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企業創新與內部控制變化

學識都 人氣:9.98K
談企業創新與內部控制變化
談企業創新與內部控制變化  企業創新是經濟發展的產物。但當企業面臨生存壓力時,創新有時會成爲會計造假的一種手段。這種“創新”手段往往會導致審計失敗。本文通過分析2004年末頒佈的COSO報告,剖析企業創新與傳統審計技術失敗的關係,指出在多變的經濟環境中,隨着審計對象的改變,審計行業應保持與時俱進的精神。只有這樣,才能使審計技術適應經濟環境的變化。
  COSO報告;企業創新;審計失敗

  一、引言

  2005年年初,似乎是證券市場灰色的冬天:伊利股份董事長被拘、開開上市公司的高級管理人員攜款而逃、創維數碼董事局主席以及金正數碼和深圳石化原董事長被捕等事件,將中國內地與香港資本市場搞得沸沸揚揚。

  無獨有偶,被國際輿論一致稱爲繼1995年巴林銀行醜聞、1996年三井住友銀行醜聞之後又一大金融醜聞的中航油鉅虧事件,無疑對國際資本市場也產生重大沖擊和深遠影響。其中最爲惡劣的影響或許是:由於中航油的國企背景,使得該事件對我國的國家信用以及我國企業海外上市前景都產生了負面作用。上述案例都給我們提出了一個問題:這些經過嚴格審計的公司到底出現了什麼問題?這些曾經被評爲最透明的上市公司怎麼會出現如此嚴重的會計造假現象呢?

  本文的觀點是,目前國際及國內的審計方式需要作重大的改變。在動盪的經營環境下,在波詭雲譎的金融市場中,在白領犯罪層次越來越高、技術手段越來越發達的舞弊多發環境下,審計人員需要比以前更關注整體的企業風險管理。2004年10月末,美國反虛假財務報告委員會頒佈的COSO(CommitteeofSponsoringOrganizationsoftheTreadwayCommission)新報告《企業風險管理——總體框架》(EnterpriseRiskManagement-IntegratedFramework),在原有的內部控制框架報告上又大大前進了一步。

  該報告的頒佈,對審計技術的改進與發展很有借鑑意義。

  因此,我們需要在討論傳統審計技術的基礎上進一步研究:面對不斷創新的企業,審計應該怎麼辦?

  二、企業的“創新”與傳統審計技術的失敗

  (一)創業性管理層架空了公司的治理結構,傳統內部控制對高管人員舞弊行爲無能爲力

  一般說來,誰耕耘,誰收穫。因此,誰創辦企業,誰就是企業的主人。這是市場經濟中的一般規律。特別是在企業創業階段,在成熟市場經濟的國家和地區,投資人拿錢請別人創業的情況很少。如美國的比爾.蓋茨,香港的李嘉誠等,都是通過自己艱辛勞動,挖到第一桶金,逐步創業,慢慢建立起自己的企業王國。在企業做大之後,再出巨資到社會上去聘請職業經理人,爲他打理江山。

  在這樣的企業中,由於公司的財產是股東的、創業過程也是股東付出的。因此,股東們會對自己的財產虎視眈眈,生怕他人染指。他們會通過定期召開股東大會來質詢董事會,通過董事會盯牢總經理,通過審計人員審查管理人員。這樣,就形成了股東控制董事會、董事會通過審計人員控制總經理的現代企業模式。因此,由股東大會或董事會出面聘請審計人員,再由審計人員來進行查賬,其邏輯關係是非常清楚的。

  然而,當中國處於經濟轉型階段時,卻出現了一系列在所有成熟市場經濟國家中所沒有的現象,就是由國家出錢,而且出的並不是很多的錢,再請一批並不是明確意義上的職業經理人(因爲,成熟市場的大企業職業經理人是有市場價的)在工資報酬並不豐厚的情況下,經過數十年的拼搏,打造出頗具規模的企業。在這些企業中,隨着公司規模的不斷擴大、隨着公司股東產權的不斷增加,這些辛勤耕耘的經理們心裏也隨之憤憤不平起來:對比成熟市場經濟的國家和地區中的企業家,同樣是自己辛勤耕耘的企業,境外公司產權歸屬是勞作者的,收益是自己的;而大陸企業的產權卻不是創業者自己的,收益也和效益不成比例。這種大相徑庭的結果,就會使管理者產生不平衡心理。於是這些以創業性爲主導的企業中,老總們往往可以“挾過去創業業績、以令股東”:中航油老總陳久霖即使在石油衍生產品期貨交易中出現了鉅額虧損,但母公司還是看在他過去經營業績的基礎上,不僅向中小股東隱瞞真相,而且還不斷出資幫其彌補虧損。在長虹公司中,儘管手下人以辭職方式來警示美國APEX公司在支付貨款方面可能存在問題。但公司老總還是力排衆議,毫無顧忌地不斷給美國公司發放貨物。在伊利公司,當獨立董事發現公司財務狀況有不正常現象、且在董事會上要求進行審計時,董事會非但沒有支持獨立董事的意見,反而站在公司管理人員一邊,將獨立董事趕出董事會。在這些公司中,不是股東監督董事會、董事會監督高管人員。而是總經理指揮董事會、董事會指揮股東大會。
TAGS:企業 創新