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從兩輪設計課小測驗得到的啓示論文

學識都 人氣:1.28W

我所瞭解的小測驗多半是爲了督促學生出勤的。設計課上的小測驗除了督促出勤,同時也是爲了瞭解學生的學習狀況,還能拉開一些分數:因爲課程最終成績中的大部分來源於小組設計時各小組的得分,拉不開檔次。爲了拉開分數,教師佈置了每人獨立完成的小作業。

淺談從兩輪設計課小測驗得到的啓示論文

小測驗的形式和題目每年都不一樣。比如我曾經試過讓學生先在課堂上做一個簡單的設計作爲測驗,課後以小作業的方式再做較詳細的設計。助教在批改時一定要參考兩者之間的差別來綜合給定分數。

更多和更便捷的小測驗形式還是做一套選擇題,測驗和批改都比較快。

本文中涉及的題目便是選擇題。其實這兩套數據還是很難得到的,因爲調整教學計劃,我便有機會連續兩個學期帶不同年級的設計課。以前也調整過教學計劃,那時也有過類似的小測驗,但當時沒有意識到其重要性,數據沒有存檔,很遺憾。

一、對出勤情況的分析

設計課比較開放,學生以小組爲單位進行設計,但是對於共性的要求和知識,教師仍希望學生能在課上聽一聽,同時還能瞭解其他小組的設計情況。可是實際的出勤情況並不樂觀。這也反饋給任課教師一個信號:需要加強講課對學生的吸引力。在公開這些數據時作者並不是沒有顧慮的:出勤不理想,基礎知識掌握得不理想,這不是給學校抹黑嗎?但是換個角度來看,敢於暴露問題而不是掩蓋問題,教學才能真實有效地開展。

從出席比例來看,三年級明顯高於四年級。三年級同學有推薦免初試讀研究生的壓力,有申請出國學習的成績單壓力,因此對於學習成績看得較重。以前我也有這樣的感覺,現在數據印證了我的判斷。大學只有四年時光,推研之後的四年級如果不好好利用,真是可惜。現在推研或者出國讀書只看前三年的成績,這些“指揮棒”的作用真是大啊。

二、對多交答卷問題的反思和對策

早些年我就發現了交卷份數多於出席人數的現象。我那時反思過,也採取過預防措施。我曾試圖通過說教讓同學不要這樣做,但效果不明顯。於是就改成了每張小測驗的答卷紙都給予編號或者我自己簽字。這樣做的效果不錯。經過兩三年的堅持,我又動了心思,想看看現在是否不需要這樣做了?結果又出現了交卷數比出席人數多一個的現象(雖然比起前些年多好幾份的現象要好多了)。於是,我又改回每張答卷紙都打印編號的做法,果然這一問題得到了圓滿的解決。

我歷來主張學生在校學習階段是允許摔跟頭的,只要別“摔成重傷”或者“摔成殘疾”即可。在改正錯誤的過程中成長,就是一種寶貴的經歷。在畢業後進入社會,哪裏敢有人讓你練習“犯錯誤”?但是,如果爲了避免同學犯那些我們不想讓他們犯的錯誤,教師是可以通過規範的做法來達到目的的。

三、對掌握專業知識的分析和建議

第1題是對反應過程的選擇性、收率和轉化率的判斷。37%的正確率基本上相當於是在蒙,55%的正確率雖然也不令人滿意,但是考慮到畢竟要做一點計算,而測驗時間又很短,所以我總體上還是能夠接受的。三年級的正確率高於四年級,應該與他們正在同時學習反應工程課程有關,答得好一些也在情理之中。

第2題是分析絕熱反應系統中熱量如何移除的問題。兩個年級的答題結果都很讓我難受。三年級學生雖然正在上反應工程課程,但是答得並不好,是否與反應工程課上不講這個知識點有關?回想當年,我是在工廠實習時學習到這類知識點的。看來這些具體的知識或者實現手段還是需要通過特定的練習才能使學生掌握。不能指望學生稍稍接觸到絕熱的'知識就會做。我與反應工程課的任課教師溝通後得知,以上知識都是講過的。這就更加讓我不安了。不同課程的任課教師之間很有必要進行溝通。但是,在溝通時,多多少少有些“興師問罪”的意思,除非有好的院系文化或者私人關係。爲了學生的利益,我認爲還是需要直率地溝通和交流的。

第3題是有關馳放的問題。由於在這兩個樣本年級的設計過程中都存在物料循環的問題,並且反應器中生成的雜質副產物都需要排放,所以同學對馳放的概念掌握得還都不錯。

第4題是有關安全的問題。四年級的部分同學在上設計課時還在上化工安全的課程,並且接受過安全教育(爲了進入實驗室進行綜合論文訓練),所以答得相對好一些。不過三年級學生的正確率仍不能令人滿意,因爲有關爆炸極限的知識在基礎化學課上應該是講過的。

第5題是有關離心泵系統的問題。要麼是大家對早些年學過的化工原理知識還能記得,要麼是根據題目本身防倒流的要求做出了邏輯判斷,大部分同學選擇了止回閥。這一結果是可以接受的。

四、結論

1.設計課環節可以反饋給之前課程的信息是:任課教師之間的交流應該加強,以確保學生能夠掌握最核心的知識和技能。2.儘量從程序上規範,以避免不想讓學生犯的錯誤的發生。3.如何加強內部或者外部評價以提高大四學生的學習效率,是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