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劇藝術論文

學識都 人氣:6.96K

京劇的藝術,糅合了我國民間戲曲文化的大成,無論多少久依舊有它絢爛多彩的一面,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提供的一篇京劇藝術論文,歡迎參考閱讀。

京劇藝術論文

京劇藝術論文

摘要:

本文通過從京劇的表現手法、音樂、行當、臉譜等方面介紹了我國國粹京劇,讓大家對京劇有了全面的瞭解,筆者希望京劇再次獲得新生與發展,讓傳統戲曲的舞臺發出璀璨的光芒。

關鍵詞:

京劇;表現手法;音樂;發展

京劇,又稱“京戲”“國劇”“皮黃”,由“西皮”和“二黃”兩種基本腔調組成。1790年,江南安徽戲班應召進京爲乾隆皇帝祝壽,從此在北京、天津安頓下來。經過十幾年的演變,成爲一個由徽劇、漢劇、崑曲、秦腔、京腔和民間曲藝綜合而成的嶄新劇種。它以“西皮”“二黃”爲主,字正腔圓,當時人們根據這一新興劇種的唱腔,直呼其名爲“西皮二黃”。它於1840年前後形成於北京,盛行於20世紀三四十年代,現在它仍是具有全國影響的大劇種。它的行當全面、表演成熟、氣勢宏美,是近代中國漢族戲曲的代表,素來有中國“國粹”的美譽之稱,直至2010年11月16日京劇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一、京劇簡介

(一)京劇藝術的表現手法

唱、念、做、打是京劇表演的四種藝術手法,也是京劇表演的四項基本功。“唱”指演唱,唱功中,行腔轉調、發音吐字均有一定要求。“念”指具有音樂性的唸白,二者相輔相成,構成歌舞化的京劇表演藝術兩大要素之一的“歌”。“做”指舞蹈化的形體動作,做工包括手、眼、身、法、步,都是要經過嚴格的訓練。“打”指武打和翻跌的技藝,二者相互結合,構成歌舞化的京劇表演藝術兩大要素之一的“舞”。京劇同時也藉助外物來表現人物的情感,例如青衣的水袖:喜則舞袖;怒則擲袖;氣惱時甩袖;羞愧則以袖掩面;驚呆則雙手垂袖;向外抖袖表示抗拒;向內抖袖表示惶恐等等。同時,京劇藝術又講究語言準確、鮮明生動、精煉含蓄。與此同時,京劇藝術中的舞蹈極講究條理,“三五步行遍天下;六七人百萬雄兵;一個圓場千百里;一支曲牌五更天”。反映了生活中的真實美感,京劇就是藝術的美來源於生活的體現。

(二)京劇音樂

京劇的音樂共包括四個部分:打擊樂、曲牌、唱腔、唸白。京劇伴奏樂器分爲打擊樂與管絃樂,其中打擊樂器有板、單皮鼓、大鑼、鐃、鈸等,稱爲“武場”;管絃樂器有京胡、京二胡、月琴、三絃,稱爲“文場”。京劇的唱腔主要以著名的“西皮”和“二黃”兩大聲腔組成,即所謂的“皮黃腔”。在旋律發展中,西皮旋律色調明亮、華麗、尖銳,用平緩節奏處理時,多表現明快、抒情的喜劇情節和愉悅的人物情緒。用輕快或強勁節奏處理時,多表現熱烈、激烈的戲劇場面和活潑、激動的人物情緒;二黃則旋律的色調暗淡、凝重、平靜,節奏緩慢時,多用來表現壓抑的悲劇情節和憂鬱的人物情緒,節奏強勁時,多表現壓抑、悲壯的戲劇場面和悽楚、悲憤的人物情緒。

(三)京劇行當

京劇角色分爲生、旦、淨、醜四大行。“生”是除了花臉以及丑角以外的男性角色的統稱,又分老生、小生、武生、娃娃生。“旦”是女性角色的統稱,內部又分爲正旦、花旦、閨門旦、武旦、老旦、彩旦(17旦)、刀馬旦。“淨”俗稱花臉,大多是扮演性格、品質或相貌上有些特異的男性人物,化妝用臉譜,音色洪亮,風格粗獷。“醜”扮演喜劇角色,因在鼻樑上抹一小塊,俗稱小花臉。

(四)京劇臉譜

京劇臉譜,是具有民族特色的一種特殊的化妝方法,在京劇中每個歷史人物或某一種類型的人物都有一種大概的譜式,現在已經被大家公認爲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標識之一。

臉譜的主要特點:美與醜的'矛盾統一;與角色的性格關係密切;圖案是程式化的。京劇臉譜的色畫方法,基本上分爲三類:揉臉、抹臉、勾臉。其擅長用誇張的手法表現劇中人的性格、心理和生理上的特徵,並以此來爲烘托整個戲劇的情節。各種臉譜的畫法雖各異,但都是從人的五官部位、性格特徵出發,以誇張、美化、變形、象徵等手法來寓褒貶,分善惡,從而使人一目瞭然。另一方面,花臉臉譜是以色定調,如紅色表示忠誠耿直、熱情吉祥;黑臉表示豪爽粗暴、剛正不阿;紫色表示老實忠厚;黃色表示兇狠勇猛;藍色表示桀傲不訓、剛強爽快;白色表示奸詐多疑;綠色表示驍勇魯莽;粉紅色表示年邁血衰;金銀色表示莊嚴,多用於神仙聖人。

二、京劇的未來發展道路

在現代文明的“轟炸”下,在文化快速流通和變更的新時代,傳統文化的延續和發展日益成爲人們談論的話題。當然,一種藝術自有其盛衰轉變的自然規律。近幾十年來,戲曲藝術逐漸從市民文化娛樂的主流地位趨向邊緣化。因此此時有些人做出關於“京劇進課堂”等舉措來保護、發展傳統文化。在倡導文化引思潮的今天,衆多的文化門類都在潮流中尋求自身的發展軌跡,京劇也同樣如此,但是當今京劇藝術的發展也涉及對傳統文化的傳承與保護,是一個值得深思和研究的問題。爲了讓京劇更深入地發展下去,可以嘗試將京劇與當代流行元素緊密結合,給喜愛流行音樂、對傳統藝術較爲陌生的人們一個重新對傳統戲曲有新認識的機會,久而久之也會讓大家對京劇產生感性認識與認同感,而不是一談到京劇只是感到陌生而遙遠,除了“國粹”一說,其他一無所知。

思考文化現象的過去和將來是對一種文化的尊重也是對前人創造的一種肯定,更是對後世發展的一種期盼,這些都是必要和合理的。京劇藝術從古發展至今再到將來,仍需接受歷史和時間的考驗,在黨和國家制定的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推動下,希望京劇會再次獲得新生和發展,作爲京劇人,我們將會盡自己的菲薄之力,讓傳統藝術的舞臺重新散發璀璨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