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經濟學課堂教學方法的思考的論文

學識都 人氣:1.55W

論文關鍵詞:學科特色教學方法啓示

農業經濟學課堂教學方法的思考的論文

論文摘要:文章在分析農業經濟學的學科特色的基礎上,結合從事農業經濟學科研教學的實踐,提出了課堂講授、專題講座、案例分析、研討等多種的課堂教學方法,並總結提煉出了幾點課堂教學啓示。

多年以來,隨着我國城市化、工業化進程的加快推進,城鄉差距不斷增大,“三農”問題逐漸引起有關部門的高度關注,中央一號文件連續七年直指我國“三農”問題。而“三農”問題的解決的突破口在於有效解決農業問題,我國農業經濟的現實問題引起了社會各界的高度關注。農業經濟學專業的建設和發展也進入了快車道,我國需要越來越多的農業經濟經營和管理人才,這對農業經濟學的教學和科研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戰。研究農業經濟學的教學規律,探索教學方式方法,對於提高課程教學質量、培養更多優秀農業經濟管理人才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根據農業經濟學課程特點和學科特色,我國探索總結出了一整套符合本課程教學要求的教學方法。

一、農業經濟學的學科特色

“農業經濟學”課程是農業經濟管理專業的一門專業基礎理論課,是研究農業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發展運動規律及其應用的科學,它在整個專業課程設置中佔有重要地位。它是運用西方經濟學和產業經濟學的方法,研究國內不同區域農業的演進規律、空間佈局、投入產出及其相互關係的綜合性應用科學。它具有區域性、綜合性和實踐性三個最基本的特徵。

1.區域性

受市場經濟、自然資源條件、資源稟賦的影響以及區域發展戰略的引導,農業農村發展的區域性特徵日益明顯。如東部地區重點圍繞國際市場和城鎮需求發展效益農業,中部地區定位於糧棉等大宗農產品的主產區,西部地區重點發展生態、特色農業,形成了明顯的產業帶和塊狀生產佈局。此外,國家通過政策引導,促進各地進一步發揮比較優勢,大大提高了農業生產的集中度。針對農業產業佈局和農村經濟發展的區域化特徵,我國發展現代農業應依照不同區域的要素資源狀況,突出區域發展戰略和發展重點,採取不同發展模式,最大限度地發揮各個區域的比較優勢。因此,農業經濟學的教學和研究必須與區域經濟學、自然資源學等相關學科緊密結合,在方法應用上也可與區域產業空間分析方法相結合。

2.綜合性

農業經濟學是研究農業經濟發展尤其是農業產業演進和空間佈局一般規律的科學,其內涵和外延較爲廣泛,如農業產業化經營問題、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和升級問題、農業產業組織問題、農業區域專業化佈局優化問題等。這些問題的有效解決需要多學科知識的綜合運用,必須綜合運用西方經濟學、產業經濟學、區域經濟學等多種經濟理論和研究方法。因此,農業經濟學相關理論的學習與研究,以及農業經濟相關問題的發掘與解決,都體現出綜合性的學科特點。

3.實踐性

農業經濟學是一門應用經濟學,是綜合運用經濟學的基本理論和方法研究農業產業發展和空間佈局問題,農業經濟學的理論和研究方法十分豐富,要深刻領悟其理論,必須深入農業經濟相關問題的分析和解決的實踐過程中,理論聯繫實際是學習農業經濟學的主要學習方法,脫離農業經濟發展的實踐是無法有效理解和掌握農業經濟學的基本理論的。因此,農業經濟學具有實踐性的學科特點。

二、農業經濟學的教學方法

在農業經濟學教學過程中,不僅涉及到十分複雜的理論問題,還牽涉到學生對農業經濟的熱點、難點問題的分析和把握,並要求學生能夠運用所學的農業經濟理論去解決“三農”問題,這就要求教師在具體教學過程中,應根據不同的章節內容、知識特點,靈活運用多種教學方法,一方面幫助學生掌握更多的理論知識,另一方面提升學生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1.課堂講授法

課堂講授法是知識講解和傳授的最基本的教學方法,該方法有利於教師傳授更多的系統的、全面的知識,在具體的運用過程中,主要有灌輸式講授、啓發式講授和畫龍點睛式講授三種方式。這種方法主要適用於理論知識的傳授,使學生儘快熟悉和掌握農業經濟學的基本範疇、基本原理以及知識體系。在具體講授過程中應注重設問、提問、案例引入等方式的採用,增強教師和學生的互動性,幫助學生對課堂知識的理解和把握,提高學生的聽課效率。

2.專題講座法

專題講座法在形式和課堂教學法基本相同,但在內容的設計上有所差異,它是把農業經濟學分成幾個專題,針對某一個專題知識,安排一次講授。專題講座法具有佔用時間少、形式靈活、針對性強、易於理解和掌握等優點,在幫助學生掌握和了解農業經濟的熱點、難點問題等方面具有很強的適用性。筆者在教學過程中,在涉及到農業經濟學的某一理論前沿時,就邀請在這一領域內具有較深研究的國內外專家來校給學生做專題講座。在中央出臺有關農業的政策後,就邀請專家學者對中央有關農業的政策進行深刻剖析,以加深學生對理論和政策的認識。

