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我國必須要全面深化教育改革

學識都 人氣:9.26K

從現實看,教育與經濟社會發展還有明顯差距。第一,雖然我國15歲及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達到9.5年,但與美國的13.3年、日本的11.6年、德國的12.2年、俄羅斯的11.7年的水平相比仍有較大差距。第二,自2010年以來,我國就業市場總體求人倍率一直在1左右,2015年第一季度爲1.12,表明勞動力供不應求;但每年700多萬大學生的就業難問題,卻牽動各方。這在一定程度反映了教育供給結構與經濟發展的不適應性。第三,技術技能型職業人才的需求全面增長但短缺嚴重。例如,製造業高級技工缺口每年高達400餘萬人。有企業家形容,“找100個大學生不難,找100個高級鉗工卻是難上加難”。這說明,經濟結構的變化要求教育結構要做出相應的調整。

淺談我國必須要全面深化教育改革

一、 創新是深化教育改革的出發點

質量不高、創新不足是教育發展面臨着的突出矛盾。儘管我國教育總量不斷擴張,但創新成果較少,創新不足的矛盾比較突出。例如,2011年美國信息服務業的整體勞動生產率是我國的4.1倍[我國信息服務業與發達國家相比差距明顯]。其結果是,我國關鍵技術自給率低,對外技術依存度在50%以上,而發達國家對外技術依存度平均在30%以下,美國和日本只有5%左右。面對全球新一輪科技改革,面對我國經濟社會轉型升級大趨勢,特別是面對互聯網+的時代,最重要的是培養有創新思維、批判思維、創新能力的人才。這就需要着力打破以應試爲導向的教育模式,創新教育方式,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想像力,形成以創新爲導向的教育新格局。

二、加大教育市場的'開放力度

從現實看,我國教育市場的開放程度與教育發展不相適應。過去36年的市場化改革,我國放開的主要是工業領域,80%以上製造業高度市場化。而包括教育在內的服務業領域,社會資本和外來資本進入還面臨着比較多的政策制約和繁瑣的行政審批。例如,誰都知道職業教育是我國的教育短板,但發起設立一個職業教育學院,面臨着行政許可、土地、資金、人事制度等一道道難關。爲此,優化民辦教育發展環境,鼓勵社會力量興辦教育,形成民辦教育與公辦教育平等競爭、共同發展的新格局,成爲第二次教育改革的重大任務。

三、深化教育體制改革需要攻堅克難

目前的教育管理中,行政主導的特點仍然相當突出。各級學校在很大程度上還是教育行政主管部門的下屬機構,落實學校辦學自主權、實現專家治校,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在高等教育資源配置上,行政主導的資源配置更多地向普通高等教育傾斜,對高等職業教育投入不足。這就需要加快推進教育權力結構調整,擴大學校辦學的自主權,進一步明確中央地方教育職能分工,改革公共教育機構,形成與提高教育質量、加快經濟轉型升級相適應的教育體制。

四、轉變教育發展理念

當前,教育領域的一些問題,與教育理念的滯後直接相關。儘管強調素質教育多年,但實際上應試教育仍然佔主流位置,考試成績仍然是評價老師、評價學生的硬指標。開家長會,說的主要事情就是學生成績,師生都成爲成績的“奴隸”。這不僅使學生苦不堪言,也加大了老師的負擔。這種教育理念忽視文化傳承、忽視學生的人文薰陶。爲此,要把轉變教育理念、解放思想作爲第二次教育改革的關鍵,不僅要轉變學校、教師“以分數”爲指揮棒、以“灌輸知識”爲主要職能的教育理念,而且也要引導社會轉變教育理念,爲深化教育改革創造良好的社會大環境。

五、加快教育結構的戰略性調整

(1)把發展職業教育作爲一個大戰略。“十三五”應當把發展現代職業教育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推進產教深度融合、校企深度合作,形成政府、企業、社會資本共同推動現代職業教育發展的合力。

(2)加快普及學前義務教育與高中階段教育。各方面高度關注,“十三五”能否將幼兒教育納入義務教育?能否普及高中教育?建議“十三五”把幼兒教育納入義務教育,加快普及12年制基礎教育,允許支持有條件的地方實行12年義務教育。

(3)調整高等教育結構。推進高等教育體系多元化,儘快把高等學校分成綜合型大學、研究型大學、應用型技術大學,確立不同類型高等學院的發展定位、人才培養目標和培養模式。要以提高技術應用型高校佔比爲重點調整高等教育結構,“十三五”加快推動一批高校轉型爲應用技術型高校,選擇一批高等職業學校升級爲應用技術型高校,不斷提高技術應用型高校在校生的佔比。

六、加快教育市場開放

(1)在堅持政府保基本的同時,推進教育市場全面開放。當前推進教育市場開放,是在各級政府繼續加大教育投入,保障教育公平的基礎上,充分利用社會資本和外來資本發展教育的重大舉措。北京已經出臺了包括教育在內的服務業擴大開放綜合試點總體方案,建議儘快出臺教育市場全面開放的總體方案。

(2)在有條件的地區設立義務教育階段、高中教育和職業教育的國際合作改革試驗區。積極引進世界知名院校開展中外合作辦學,允許並支持國外和港澳臺地區知名大學、職業教育機構以控股在國內設立合資分校,在特定地區設立獨資分校;鼓勵外商投資設立外籍人員子女學校,支持外商通過中外合作辦學方式投資設立教育培訓機構及項目,優化配置內外教育資源優勢互補、良性互動。

(3)降低社會資本辦職業教育的准入門檻。實施民辦學校非營利性和營利性的分類管理;放寬辦學市場準入;探索職業教育領域、高等教育領域的“混合所有制”;建立健全民辦學校退出機制;鼓勵上市公司和科技企業投資興辦技術技能型大學;進一步完善民辦學校法人治理結構;加大社會力量舉辦教育的政策扶持力度,對民辦教育和公辦教育一視同仁。

七、實現教育體制改革的實質性突破

(1)明確政府在教育管理中的職能。改變政府“包打天下”的教育發展格局,明確政府保障基本教育服務供給的責任;強化教育行政部門在教育決策中的主導地位及其教育政策制定和教育監督職能,減少和消除教育行政部門對各類學校的微觀干預。

(2)以“公益性、專業性和獨立性”爲導向改革公共教育機構,形成專業、高效的教育執行系統。堅持教育的公益性和普惠性,加快教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加快推進學校去行政化,取消學校行政級別,建立專業導向的學校治理結構,推進專家治校;進一步推進簡政放權,擴大學校的辦學自主權,重點是全面擴大學校在招生規模、專業設置創新、教師評聘等方面的自主權。

(3)明確中央地方教育職責分工,擴大地方教育自主權。進一步明確各級政府在建設教育基本公共服務體系中的責任,細化中央到地方每一級政府的職責分工。鼓勵地方在教育改革上積極探索、先行先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