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思想對中國傳統醫學倫理思想的影響

學識都 人氣:2.21W

論文關鍵詞:儒家思想,傳統,醫學倫理,影響

儒家思想對中國傳統醫學倫理思想的影響

論文摘要:儒家的以人爲本、高度重視人的生命價值的人本思想,由孝敬父母,友愛兄長,進而推己及人到關愛衆人的仁愛濟世思想,認爲加強道德修養是做人的根本的修身思想以及重義輕利思想對中國傳統醫學倫理思想的形成和發展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儒家思想成爲中國傳統醫學倫理思想的理論基礎。

    中國傳統醫學倫理思想源遠流長,在其產生與發展過程中,深受中國傳統文化的浸潤和影響,特別是儒家思想,對中國傳統醫學倫理思想產生了極其深刻的影響。

1、儒家人本思想對中國傳統醫學倫理思想的影響

    儒家生命觀強調人的生命是天地間最爲寶貴的,應高度重視。《孝經》中引述孔子的話說:“天地之性,人爲貴”。《易經·繫辭》雲:“天地之大德曰生”。也就是說,生命是天地給予人類的最高恩惠,應格外珍惜。儒家重要代表人物荀子也認爲:“……人有氣有生有知並且有義,故最爲天下貴也”(《荀子·王制》)。可見,儒家生命觀認爲人是最靈傑、最寶貴的,表現出對人的生命的重視和關切。儒家思想中還包含着對人在生死問題上的普遍本性的揭示。孟子、荀子都肯定了人“欲生惡死”這一天賦的本能。儒家這些思想對傳統醫學倫理思想產生了深刻影響。成書寸戰國時期的我國第一部中醫理論典籍《黃帝內經》明確指出:“天覆地載,萬物悉備,莫貴於人”,“人之情莫不惡死而樂生”。唐代大醫學家孫思遂在其《備急千金要方(以下簡稱要方)·治病略例》中指出:“二儀之內,陰陽之中,唯人最貴”。在《要方·序》中他更明確提出“人命至重,有貴千金,一方濟之,德逾於此”。由上可見,在儒家思想的影響下,中國傳統醫德提出了生命神聖觀念,並由此觀點引申出了醫學的社會職能及存在價值。《黃帝內經》從生命神聖觀念出發,要求醫學承擔起“濟羣生”的職責。孫思邀也在《要方·食治》中引用扁鵲的話說:“人之所存着,形也;亂於和氣者,病也;理於煩毒者,藥也;濟命扶危者,醫也”。在此,他很清楚提出醫學應當承擔起濟命扶危、保衛人類寶貴的生命和維護人類健康的崇高職責。孫思邀進而深刻指出,解除患者疾苦、保衛神聖的生命是醫生的天職,醫生應“志存救濟”,以治病救人爲己任。這種高度重視人的生命價值,主張用醫學知識保障人的生命和健康,解除患者痛苦的醫學人道主義思想正是建立在生命神聖論基礎之上的。在儒家人本思想的影響下,中醫倫理思想始終涌動着強烈的人道主義追求。

2、儒家仁愛思想對中國傳統醫學倫理思想的影響

    “仁”是儒家倫理思想的核心,家仁愛思想的影響下,傳統醫德提出“醫乃仁術”,這一思想成爲中國傳統醫學倫理思想的.核心。

    首先,“孝涕也者,其爲仁之本與!”(《論語·學而》)。在人與人的關係中,最親近的莫過於父子、兄弟之血緣關係。孝,即孝敬父母;梯,即友愛兄長。在孔子看來,孝梯是仁的最基本要求。孟子也說:“仁之實,事親是也”(《孟子·離婁上》)。儒家孝親思想對傳統醫德產生了重要影響。張仲景在《傷寒雜病論·自序》中談到學醫的動機時就將“上以療君親之疾”放在首位,足見其對孝道的重視。西晉醫學家皇甫謐也說:“若不精於醫道,雖有忠孝之心,仁慈之性,君父危困,赤子塗地,無以濟之。此固聖賢所以精思極論,盡其理也”(《鍼灸甲乙經·序》)。這種以醫爲孝的觀念成爲醫家的一種傳統,也是許多儒生攻醫的重要原因。從歷史上看,因孝知醫進而以醫爲業者甚多,其中不乏有著名的大醫家,如南北朝時期的醫家許道幼因母疾而習臨經方,遂精醫術,成爲名醫。他認爲:“爲人子者,當善視藥,不知方術,豈謂孝乎?”

    其次,“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論語·雍也》)。在處理人與人之間關係時,儒家強調要時時爲他人着想,處處樂於助人。自己想有所成就,自立於社會,也幫助別人自立於社會;自己希望事事成功,也創造條件讓別人事事成功。另一方面,儒家又主張“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論語·衛靈公》),也就是要將心比心,推己及人。這一思想對傳統醫德也產生了深刻影響。傳統醫德認爲,醫家在處理與患者的關係時要設身處地,這樣才能對病家的疾苦感同身受、深切同情。孫思邀曾說:“……見彼苦惱,若己有之,深心悽恰”(《要方·大醫精誠》)。元代朱丹溪診治病人“雖雨載途,亦不爲止”,並教育弟子“病人度刻如歲,而欲自逸耶?”,字裏行間洋溢着側隱之心和深厚的情感。清代名醫費伯雄也說:“我之有疾,望醫之相救者何如?我之父母妻子有疾,望醫之相救者何如?”,所以“易地而觀則利自淡矣。利自淡則良心現,斯畏心生”(《醫粹精言》)。推己及人,換位思考,這樣纔會對患者深切同情、真誠關愛,處理醫患關係時注人濃濃的情感。這正如清代名醫喻昌所言:“醫,仁術也。仁人君子必篤子情,篤於情,則視人猶己,問其所苦,自無不到之處。”(《醫門法律》)。

   第三,“泛愛衆,而親仁”(《論語·學而》)。儒家強調仁愛首先愛親,進而由愛親推及到愛非血緣之親的衆人。孟子主張“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韓愈在《原道》中對仁的定義是“博愛之謂仁”。儒家由“泛愛衆”、博愛進而主張以濟世爲懷,提倡積極人世、自覺承擔社會責任。在儒家博愛濟世思想影響下,中醫傳統觀念中素中“上醫醫國,中醫醫人,下醫醫病”的說法。《黃帝內經》中談到醫者的職責是“上以治民,下以治身,使百姓無病,上下和親,德澤下流,子孫無憂”(《靈樞·師傳》)。儒醫將行醫視爲實現其濟世理想的重要途徑,北宋范仲淹就曾有“不爲良相,則爲良醫”的名言,充分顯示出行醫以濟世的觀念已深人人心。李時珍在《本草綱目·序》中亦云:“夫醫之爲道,君子用之於衛生,而推之以濟世,故稱仁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