3.研討法

研討法是指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圍繞某一個或幾個主題進行交流,相互啓發的教學方法,如有關中國農業產業化發展問題、農民增收問題、農民工問題的教學,運用研究法教學有利於幫助學生對這些領域的問題理解更深刻,由於在討論過程中,教師和學生間、學生和學生間相互交流、啓發和借鑑,並及時反饋,有利於學生取長補短,開闊思路,促進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的提高。這種方法從頭到尾由教師組織,教師提出問題,引導學生作出回答,在這過程中,教師要充分調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使討論不斷深入下去。如筆者在講解農業產業化的內涵和組織形式的過程中,先要求學生閱讀我國農業產業化發展的有關材料,然後圍繞材料提出相應的問題,要求學生回答,然後由筆者進行總結分析。

4.案例分析法

案例分析法是一種信息雙向交流的教學方式,它將知識傳授和能力提升兩者相融合,在農業經濟問題和政策的教學和研究中非常實用。案例分析法是通過收集和整理一些典型的個案,供學生思考分析和決斷,通過獨立研究和相互討論的方式,來提高學生的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的一種教學方法。案例分析法在具體運用過程中,除了首先要明確通過案例分析應達到的教學目的外,還應注意案例本身要內容真實,幷包含一定的經營管理問題。案例分析可分爲描述評價型和分析決策型兩類。描述評價型是描述農業經營主體或決策主體解決某一問題的全過程及其實際後果(成功或失敗),然後要求學生運用所學的農業經濟理論,對案例的成功或失敗做法進行事後分析,以及提出“亡羊補牢”性的建議。分析決策型是隻介紹某一待解決的農業經濟領域內的熱點、難點問題,要求學生運用基本理論去分析並提出對策、建議,這種方法能有效地培養學生分析決策、解決問題的能力。

5.自學指導法

自學指導法是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自學教材和參考資料,並通過思考和研究而獲得知識、掌握技能的一種教學方法。其根本目的是提升學生獨立獲取知識、信息的能力。教師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根據課程學習的要點,給學生提供一些閱讀數目、學術期刊、學術論文等,要求學生在課後自主學習、深入分析和解決問題,同時要求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做好讀書筆記。筆者在教學過程中,一是結合課程內容精心設計農業經濟的熱點、難點問題,要求學生在課後去查閱相關資料,然後回答問題,並作爲平時成績考覈的.重要組成部分。二是通過精選一些經典論文,要求學生課後閱讀,並做好讀書筆記,找一些學生來講解,筆者在全班進行點評,通過這樣的教學形式和教學方法,不僅能幫助學生學習更多的課外知識,還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學習興趣。

三、教學過程中的體會

1.提高教師隊伍的綜合素質是實施教學方法創新的根本保障

教學方法創新和教學方式的變革是意向比較系統的工程,它不僅要求教師具備良好的語言表達能力、溝通能力、對教學工作高度負責的態度,還要求教師具備豐富的理論知識和實踐知識,不僅要吃透課本的重點和難點,還要經常閱讀文獻資料、學術期刊、報刊雜誌,對本學科或課程當前要解決的熱點問題、難點問題有一個深刻的把握。只有這樣,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才能把學科理論和經濟、社會問題結合起來,才能傳授學生有用的知識。

2.充分調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是實施教學方法創新的關鍵

任何一項教育教學方法的改革和創新都不是教師的單方面行爲,應充分調動學生參與教學方法方式的創新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沒有學生的參與,教育教學方法創新註定要失敗。實際上,教育教學方法的創新有兩種方式:一是教師在教學工作中,對教育教學方式方法不斷進行探索,加大對教育教學方法的科學研究,逐漸把新方法融入到日常的課堂教學過程中,不斷和學生進行溝通交流,讓學生逐漸適應;二是學生在接受課堂教學中,提出教育教學方法的意見,甚至從自身需求的角度提出一些新的教學形式,逐漸被教師採納運用。無論哪種方式,都離不開教師和學生的充分交流和溝通,實現教師和學生的互動。

3.配套推進改革課程考覈方法是實施教學方法創新的保證

教學方式方法的改革創新離不開課程考覈方法的變革,課程考覈方式應主動和課程內容、教學方式配套。應改變傳統考覈方式,注重學生考勤和期末考試成績的模式,在課程考覈過程中,應考慮學生平時自學、查閱文獻資料、課堂討論、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等綜合因素。在期末試題中,應加大考覈學生運用理論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試題比重。

參考文獻:

[1]焦乃洹.經濟學教學方法初探[j].中國集體經濟,2010.7.

[2]汪季清.旅遊經濟學.課程教學方法改革的探討[j].科技信息,2010.9.

[3]施曉麗.區域經濟學課堂教學方法探討[j].集美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