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劇藝術的服飾的藝術論文

學識都 人氣:1.04W

京劇表演中各類人物都有特定的帽式。“皇帽”,又稱“王帽”、“唐帽”、“堂帽”。帽爲圓形,前低後高,背後有朝天翅一對,黑地飾以龍紋,頂端有黃色大絨球兩個,並有許多珠子。左右各掛黃色大穗,稱爲“流蘇”,爲皇帝專用的禮帽。封侯者戴侯帽,它的兩旁有寬翅,翅的邊上垂着穗子,握有兵權的,頂端加戟頭,稱爲臺頂。“汾陽帽”俗稱文陽,與相貂略同,金地龍紋,綴有絨球珠子,兩旁爲金色如意翅,用於權勢顯赫的宰輔。紗帽帽形微圓,前低後高,左右加翅;由於翅的形狀不同,又有“方紗”、“圓紗”、“尖紗”之別。一般說品位較高的文官,紗帽的兩側插長方形帽翅;品位次之的插長圓形帽翅;品位低的戴“尖紗”或“圓紗”,含有貶義,多爲奸臣丑角所戴用。

京劇藝術的服飾的藝術論文

水袖的名字來自水衣。水衣就是一種襯衣,演員穿戲衣時,裏邊要襯一件水衣,水衣的袖子長一點,露在戲衣的外邊。後來,演員發現這種襯衣的袖子,不但可以保護戲衣,而且還可以用於歌舞表演,就逐漸把它放長,脫離水衣,直接縫在寬袖的戲衣上,就成了水袖。水袖的功法有:抖袖,表示整理衣服;投袖:表示生氣;揮袖:表示叫人離開;招袖:表示叫人來;擺袖:表示飄灑自如等十幾種不同含義的表演功夫。

鬍鬚的表演又稱爲髯口功。京劇里老生、淨、醜都掛髯口,各個角色利用髯口表現人物的喜、怒、哀、樂種種感情。現在常用的髯口有三髯、滿髯、扎髯、丑三髯、二濤等十多種。老生的髯口功所表示的意思,如捋須表示整理;託須表示思考;擋須表示着急;繞須表示喜悅;吹須表示惱怒等等。在舞臺上髯口功要配合其表演加以運用。在《鳥龍院》這齣戲裏,閆惜姣逼宋江寫休書。演員運用抖須、甩須、吹須等功法,表現宋江着急、驚恐、激怒等複雜心情。

翎子,是中古代武將在盔冠上插的兩根雉尾,表示官職比較高的將領,也作爲英勇善戰的象徵。藝人爲塑造人物把雉尾加到七、八尺長,除起裝飾作用外,還通過舞動翎子,作出許多優美身段動作,藉以表現人物的心情、神態。翎子功,生、旦、淨、醜各行都用,小生用的最多,故有雉尾生一行。翎子功有掏翎,有銜翎,有繞翎、刷翎、抖翎、擺翎等多種。可表示喜悅、得意、沉思、驚恐等各種情緒。

盔上的珠球的'妙用,如演關公的演員,演到刮骨療毒一場,既神態自若地在用心下棋,又讓盔上的珠球抖動發出聲響,以表示手術的疼痛。

甩髮是生、淨、醜等角色在頭頂上扎一綹長髮,演員可以通過舞動甩髮,表現人物的情緒,這種表演技巧叫甩髮功。甩髮功,一般有甩、揚、帶、閃、盤、旋、衝等多種。

京劇舞臺上用的扇子有大摺扇、小摺扇、團扇、羽扇等多種。扇子功法有揮、轉、託、合、遮、撲、抖、拋等耍法。通過這些動作的組合,配合身段可以衍化出各種舞姿,刻畫人物性格。

京劇裏的“旗”很多。帥旗是大本營的標誌,同時也是兩軍勝敗的象徵,旗不倒兵不敗。在生活中,風是看不見的,京劇把它有形化了,製成風旗。而水旗、雲片則把自然界本來流動不定的形態固定化了,然後經過演員的舞動,再讓它活動起來。大旗在武場裏用它抄筋斗,表現搏鬥,還能耍出各種旗舞。

服裝的程式是前輩藝人的創造成果,又是後人進行革新的手段。所以像梅蘭芳這樣的藝術大師,一面尊重原有的服飾程式,又反對亂穿亂戴;另一方面,一直摸索着改進。如白娘子的服飾,從清代到現在有許多的變化,清代早期畫上的白娘子是戴漁婆罩,後來改大額子。梅先生的老師陳德霖和梅先生早期也用大額子。後來,梅先生認爲大額子類同於一般的女將,缺乏特色。還有,白娘子在水斗中穿戰衣戰裙並不扎靠,戴大額子顯得頭重身輕並不好看,改成軟額子用白綢子扎一個結子,配上面牌,減輕了頭上的份量,顯得勻稱,又使白娘子服飾有自己的特點。梅先生不僅改進白娘子的服飾,還創造了一些新的人物服飾。如仙女、虞姬、洛神等。他的做法可以代表許多優秀表演藝術家對服飾程式的正確態度。藝術大師們在塑造人物形象上非常注意分寸,該穿素的決不穿花的,就是平時所說的“穿破不穿錯”,不主張隨便破壞穿戴服飾的程式。

隨着社會的進步,京劇的服飾有待不斷改進和革新,才能煥發出新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