樁全部沉樁或錘擊到位後,不管有無上浮,爲確保樁底不發生疏鬆和涌樁,對於大面積羣樁,須抽取一定數量的樁進行復壓,壓樁力可減至靜載荷試驗值。需復壓的樁主要是指單樁承臺、樁數多的承臺、單樁承載力比較大的承臺以及地質條件相對複雜的承臺等。

7.3相鄰承臺沉樁應錯開一定時間

由於一般樁機影響範圍與填土厚度相關,但不宜小於5m,相鄰兩個承臺施工應避開這個受影響的區域。因此沉樁順序除了遵守一般規定外,對於新近壓實的沿海填土區,相鄰兩個承臺施工的時間間隔應錯開七天以上,確保樁周土壤顆粒應力消散。

參考文獻:

[1] 工程地質勘察規範50021-2001.

[2] 預應力混凝土管樁基礎技術規程

[3] 深圳地區樁質量檢測技術規程0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