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劇花旦表演節奏的藝術分析論文

學識都 人氣:2.19W

從小學、初中、高中到大學乃至工作,大家都寫過論文,肯定對各類論文都很熟悉吧,論文是描述學術研究成果進行學術交流的一種工具。怎麼寫論文才能避免踩雷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京劇花旦表演節奏的藝術分析論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京劇花旦表演節奏的藝術分析論文

摘要:節奏是使唱唸做打諸般藝術手段多樣統一的共同要素。掌握好表演節奏,就能使表演呈現出逼真的藝術效果,這樣就與生活更加貼近,使觀衆在惟妙惟肖的表演當中深刻感受到其中的藝術魅力。

關鍵詞:京劇花旦;表演節奏;藝術分析

戲劇理論家廖奔曾說:“節奏是表演的靈魂,但美感的體現卻是京劇表演的靈魂。京劇是唯美的藝術,中國人對戲曲的審美期待不僅是它能提供合理的內容,還有它對內容的特殊表現方式及其效果――美的傳達,這也是由表現性戲劇具備更大觀賞性的特質所決定的。”在一齣戲裏,根據劇情內容的需要,各種表現手段有時互相銜接,有時互相結合或交叉,這使各種節奏因素呈現出複雜而富於戲劇性的組合,形成了全劇節奏的起伏和變化。這種節奏的變化,是由戲曲形體動作的節奏和戲曲音樂的節奏相輔相成地貫串於全劇的。

一、表演節奏的`重要性

掌握花旦表演尤不可忽視其程式節奏,樂隊就是這裏面的節奏譜。它的貫穿使用,以及它那強烈的聽覺效果,構成和統領着全劇演出“可聽”的節奏形式,成爲李漁所說的“戲場鑼鼓,筋骨所關”的重要手段;另一方面,它也因爲與表演的默契配合,構成了最協調的視聽關係和效果。樂隊在演奏過程中音樂節奏的變化,如採取速度變快和放慢,旋律加花,胡琴運用單、雙弓子對比來體現動作與心理節奏的鬆緊,必要時還要加上鼓楗子予以力度上的強調等。比如《拾玉鐲》中,孫玉嬌在做針線活時最爲有創意的三番搓線:這時把線穿針上還不算完,還要右手把一根線放到嘴裏用牙齒咬住,左手把左邊的一根線拉直,右手慢慢地繞過嘴裏的線從線的下面與左手一起捻左手上的線,眼神一面看手中捻着的線,一面照顧着腿上彆着的針上另一根線。音樂起“花梆子”,先用手指捻線,然後用手心搓幾下,這時要隨着音樂歡快的節奏從慢到快的完成這組動作,同樣再換右手同樣捻線,搓線,最後兩手拿着兩根線頭,看好同樣長短,雙手歸中捻線,把線搓成一股,歸到右手,絃樂停住,抖線,使線不捲起來,抖線時,胡琴發出“嘟嚕嚕”誇張的聲音,然後雙手把線拉直。捋三次,胡琴同樣用手滑弦,發出聲音,然後雙翻手,把線繞在手上,使線短一些,這時用牙扽線,胡琴用手彈弦,發出“噔噔噔”的聲音來配合扽線的動作,表示線很結實。孫玉姣用了這一動作,是因爲戲曲演員們這樣安排把舞臺效果同生活實際巧妙地結合在了一起,即符合孫玉姣小姑娘的身份,又體現了動作程式性的節奏安排且附有趣味。

二、表演節奏的藝術分析

中國傳統藝術對於美的追求遠超乎求真之上,孔子評價《武》與《韶》所持的標尺“盡善盡美”,可見“美感”是中國傳統藝術中最終盡善後的必然結果和追求。再結合表演的節奏這一問題來看,在節奏表演的尺度上,必須是遵循京劇表演美感爲前提的。如《坐樓殺惜》一劇中,“打四更”,閻惜嬌醒來唱【四平調】時的演唱與身段相結合,就是對程式動作節奏掌握的體現。唱詞如下:“聽譙樓打罷了四時分,那旁坐的對頭人。我這裏用剪刀將他刺定,不可,不可!怎肯連累老孃親?啊……啊……啊,老孃親。”這次醒來,先回頭看宋江,再數更鼓聲,然後起唱。單單這個節奏就能表現出閻惜嬌的思緒不定。唱完第一句時,走到臺口;唱到第二句的“對頭人”時,用手指着宋江,稍微顫抖,將閻惜嬌內心的氣憤展現得淋漓盡致。第三句唱到“我這裏”時,轉身回到座椅邊上,伸手到桌披下取出剪刀,用“退步”走回臺口,其內心的緊張可見一斑。唱到“用剪刀”時,右手亮出剪刀來,“踏步”亮相。到“將他刺定”時,再用右手舉起剪刀,在不停地晃動後用左手托住右手。這一連串慌亂而又緊湊,節奏明快而又繁雜。這裏需要擋住“水袖”,走“蹉步”上前,眼睛注視着對方。此時的“蹉步”,節奏性是極強的,把閻惜嬌強烈的恨意融合到節奏中。在舉剪刀時,起小“趲步”把“蹉步”帶出來。開始要走得略慢些,越走越快,一步比一步緊,從慢到快一是可以凸顯演員的技巧,吸引觀衆注意力,二是展現閻惜嬌內心既緊張而害怕的心情。

三、總結

戲曲舞臺節奏是一種複雜化的“綜合性”節奏,是一種綜合性的藝術節奏。它由劇情的節奏、演員表演的節奏、音樂伴奏的節奏、場面處理的節奏,以及舞臺上一切藝術手段,包括音響效果、開閉幕布的節奏等等因素綜合而成。其中,劇情的節奏是整個舞臺節奏的基礎,而形成劇情節奏的主要內在因素,是劇情的發展和人物情緒的變化。當然“藝術來源於生活,並高於生活”,花旦演員在牢牢地掌握舞臺節奏的同時,還要明白舞臺節奏是要以生活爲基礎的,再加上中國戲曲特有的審美程式形成的,才能合理營造出有生命力,有感染力,有創造力的中國戲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