隱喻視角下李商隱《錦瑟》概念的語言藝術

學識都 人氣:2.36W

數千年來,隱喻作爲一種修辭手段一直爲世人所熟悉,下面是小編整理推薦的一篇漢語言文學畢業論文範文,供大家閱讀參考。

隱喻視角下李商隱《錦瑟》概念的語言藝術

引言

從認知語言學角度來理解隱喻,隱喻既是一種常見的語言現象又是一個很熱門的研究主題。特別是現代社會,隱喻這一現象吸引了國內外的人們的眼球,光光是近百年來,國內的相關論文數量就筆直上升。由於隱喻普遍存在於人們的日常交流話語之中和語言構思思維之中,各種相關學科的研究人士也對其展開了實證考究,比如語言學、心理學、哲學、文學等學科,特別是語言學科,該學科的隱喻研究經歷了漫長的過程,也有了大量實證研究方面的積累,最終取得了傲人的成果。語言學界的研究範疇涉及隱喻研究的方方面面,有隱喻的形式表徵、隱喻的暗含功能、隱喻的本質、隱喻的概念理解以及隱喻的工作機制等等。並且,最終突破傳統隱喻理論,開始了對現代隱喻理論的研究現狀及展前景的思考。

概念隱喻融入在我們的日常語言交流的點滴之中。概念隱喻是人類認知過程中最具活力的隱喻。概念隱喻理論包括源域(source domain)和目標域(target domain)兩個域。據Lakof & Johnson 研究結果表明,人類 70%的語言表達方式都蘊含了概念隱喻現象。近些年的結果表明,以當代概念隱喻理論爲基礎的詩歌方面的發展研究呈現出日漸全面與成熟的趨勢,束定芳曾經說過,語言文字是詩人表達思想情感的原材料,而隱喻則是詩人衝出語言材料的概念爲自身而存在的一個結果。(束定芳, 2000)。由此可見,隱喻現象已然成了一部優秀詩歌作品不可缺少的暗含機制,不可缺少的“佐料”,並且這也衍生了一個新的學科---認知詩學。認知詩學是通過將概念隱喻和概念合成整合處理後形成了一個新的研究領域。

一、概念隱喻理論

概念隱喻最先出現在 Metaphor We Live By 一書中,《我們賴以生存的隱喻》是由 Lakof & Johnson 所寫,他們詳細地論述了概念隱喻理論的核心內容包括:第一,隱喻是認知手段,第二,隱喻是概念域的系統映射;第三,兩域映射遵循恆定不變原則;第四,隱喻的本質是概念性;第五,人們使用概念隱喻是潛意識的。而這些革命性觀點的確促進了人類認知語言學的全面發展。Lakof & Johnson 認爲他們所提及的隱喻是一種隱喻概念,這種概念隱喻不再是用於詩篇語詞的一種非常規用法,也不再是用於詩歌或其他體裁文體的普遍修辭方法,它是人們日常生活中用來思考事物、表達思想感情的一種方式。由此,他們關於隱喻方面的理論就被稱作當代概念隱喻理論。(王寅。2002)概念隱喻理論包括源域和目標域兩個主要認知域。概念隱喻指用一個認知域內的事物來理解和體驗另外一個認知域內的事物,源域(source domain)的部分特點被映射(map-ping)到目的域上(target domain),目標域因源域得到部分理解就是兩個域之間的映射。它通常的表現形式爲 A is B.比如說,Ideas are foods / Love is journey,食物與旅行這樣的域通常用來理解和談論思想觀點和愛情這兩個概念。而這種理解和認知的過程也是 A 到 B 的映射過程。其中,抽象意向圖示是該理論的心理研究基礎。抽象意向圖示指我們頭腦中對現實世界的經歷,被概念化後得來的概念性結構。換而言之,人們頭腦中的經條理化的固定表達句式最終形成了概念隱喻,概念隱喻是人們日常生活經驗的外在語言表現形式。(胡壯麟,1998)

 二、《錦瑟》中隱喻具體分析

筆者以晚唐詩人李商隱的佳作《錦瑟》爲例,通過剖析詩歌中暗含的隱喻機制來理解和消化全詩。李商隱晚年於鄭州家寫出了這首曠世佳作《錦瑟》,也是詩人對自己的生平進行的總結性回顧,也是其最晦澀難懂的詩之一。

初次接觸到《錦瑟》這首詩,我們感受到了它的華麗、深沉和朦朧。此詩的解釋:愛情詩、追悼詩、詠瑟詩、政治失意詩、客居思家詩等等,在古詩中,關於該詩詮釋的觀點非常之多、分歧也“差之千里”,一千多年來,此詩已然成了文學界的“哥德巴赫猜想”.

首聯“錦瑟無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華年”,詩人以錦瑟開頭。詩題也來自這裏。古代的瑟是一種樂器,瑟有五十根弦,這些瑟彈奏出來的音節也非常繁富,最能表現和傳達人物內心複雜的情感波動。詩人把埋怨的傾向通過“無端”兩字表現得淋漓盡致,首聯的“華年”二字是指美好的青春時光,光景,詩人感嘆錦瑟弦之多,因爲每一弦都牽動詩人的心緒,讓詩人回想起過去的美好時光。由此,詩人的悵然若失的心境就躍覽紙上。

頷聯“莊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託杜鵑。”此句中蘊含了二個熟悉的典故。第一,莊子夢見自身化作蝴蝶,可當他醒的時候卻失望地發現自己依然是莊周。自古以來,有莊周夢見蝶到梁祝化成蝶,蝴蝶自古代起就象徵着自由和美麗,當然也象徵着靈魂的超然與死亡。蝴蝶經常被世人作爲美麗蛻變與變形的意象,幼蟲的醜陋意象即指代了人們生活的現實和殘酷,蝴蝶那輕盈的翅膀是精神世界的聖地,雖美卻難以撫摸。自古中國古代聖賢受孔子“入世”哲學思想的影響甚深,大都數都具有遠大的治國,報國的政治志向,比如屈原和諸葛亮能人異士等。相反,莊子哲學卻是一種“出世”哲學,莊子作爲我國古代的聖賢,他追求精神上的自在與自由,自從莊子的這種“出世”思想被傳頌後,當文人對政治感到身單力薄或者陷入絕望時,就會轉向學習老莊哲學,開始追尋精神層面上的平衡或者救贖。“莊生”這個人物意象也就漸漸地被指爲精神的富足。“曉夢”指天亮時的夢,短暫的夢。現實生活可能不如意,但是詩人追求的精神世界卻是美麗的,即使最後發現只是個短暫的夢。第二個典故是指,蜀國的國君,人們稱他爲望帝,曾經爲蜀國治理水患立下了大功,不久後又禪位,之後隱退山林,不幸的是這一代帝王最終落得個國亡身死,他死後,他的魂魄化爲一隻鳥,它仍不忘自己的子民,夜夜啼叫想來催促老百姓下田播種的時間到了,最終它口中啼血,它每晚的聲哀悽厲無比,動人心腑,人們取名爲杜鵑。“杜鵑”的聲音聽起來像是在說“不如歸去,不如歸去”,後來詩人經常用杜鵑來表達不捨與哀怨的情感,之後又被引申爲理想抱負的不能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